连下两场大雪 掌政镇洼路村新旧大棚两种命运

分享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可银川市连降两场大雪,却害苦了掌政镇洼路村3组的农户。“温棚被大雪压塌了,整整一棚的西红柿也全完了!”大雪封路,蔬菜在城里一天一个价,洼路村3组的农户郭生却只有羡慕别人挣钱的份。
    郭生的一座温棚,棚顶从中间“垮塌”了。“平时一茬西红柿能卖五六千元,可现在全完了……”郭生蹲在地上说。

    洼路村3组组长陈金宝统计,整个洼路村3组,有30栋一代温棚被大雪压塌,16户农户受灾,陈金宝自家也倒了3栋温棚。“现在冷,塑料膜脆,只能等开春雪化了,把压塌棚上的草苫、塑料薄膜揭下来再用,状况好点的棚,重新接个钢架就行,损毁严重的,得重建。”陈金宝说。

    温棚 一代三代有差距

    在陈金宝和洼路村3组农户一筹莫展之际,隔着几百米远的洼路村7组,却是另一番景象:农户们正从大棚里将蔬菜运出,并高价一箱箱往外卖。洼路村村委会主任刘金春告诉记者,整个洼路村,3组被大雪压塌的温棚最多,1组和6组分别被压塌3栋温棚,其他组的温棚都安然无恙。

    为何一个村却有这样的差别?刘金春指着郭生家被压塌的温棚,道出其中缘由:“3组搭建的一代温棚比较多,被雪压塌的也都是这种棚,而7组全是三代温棚。”从外表看,一代和三代温棚基本没区别:但一代温棚,钢屋架、水泥支柱是每隔3米一个,后墙全部用土筑、棚顶用的是木板。而三代温棚,钢屋架、水泥支柱则是每隔1.5米一个,后墙除了用土筑起外,最上边的部分还浇筑了混凝土,安置了许多埋件,与钢屋架焊接,棚顶用的是水泥板。“一代温棚的底座是1.3米,棚顶是0.6米,而三代温棚底座和棚顶分别是2米和1米,别说20厘米厚的积雪,就是40厘米厚的积雪也压不塌。”刘金春说,一代温棚本身的承压能力不如三代温棚,加之一代温棚多建于1997年前后,经过十多年的风吹雨打,早已老化,所以很容易被压塌。

    刘金春说,由于三代温棚结实,日照充足、保暖性好,蔬菜四季都能种植,收益也比一代温棚高,“如果那些一代温棚没有被压塌,他们的蔬菜刚下市,我们新的一茬蔬菜就上市了,冬天菜价更高些,赚得也多,而一代温棚无法过冬,三代温棚的收益要比一代温棚高出数倍。”

    村民 掏钱升级是难题

    刘金春说,几年前,洼路村3组农户的收入在全村是最高的,也是最早建温棚的组之一。然而近几年,洼路村3组已悄然落后,和7组相比,收入落差有几百元。洼路村的其他组都纷纷建起了三代温棚,3组却仍然停留在一代温棚上,全组仅有17栋三代温棚。

    “政府建议农户升级改造温棚,可是农户不愿意啊!”陈金宝向记者道出了3组的苦处,现在,建一栋一代温棚的成本在3000元左右,而建一栋三代温棚的成本要3万多元,农户觉得一代温棚也能挣钱,就不愿多花10倍的钱去改造温棚。

    陈金宝无奈地对记者说,2008年下雪时,3组就有20栋温棚被压塌,但是说到升级改造,许多农户不同意。

    11日,就在银川降雪的第二天,兴庆区农牧局以及乡镇的领导下乡查看灾情,组织受灾农户自救。“这一塌,两茬菜的收入就都没了。”看着农户没了收入,村委会主任刘金春心里也不好受,他下定决心,明年一定要对洼路村3组的温棚实行升级改造,“这次受灾,许多农户的思想也转变了。”    晚报记者叶於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