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这处独立的Loft空间可谓幸运,不大的院落曾经是一个小规模的电子仪器生产厂,偶然被蔡宗志和几位艺术家发现,他们对这里恬静祥和的气氛一见钟情,自此这个不起眼的废弃院落被艺术的气息包裹起来。蔡宗志家的空间总面积约有300平米,双层房高近8米。这样的空间条件为创作奠定了绝对有利的基础。
庭院是享受阳光和自然气息的好地方。早餐和下午茶都会在这里享用。
家为从容的生活而设
蔡宗志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同样对工作充满了激情。他与妻子在北京的家处处渗透出他对生活和工作的种种思考,在享受生活安逸状态的同时,他的工作状态也是放松的。这样的居住形式并不矛盾,“我并不在意工作环境的专业性,环境是思考的动力。设计师的思想来自于生活的经历,所以我希望在生活氛围的围绕下开始一天的工作。”
从卧室延伸而出的露台可以一览整个工作空间,又好似站在火车尾部的甲板欣赏风景。
从各地收集的老物件是旅行记忆的珍藏,与喜爱的画作一起营造出有故事的空间。
Loft 从大到小的空间分割清晰而实用,一层180平米的开放大空间是工作区、会议室和餐厨空间;二层120平米空间相对封闭,是蔡宗志的私人办公室和起居室。一层工作区域的8米挑高空间彻底排斥了压抑感,透过落地大窗,室外的阳光和花草的气息飘进来,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而相对私密的二层空间开启了一扇天窗,自然光的进入让空间变得格外惬意,四周点点滴滴的收藏品都是能够激发蔡宗志创作灵感的元素。
对于很多设计师来说,工作时间的不规律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蔡宗志却是个格外从容的工作者。“每一个空间都有它的功能和存在的意义,我一天的生活会涉足这里的每一个角落。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可以轻松自如地工作,时时刻刻地享受生活。”清晨他会在庭院享用一杯咖啡和沐浴晨光,思考一天的安排;带着清晰的思路,他会在办公区开始一天的工作;而到了下午茶的时间,他又会回到庭院里或是窗边,让自然的气息放松紧张的神经;而后一些琐碎的事情会在私人办公室一一处理完毕;与妻子在起居室享用晚餐是最悠闲和浪漫的时间。到了周末,这里的生活更加丰富,几位朋友小聚于此,品茶、用餐、聊天、谈生活,尽享放松和快乐。
由于内外两层落地窗在结构上的合理安排,使阳光可以穿透大厅补充到二层更封闭的空间。
阅读是设计师必修的功课,铁皮楼梯的下方是书籍储存架,朴素、实用也增添了视觉的节奏感。
静中寻找动的状态
“我喜欢在动的状态下思考。”这是蔡宗志在谈及他的创作时首先提到的。在游学法国期间,蔡宗志常常会搭乘火车到欧洲各地旅行,穿梭在不同的城市之中观察地域之间的差异与特点。每次搭乘火车时,那种前行的规律节奏与窗外飞过的风景很容易使他进入思考的状态,刺激出一些新奇的想法。为了保持这种思考状态,蔡宗志希望在家中也能寻找到乘火车的感觉。于是,远观,有工业感极强的铁皮墙壁和楼梯、裸露在墙外的红色管道、依次排列的窗口、格子状的书架;近观,是铁艺的室外家具、黑白装饰照片、机械零件装饰品,都成为了打造这种感觉的元素。静态祥和的家与移动运转的火车,这并不矛盾,在静的环境中找到动的状态,这也许是一个要细致把握的。
黑色调的大环境中,自然光与水泥、钢架的游戏充满视觉张力。
两个盒子的嵌套成就了二层卫生间与卧室有趣的空间关系。
工业印记vs自然气息
对于Loft改造来说,取舍至关重要。作为一位空间设计师,蔡宗志对待这座建筑的历史记忆是尊重的,我们从未经粉刷的红砖墙面和带有磨损印记的地面上似乎可以想象出当年它作为一间车间的忙碌场面。这种保留是刻意的,但不显牵强。“我不追求细腻的雕琢,而希望保持这座建筑中的厚重感,这才是Loft精神存在的意义。”蔡宗志说。
如果说工业化的味道渲染了一层的工作空间,那么,自然的气氛则充斥了包括生活与工作在内的所有角落。尤其是在休息空间的设计上,没有富丽堂皇的装饰,只有散发着历史气息的古董家具,一些来自欧洲,一些来自中国,随意地摆放在房间四周;几只老木箱与一块旧门板组合成了最为实用的电视柜;柔软而简朴的床铺被白色的天然纱幔围绕;自然光从小小的天窗照射进来。没有夸张的色彩和粉饰,只有那份质朴的气息烘托着这里的一切。
室内装饰不求华丽,但求与整体设计风格的统一。
水晶吊灯、玻璃烛台、艺术家的画作和雕塑作品充分破除了餐厅的冷硬感,给人舒缓的视觉节奏。
新鲜感层层添加
设计师需要不同的经历和体验来保持生活的新鲜感,蔡宗志也是如此。在蔡宗志钟爱的旅行中,他都会带回一些带有当地特色的物品,这些大大小小的物品被安置在居室,每一个物件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和一段旅行的记忆。而正是这些记忆装点了他的生活,时而见物思景,一个个抽离的旅行片断沉淀出新的灵感。旅行还在继续,“记忆装饰品”也在一点点地增加,主人享受的是累积的过程和一层层添加而出的新鲜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