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撂荒三四年的地,明年就可以再种了。”近日,中宁县恩和镇恩河村10队村民张永康望着新开挖的中和沟喜不自禁。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恩和镇因盐碱而撂荒的4000亩土地将全面复耕,占该镇耕地面积的六分之一。 深秋的中宁县,到处掀起复耕盐碱撂荒土地的热潮。在这个人均耕地仅为1.13亩的老灌区,盐碱化这一灌溉农业的通病尤为突出。据测算,最严重的时候,中宁县曾有五六万亩土地因盐碱化而撂荒。
在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标杆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复耕”逐渐在与“撂荒”的拉锯战中占据绝对优势。黄河中宁鸣沙段南岸,有一片近5000亩的土地被称为“盐滩子”,涉及长滩、李滩和长鸣三个村。由于下游青铜峡水库“顶托”,黄河河床逐年抬高,盐碱化使“盐滩子”2000多亩土地逐渐丧失种植功能,撂荒达十余年。李滩村村民陈万华说:“从地里走过去,都可以闻到空气中的咸味。”2006年,这里被列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因常年淤积与田地齐平的新中沟被下挖近3米,积累了10多年的盐硝顺沟水而下,曾经的撂荒地里种上了小麦。陈万华算了一笔账:李滩村586户,家家都有一两亩盐碱田,复耕总面积过千亩,每亩种小麦的收成是500公斤,全村就能多收粮食50万公斤,折合成现金就是100万元。
和李滩村一样的复耕故事还有很多。在中宁,农业综合开发小心翼翼地维护着灌区农业的地下生态平衡,为农业生产“守土开疆”。该县自1989年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来,共投入资金1.5亿元,累计改造开发土地面积24万亩,新增粮食2466万公斤,新增农业总产值3740万元,使全县11个乡镇81个村17.9万人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