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创业的成长之痛

版块: 生活服务 理财投资
分享
人们经常说,文学是现实社会的反映。   在经历多年的改革开放后,商业化毫无顾忌地在文坛新人身上打上烙印,作为中国文坛进入市场化过程中的第一批获利者和受害者,这些出生在80年代之后的年轻作家,被人们统一贴上“80后”标签,这个称谓的背后蕴涵了太多的希望、诡异,他们享受过这个标签的荣耀,现在又在挣脱这个符号的束缚。
  如今,他们已经步入成年,正在发出这个年龄段面对时代的呐喊。可许多人担心,从外部环境到心理贮备,“80后”准备好了吗?
  为什么是郭敬明?
  6年前,他作为高中生,报名参加作文大赛;3年前,他是最畅销小说的作者,并成为福布斯名人榜当年最小的进榜者;2年前,他成立了自己的图书策划工作室;去年,他因网络投票数最高,从陈凯歌手里接过《无极》的改编工作;今年,他在其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涉嫌抄袭的官司中败诉,被判赔偿21万元,却在其博客中坚称“认罚不道歉”。
  每走一步,郭敬明都引来众多关注和话题,“一夜成名”“剽窃”“官司”“漫骂与力挺”“开公司”??他的经历似乎涵盖了这一代年轻作家成长过程中可能的遭遇
  刚刚判输的抄袭官司似乎没有太多影响到郭敬明的日常生活。
  今年7月,郭敬明把运作两年之久的“岛”工作室正式升级为了“上海柯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从此,他的多重身份里又多了一个文化公司董事长。办公地点也迁到了上海大连路的高档写字楼里。
  他在博客里记录了这个转变对于自己的新鲜感觉,“每天早上当我顶着一头爆炸黄毛,穿着牛仔裤T恤和一群西装革履的白领们一起挤电梯的时候,我心里真是充满了无比复杂的情绪??而且刚开始几天楼下保安几次对我欲言又止的表情也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然带着少年偷做大人事般的得意,可郭敬明已经有了做老板的姿态,他说现在公司已增至8个人,“原则是要坐班——从工作室变为一个公司,自然要变得更规范。”
  从写书到做书
  “岛”工作室是这个文化公司的前身。每提到“岛”工作室和他们策划的“岛”系列丛书,郭敬明的声音会明显上扬,语速也变的轻快起来。
  “岛”工作室成立于两年前的6月6日,由郭敬明的老搭档——春风文艺出版社出资,郭牵头找人组织选题、策划和制作,春风则负责印刷和发行。当时工作室共有5个人,主要策划制作《岛i5land》杂志,计划出12本,目前已完成了7本。这是面向学生群体的文学读物,每本定价20元。
  郭敬明说,《岛i5land》走的是高端路线。他告诉记者,开始时,只是想每一期能卖到四五万册就好了,而现在每期的销量已达20万册。
  在成功地把郭敬明打造成为偶像作家之后,春风文艺出版社做的一系列“青春文学”作品在市场上屡屡得手,这时他们开始考虑新的“青春文学”平台。2004年春节的图书订货会期间,在饭桌上,郭敬明说起自己现在发表作品比较容易,但是很多朋友都很难,因此想建立一个平台,春风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常晶也提到想建立一个新的“青春文学”平台,郭立刻表示很感兴趣,说“那我来做啊,我可以来做一个工作室”。
很快,郭敬明就拿出了工作室的整体运作方案。
  4个月后,“岛”工作室在上海成立,开张的日子选在郭敬明生日这天。工作室业务包括杂志策划、平面设计及制作海报等等。
  常晶觉得这个全新的合作方式不错,“我们可利用他的人气再揽一些人,也利用他的眼光,因为他知道哪些东西最符合这一代人的口味。”利用郭的的资源和影响力,加上出版社的发行渠道,从未有过的新模式让出版社一方感到兴奋。
  从此,郭敬明常常一天只休息3~4个小时。虽然,他挺满意现在兼顾写书和策划经营的状况,但他说,等“岛”系列这12本做完后,就不再做了,因为“对它的尝试已经够了”。
  《幻城》是如何“炮制”的
  郭敬明和春风文艺出版社的亲密合作早在2002年就开始。此前,郭敬明的一篇散文《我上高二了》被春风文艺出版社负责青春文学的编辑时祥选编入《2001年中学生最佳散文》。
  第二年,春风文艺出版社有意在学生中发现原创文学作者,“培养出第二个‘韩寒’”(常晶语),于是,时祥选在回给郭敬明的邮件中问及他的创作计划时,也向其他几个入选“最佳散文”的中学生作者提出了稿约。
  郭敬明很快回复了时祥选:“我现在依然在写文章,也在出书。可能在毕业的时候(今年7月)会有书稿写完。希望我们可以合作。(春风文艺出版社是我很喜欢的出版社)。”并在邮件中附上了自己作文的获奖简历。邮件中提到的文章,就是当时
郭敬明回忆说,高考临近,为排解压力,他写了这个跟现实完全无关的小说。那时看的奇幻电影、动画、游戏多了,于是有了《幻城》。因为构思时间长,一万多字的《幻城》一两天就写完了,这也是他第一次写这么长的小说。8月,高考结束后,郭敬明向《萌芽》投稿,《萌芽》10月号刊出了中篇小说《幻城》。与此同时,郭敬明已经开始写长篇《幻城》了。
  小说反响强烈,让郭和《萌芽》都很意外。在《萌芽》网站所做的民意调查中,《幻城》以672票荣膺当月最佳,而第二名只有174票。与此同时,《萌芽》网站上关于郭敬明和《幻城》的帖子越来越多,话题包括:你喜欢《幻城》中的哪个人物?《幻城》改编成漫画怎样?游戏呢?改编成电影的话谁来主演?等等。
  《幻城》刊载后,郭敬明也通知了时祥选,时把小说买来,并给出版社领导过目。常晶从这篇小说中发现了郭与众不同之处和可能的市场潜力,“他写的是亲情——兄弟之间的情谊,这是他们这代人中比较缺少的东西,这是一个卖点。另外,他是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获奖者,两次一等奖,这又是一个卖点。当时我们想干脆就锁定这个人吧。当时确实在韩寒之后还没有什么新人出现。”
  常晶对出版社选择书的思路很清楚:做青春文学,但要意识到读者在成长,要抓住在成长的一代人所关注的问题。而郭敬明的文字让人感觉很忧伤、凄美,不同于韩寒的逆,很符合当时年轻人的胃口。另外,要看他的作品是否跟别人有不同的地方,最关键的是——是否好看。
而《幻城》又有改成长篇的基础。几经商议,春风决定把赌注压在《幻城》上,作为2003年最重点推出的小说。
  时祥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郭敬明就长篇《幻城》的出版和一些著名出版社联系过,包括出版他第一部作品《爱与痛的边缘》的东方出版中心,但是都没有被看上。
  于是,郭敬明跟春风达成了出版长篇《幻城》的意向,11月,时祥选专程从沈阳赶到上海,与郭签定出版合同。这也是两人第一次见面。这次见面郭留给时祥选的印象很深,“那个时候觉得他很瘦弱,个子很小,但是了解了之后就觉得他其实很有能量。他比一般人更有想法和创新的能力。”
  在出版界,每年1月有一次全国最大的图书订货会,这是发行书最好的时机,因此春风文艺出版社要求郭敬明必须要在2003年1月以前完成书稿。郭敬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因为是第一次写长篇,感觉特别难以驾驭,心里非常紧张。寝室每晚熄灯后,他就向同学借了笔记本电脑在教室通宵写作。他就读的上海大学实行三学期制,那会儿正赶上学校假期,偌大一个阶梯教室只有郭敬明一个人。他说中间很多次,自己都想到放弃。
  小说如期完成了。
  常晶看了以后觉得非常好,而且还发现,在《萌芽》网站的论坛上,读者急着看《幻城》后续故事。这给了他们信心。当然很多成人反映《幻城》看不懂、看不下去。其实,长篇《幻城》创作是稚嫩的,其结构,尤其后半部分松散,所以《幻城》最终起印数和发行方案在春风文艺出版社内引起很大争论。
  最终春风决定根据订货情况再商议起印数。订货会上的热烈反响出人意料,也促使春风文艺出版社下定决心把《幻城》作为社里2003年的金牌畅销书重点推出,首印十万——这个数字,当时许多著名畅销书作家都望尘莫及。
  《幻城》的商业神话
  春风文艺出版社为此专门设计了一整套完整的营销方案。他们邀请当时青少年文学方面坐第一把交椅的曹文轩为《幻城》写序;专门做了《幻城》的flash;并且专门邀请了文坛比较活跃的评论家,在上海为郭敬明开了作品研讨会。这些举措在青春文学中都属首创,“在这一代人中,恐怕还没有谁能有这么高的待遇呢。”常晶说。此外,出版社制定了详细的各个时期的宣传计划和进度,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发消息、做评论、访谈等等。而社长韩忠良甚至在过年的拜年贺卡中,亲自致信发行商,大力推荐《幻城》。
  春风文艺出版社整个宣传攻势划分为3个阶段。首先是“预热”阶段,以多发消息为主;第2阶段为“热销”阶段,继续宣传,在各地搞各种活动,并且准备加印;第3阶段则是如果出现滞销的预备方案。常晶说,那时国内这样周详的图书宣传还极少见,所以出版社精心准备的新闻稿很受媒体的欢迎,而且“几乎不花分文”。在发行上,他们更是步步为营,“可以说,当时我们每一步都有相应的计划,甚至包括每个经销商、每个省、每个店所分到的图书数量,根据各自的经济情况和销售情况都会有一个配额比。”
  作为整个营销策略的一部分,郭敬明至今仍在忙于签名售书。
正是在春风文艺出版社一系列的营销策略下,《幻城》的销量节节攀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