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的“银川精神” ——“银川精神”表述语诞生前后

分享
8.jpg
奔流不息的黄河流经宁夏平原,润泽着土地,养育着百姓。资料图片
    银川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由城管部门安置的温馨提示栏,引导市民做一个文明城市人,彰显文明城市的风采。  晚报记者李明成摄
    “贺兰岿然,长河不息”,作为“银川精神”表述语征集活动的最终版本,将银川精神完美地表述,终于让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将其最柔软的部分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告诉他们银川的刚毅与执着,过去与将来。
    正如自治区党委常委、银川市委书记崔波在银川建城2121年庆祝大会上所说,“一个城市,没有形成根植于民族精神的独具特质的精神品格,就没有个性和活力。”“一直以来,银川市历届党委、政府都在努力研究、挖掘、塑造‘银川精神’,以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引领和激励人们共同创造银川的美好未来。”
    追溯“贺兰岿然,长河不息”诞生的过程,更有助于我们理清“银川精神”的根源所在。我们会发现银川城,以及这座城市中的人们,不仅仅在让自己的精神支柱变得清晰,更在为每一个人描绘着一个美好的未来。
    缘起
    2009年1月10日是个星期六,冬天的银川市依旧是个晴天,不少市民已经开始为两周后到来的春节忙着做准备。而在银川市行政中心的会议室里,20多名专家正在一起讨论银川建城2121年专题组的研究成果。一个新鲜的思路,正在从这间会议室中生发出来。
    在这项课题研究中,人们不约而同地发现,从公元前112年银川建城以来,这座自汉代开始发展的城市,就一直伴随着来自其他地域移民的身影。用专家的话讲就是:“这种移民史伴随着银川的发展史。”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不断经历历史涤荡的银川,在来来去去先民们的身影中,在不断更迭的历史文化中,到底塑造出了一种怎样的城市特质?而这种特质,又如何沉淀于人们的精神之中呢?
    其实,关于银川这座城市,以及银川特色的标志性语言描述,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主导下,都有着不同内容的表达。从“回族之乡”,到“塞上江南”,从“西夏古都”到“大银川”,都寄托了人们对于银川的热爱与美好的期望。
    但是,如同新华社记者其间专门撰文指出的一样,“一城多魂是困惑还是进步?”“银川究竟是一个找不着北的城市,还是不断进步演变的城市?银川的城市之魂究竟在哪里?”。
    于是,关于“银川精神”的研讨活动在市委、市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展开,进而发起了“银川精神”表述语的征集活动。2009年7月21日,人们在《银川晚报》上看到了这项活动的启事,细心的人们也一下子意识到,是该给游离的“银川精神”找个家了。
    市民张宝伟说,当他看到开展活动的消息后,自己度过了一个很难入睡的夜晚,“有好几次,我和同事朋友聊天时,都会谈到银川的城市精神,有时觉得银川是一个有鲜明特色的城市,但一时又无从说起,总是这也可以,那也贴切。但谈过之后,自己也就不再多想了。”“但是知道征集活动后,我觉得自己有这个义务让‘银川精神’从无形到有形,这不仅仅是现在,而且对于我们的下一代,也有很多好处,也许这就叫做精神归宿吧。”
    集思
    2009年8月25日,银川正在经历难得的连阴雨,凉爽的天气几乎让人忘掉夏日似火的骄阳。在银川晚报社,接受邀请的专家学者、行业代表、热心市民等正在一同深入探讨“银川精神”精髓所在。
    在他们之中,有不少人已经向《银川晚报》寄出了自己的表述语。可是,短短几句话和内涵说明,并不能让他们完全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这场专门组织的研讨会,给了他们又一次充分表达的机会。
    在不断的讨论中,人们不仅用观点和论据相互交锋碰撞,还在其他人的思路中,发现新的元素,补充着自己的想法。从地域特色为主,到区别于其他城市,从现代文化元素的特征,到少数民族特点的继承,这些都闪烁着人们的智慧,也见证着每一个银川建设者对于这座城市的情感。
    至今,参会的专家市民,都难忘当时的情景,有的说,正是这次讨论,让自己有了新的思路,更发现了自己从未注意到的细节。一位老先生说:“我总以为自己对这座城市非常了解,但现在看来,的的确确需要换个角度重新认识了。”银川晚报社社长、总编辑于小龙这样评价征集过程:“表述语的形成体现了一个面向社会集思广益的过程,也是组织单位学习、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是思想交流和智慧聚集的过程。”
    截至9月5日,共有248人(次)通过邮件、银川新闻网湖城社区论坛留言,提交“银川精神”表述语685件,其中区内作品264件,其他省区市作者提交作品302件。参与征集的人员中既有专家、学者、理论研究者、政府工作人员,也有在校学生、部队官兵、企事业单位人员。
    在参与者中,也不乏著名的学者和专家。张贤亮说:“‘银川精神’的表述语,既要根植历史,又要基于现实,且需独树一帜、突出特色。”而陈育宁则认为应当实际、朴素、低调一点,否则会与其他一些城市相雷同。左理说:“银川精神的概括和归纳并进行表述,是一件需要集思广益、反复推敲的事情,既要高度凝炼,又要为人们所认可,便于记忆和传诵。”
    在整个征集活动过程中,崔波书记都给与了高度的关注,热心群众对于活动的积极参与,“从不同角度追寻银川的灵魂,对银川精神进行提炼和阐述,充分反映了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对银川未来发展的期望,也为我们确立和弘扬‘银川精神’奠定了坚实深厚的基础。”
    凝固
    2009年9月18日,市委宣传部召集了专家、学者10多人,再次讨论“银川精神”表述语推荐意见,此时,685件作品中遴选出三条:“包容尚义,求真勤力”;“贺兰岿然,长河不息”;“岿然不移,长河不息”。根据参与者的回忆,这次会议引发了与会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而当天争论的焦点,在于银川文化地理的特质该如何体现,少数民族特征该如何总结,如何从其他城市的共同特点中跳跃出来,让“银川精神”独树一帜。
    最终,大多数参与者认同了“贺兰岿然,长河不息”。9月23日,在银川市建城2121年庆祝大会上,当“银川精神”终于撩开其神秘面纱时,崔波阐释了“贺兰岿然,长河不息”的意义:“贺兰山岿然不移、黄河奔流不息所体现的精神就是‘银川精神’。”
    市民张宝伟说出了自己的理解:“谈到宁夏,说到银川,不得不提到的就是贺兰山和黄河。历史在前进,生活在这里的人一代又一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巍巍贺兰和九曲黄河。可以说,这是‘银川精神’的根源所在。”
    而翻开征集作品细看,体现银川地理特征的作品占整个作品的多数,而这其中,贺兰山和黄河出现的次数也最多。用专家的话讲,这正是银川地理特征的最佳表达,更区别于其他地方的不同之处。更为重要的是,山河之上的精神,囊括了银川整个历史发展的规律。无论是移民城市、各民族团结、不朽的历史符号,都依托在这山河之上,并且为后来人所传承,更给未来寄予了最殷切的希望。
    崔波书记说,“贺兰岿然,长河不息”凸显出银川人意志坚定、求真尚义的精神品质,也透射出银川人包容豁达、开放开明的精神气质,更展示出银川人开拓创新、奋勇向前的精神风貌。
    对此,始终关注“银川精神”表述语征集活动的大学教师郭中华说:“我的理解是,山河有形,而精神无形。但让精神附着于山河之上的,就是人的品质、气质和精神风貌。所以,这句话表面上看是说物,其实是在讲人,更是在讲银川这座由千千万万个银川人组成的城市。”
    “银川精神”表述语征集活动终于尘埃落定,但“贺兰岿然,长河不息”的“银川精神”却得以升腾,为银川城市发展史上增添了一个精彩的注脚。然而,这一切似乎仅仅是一个开始,日新月异的银川城还在继续创造着新的历史,因此,“贺兰岿然,长河不息”并非是银川市的精神归宿,而是让银川市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前进的号角。同时,“银川精神”也在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意义。如同崔波书记坦言:“思索、探究‘银川精神’的过程,是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认同的过程。当然,‘银川精神’不是一朝一夕所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必然会不断丰富和升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