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来自上海交大“空巢老人调研实践团”的一份报告新鲜出炉,上海市“空巢老人”已占老年人口的三成多,为给身体健康的“空巢老人”找回家的温暖,大学生建议推广“朝九晚五”的“日托老人站”模式。
养老院床位供不应求
暑假里,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7位学生,在酷暑中走访本市多个养老福利机构和老龄工作办公室。“‘空巢老人’逐年增多,部分养老院的床位跟不上他们的增长速度。”实践团团员刘璐珈向记者介绍,在他们走访老龄办的过程中,相关负责人给出的数据令他们惊讶。“截至2006年末,浦东新区老年人总数为364072人,其中纯老人家庭,也就是大家所说的‘空巢老人’家庭就有51644户,共81964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
嘉定区南翔福利院,是市郊规模最大、设施齐全的上海市一级敬老院,300个床位已全部爆满。除床位缺乏外,老年人的活动场所也不容乐观。从黄浦区老龄办,实践团得到的资料显示,黄浦区全区老年活动室共有125个,但达标的只有29个,仅占23.2%,“达标的重要标准就是面积需在100平方米以上,而绝大多数老年活动室面积都很小,最小的只有10平方米而已。”
据上海市民政局、统计局公布的最新统计信息显示,2006年,27..62万上海户籍老人家庭中,无子女的“空巢老人”有83万,占老年人口的三成之多,15%的“空巢老人”需要生活上的照顾。
“日托老人站”解困
交大学生一边思索着如何让“空巢老人”安度晚年,一边又马不停蹄地赶往虹口区广中路“日托老人站”,在那里,他们发现了转机。
“日托老人站就是老人的‘朝九晚五’,每天早上九点,‘空巢老人’来到日托班,和其他老人一起下棋、做操、学电脑,到晚上四、五点回家休息。”据刘璐珈介绍,老人早晚来回都有专车接送,日托班设施也很齐全,除休息室、多媒体厅等场所外,还有绿化环绕并配有健身设施的“空中花园”供老人锻炼。
大一学生杨宇恬在实践感想中写道,“我们到达时,老人们正在合唱,悠扬的歌声让我们觉得这些老人很快乐、很充实。”出乎实践团意料的是,在这28位老人中,竟有15位都是“空巢老人”。
“许多身体比较健康的‘空巢老人’需要的不是生活上的照料,而是精神上的关爱和充实。”实践团认为,为“空巢老人”找家,要因人而异。
“对于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养老院是很好的选择,而对于健康的‘空巢老人’,类似‘日托班’的机构更适合他们。”
推广“日托”道路漫长
“在日托班,生活规律又有同伴沟通,老人们在精神上得到满足。由于并非全日制,给了老人更大的自由空间,费用也比养老院便宜很多,一般每月在250元到300元之间,“占用的土地、设施等社会资源也比较少。”
可实践团担忧的是,虽然日托老人站在上海并非“新鲜出炉”,黄浦区也有类似的老人“日监服务”,但一直未能很好地推广。据实践团了解,在虹口区,做得比较好的日托班只有广中路一家。“有一位欧阳路街道的老人很想进日托班,但自己所在的街道却没有,而仅有的几家日托班又不接受外街道老人。”
“我们希望能在全市推广虹口区广中路社区的日托老人站和黄浦区的老人日监服务,也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志愿者在闲暇时间,陪老人说说话、谈谈心,对老年人进行心灵上的关爱。”该实践团在倡议中写道。(作者:钱钰 王唯佳 成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