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怎一个忘字了得

版块: 联谊版块 爱心联盟
分享
今天是“五四”运动90周年纪念日。1919年的5月4日,大批青年学生走出象牙塔,以满腔的爱国热血救亡图存,为振兴中华振臂一呼,从此揭开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正是从那一刻起,“五四”与青年合而为一,被定格为一种精神象征。
    近百年来,没有一场运动或事件像“五四”一样,从发生的第二年就开始被纪念,也没有一场运动或事件像“五四”一样,得到不同党派、不同政治力量以及官方与民间的共同纪念,历久不衰。之所以如此,除了人们对历史有某种共识,同样在于对当下中国的转型,对国家未来有着共同的想象。为民族复兴计,人们敢于担负历史重任,愿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连。

    在某种意义上,五四的五味杂陈决定了今天中国人难与人言的苦涩与欢欣。我们今天的光荣源于90年前的这特别一日,我们今天的痛苦与分裂也和五四有扯不断的关联。国家,民族,个人,科学,民主,自由,救亡,启蒙、现代、传统、普世价值、世界公民……这一系列困扰当时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问题在今天依然困扰着我们的精神世界。也许,只有直面五四,我们才能真正摆脱这些问题的追绕,正视已经凝固在旧日影像中先贤期许的目光,以及目光中浮现出的那个自由、民主、宽容、公平、闪耀着中国精神又尊重人类社会普遍价值的中国。

[url=]媒体达人锐评[/url]

纪念五四,青年和国家命运与共
    90年后的今天,随着中国社会日益多元,关于“五四”的历史解读存在着某些分歧,不但无可厚非,反而从另一侧面表明了今日中国社会之健康成长。即便如此,共识仍在:在本质上,“五四”运动依然是一场民族自新与自救的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而这正是一国文明得以生生不息之希望所在。故此,“五四”并非仅仅是指1919年5月4日发生的历史事件。纪念“五四”,就是纪念一个时代及其倡导的精神。
    “青年者,国家之魂”。一个国家有着怎样的前途,关键在于青年对自己、对国家有着怎样的态度。毕竟,没有国家的前途就没有青年的前途,而国家的前途也离不开青年的前途。今天,“五四”精神不只是飘扬在大街与广场之上的旗帜,它更深植于每个人的心中,深植于人们对今日中国的一点一滴的日常改造之中。查看全文>>

陶短房:90年前青春的中国不容坐而论道
  我们听到了“砸烂孔家店”的口号,听到了抨击“五千年传统吃人”的声音,听到了全盘西化的呼吁,我们看到有人要废除文言文,废除旧式标点,废除买卖包办婚姻,也看到有人要废除方块字,甚至废除父子、夫妻关系。于是90年后,人们开始反思这些五四口号、行为,并且发现其中颇有偏激甚至荒谬之处,于是人们开始惶惑,甚至质疑五四运动究竟有没有那么伟大。查看全文>>

谢勇:五四从新文化运动到政治运动的转变
  当然,换一个角度,民族主义何尝不是政治的一种。虽然对于青年,是政治还是民族,本来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可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那段历史,一味指责当时知识分子思想脉络中潜伏的民粹倾向,要他们为今天负责,我总怀疑,是不是有些太高估他们了?是否存在着启蒙知识分子过于良好的自我感觉?
  所以,今天不同人纪念五四,常常是在纪念各自关注的不同东西。有人纪念德先生赛先生,有人在缅怀理想与启蒙,有人暗叹中国文化传统从此绝唱。有人痛心法制从此被践踏,民粹主义和病态民族主义从此成为这个本就多灾多难民族似乎无法摆脱的病灶。这样看来,我们纪念复杂多义的五四,实际上是关注今天复杂多义的中国。查看全文>>

回到真实的“五四”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五四”已出现了公民社会的雏形,经过晚清以来几代人的努力,从王权的枷锁下渐渐挣脱出来的社会已拥有一定的自主力量。“五四”一代知识分子也是从臣民向公民转型的一代,他们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比如对弱势群体的关切,应该放在对国家命运的这个大尺度上来看待。查看全文>>

走出“五四”,重塑新青年责任
  90年的时光,一次次修正、一次次简化、一次次凝固,留下来的,更多是一些抽象的概念: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自由、平等……我们面对的似乎是一个越来越符号化的“五四”,一个丧失了血肉、模糊了真实面貌与历史场景的“五四”。“伟大的五四”,因了它的“伟大”,也被高高地放到了神龛之上。
  物极必有反。于是,在90年纪念尚未登场之时,一些旨在“纪念”的文章便呈现出了“不同的声音”:包括了轻蔑的嘲讽语调,“不就是几千学生上街吗,不就是烧房子打人吗,有什么了不起?”包括了严肃的“法理反思”,“青年学生的放火和打人,无论如何都不符合 ‘用正当的方法来传播自己的主张’的现代民主意识和现代法律常识,反而是以多数压倒少数的‘暴民专制’的一种表现。”也包括了痛心疾首的惋惜,“宪政需要传统,而‘五四’的反传统连带毁了中国的宪政”。 查看全文>>

陈季冰:盘点现代中国的“五四遗产”
  的确,今天许多人已经不再相信实现民主、科学的前提是必须打倒“孔家店”,相反,他们热切地相信,只有“孔家店”重新开张才能拯救走火入魔的西式“民主、科学”;今天也不会有多少人认为要完成现代化就必须把中国变成西方,相反,他们狂热地鼓吹,西方正是中国现代化和复兴的最大障碍。但是,这就能算是对五四精神遗产的深刻反思了吗?查看全文>>

“五四精神” 怎一个“忘”字了得?
  就民主社会而言,当今世界有欧美的议会式民主,有日本的天皇式民主,有泰国街头斗争式的民主,也有台湾蓝绿政治式的民主,还有中国特色式的民主。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然而,到底什么是真民主,什么是假民主,什么是半民主?我们中国到底要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书上找不到答案,请教找不到老师。一切都得靠我们从实践中去探索,一切都得靠我们在比较中去甄别!如果离开了五四精神这本教科书,我们的探索和甄别就难免误入歧途!查看全文>>

雷颐:因为“五四”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思想史的影响既深且远,对新文化运动亲历者的影响,更不待言,胡适、闻一多都是身在其中的人物,在是否坚持“五四精神”、是否坚持新文化运动一些基本理念上曾与国民党严重冲突。在这种观念冲突中,国民党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胡、闻二人的观点及最后不同的政治选择,都引人深思。 查看全文>>

阿里云降价5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