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德:六盘山下的文化之乡

版块: 街头部落 网络大杂烩
标签:
分享
  宁夏隆德县自古就是“男能握笔书画,女能执针绣彩”的文化之乡。在这个只有21万人口的山区小县,常年潜心于各种艺术创作的民间和专业艺人就有2万多人,其本土民间文化遗产居全区之首。而今,在隆德县,3000多位农民书画家创造出了没污染、高效益的“软黄金”事业;200多位农民书画院士成为中国书画界一景;2万多民间艺人创出四项国字号的“中国之乡”……
  六盘山下的民间文化宝库
  2009年4月9日,隆德县文化城开业了。这是一座集文化艺术表演、文化产品展销、文化交流、旅游于一体,富有六盘山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建筑。
  这一天,作为入住文化城的100多家商铺中的一员,“魏氏砖雕”的传人魏风萍也是一脸喜色。
  这个砖雕世家的女传承人在今年春节过后就接到通知:县上在即将开张的文化城内,为他们这些乡下的民间艺术家免费提供铺面,将他们的艺术作品展示、出售。忙碌了两个月后,魏风萍终于将属于自己的铺面打理得井井有条,实现了祖上将家传工艺带进城里的梦想。
  位于六盘山西侧的隆德县城,4月上旬仍然寒意阵阵,但忙碌在自己店铺里的魏风萍却因为家传的砖雕技艺以及自己“在城里安了家”而感到内心温暖。魏风萍一直生活在隆德县西部贫穷闭塞的风岭乡西河村,祖上曾经和那里的乡亲们一样,在靠天吃饭的农耕生活中将一代代勤奋但贫穷的身影留在了大山深处。一直以来,农业并没有改变他们的窘境,甚至一度加剧着这种困苦。自从砖雕成为魏氏家族的吃饭手艺后,走甘肃、下陕西成了这个家族勉强维持生计的主要经济来源。
  进入1990年,魏氏砖雕在国家的文化复苏中不再是走街串巷的生计工具,逐渐成了登上大雅之堂的工艺品。1993年,中央美术馆收藏了第三代传人魏世祥(魏风萍的父亲)的砖雕作品。1995年“万博杯”全国艺术精品展示大赛中,魏氏砖雕获得一等奖。
  砖雕仅仅是隆德民间艺术花圃中的一朵奇葩,除砖雕外,还有一大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经过一代代当地农民精心培育的隆德民间艺术花朵,在六盘山下散发出越来越浓香的艺术气息。
  流传了170多年、五代的杨家泥塑艺术,是隆德民间艺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门类。三代以前,杨家泥塑大多以雕塑神像、敬奉仙道为主。到了杨栖鹤手里,这位81岁的民间老艺人带领祖孙三代,已经形成了集泥塑、绘画、烫花、木刻等为一体的“杨氏家族艺术”。从走街串巷到在县城安家,从民间塑像的小手艺人到具有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中国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称号,从家族单传到发展成一支十多人的雕塑团队,从勉强度日到每年收入几十万元,杨氏泥塑成了隆德乃至宁夏民间文化的代表。
  剪纸是隆德县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较强的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这里的剪纸作品几乎全部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妇女在文化产业中成为发挥作用的一道风景。农村妇女靳淑田的剪纸《庄户人家》,在全国首届剪纸大赛中获奖;回族妇女虎凤英的剪纸多次参加全国大赛,并在中央电视台进行现场表演。
  隆德刺绣历史悠久,涵盖面广,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和雄厚的群众基础,1989年“全国首届工艺美术精品”大赛中,隆德县获奖的38件作品中,刺绣作品有31件,其中农村妇女杜玉莲的作品获全国十佳精粹,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出国展出。
  隆德民间社火是古老传统的风俗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全县有规模不同的社火队近200个,曾举办过五届春节社火大赛。隆德社火在历次全区春节社火评比中均荣获第一。隆德高台马社火艺术被自治区确定为申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经区人民政府批准上报文化部。
  隆德民间文化艺术走向全国大舞台的标志性年份是1995年:隆德县代表宁夏参加全国首届民间工艺品大赛,送参展作品十几件,竟有7件获奖!从此,每年都有更多的奖项落临这个物质贫瘠但精神富足的小县。目前,隆德县已有10个项目被确定为全国和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农民成“院士”,文化成“黄金”
  如今,像杨栖鹤一样,“农民画开拓者”靳守恭不再把自己的满身绝活仅当作赠品或观赏品,他们更喜欢把自己的作品拿到市场上去“遛遛”,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他们开始创办各种协会,以团队的形式走出六盘山,使隆德民间艺术之花香飘更远。
  在隆德的书画市场上,记者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许多字画作者都为自己具有隆德农民书画院院士的身份而自豪。
  早在1984年,隆德县就成立了隆德县书画协会,并先后投资301万元建成了隆德书画民间工艺展销中心和县宣传文化中心。2006年,宁夏首个农民书画院——隆德农民书画院诞生。目前,书画院有院士216位,书法爱好者从县城到乡村有万人之多。2009年4月前,仅县城内的书画装裱、销售摊点就达50多家,产值由1998年的30万元增加到500多万元,成为该县经济发展中比旅游业还要“绿色”的黄金产业。农民书法家的书法作品成了名副其实的“软黄金”。
  每逢春节,全县家家贴春联、年画,不仅正房都贴满了,连院内的门窗和牲口圈也都贴得红红绿绿。一位北京的书法家到乡下采风后,感慨地说:“隆德的驴圈、猪圈门口贴的字,都是非常精美的书法作品。”
  所以,当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隆德县“中国书法之乡”牌匾时,这里的民众并没感到意外。身价倍增的农民书画院士作品每件从三五角涨到几十元、上百元,多到千元,常年靠种地过活的农民于诗情画意中便多了一条增收之道。
  记者曾多次在隆德采访,常常漫步县城,书画工艺展销店和书画工艺装裱行镶嵌在大街小巷。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仅收藏明清时期的名家字画就多达500余幅,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古旧字画交易市场,不仅邻近县有人常来常往,连兰州、西安、银川也有人来此观赏、交易。
  不仅书画、收藏有协会,连玩灯也在这里有协会。隆德民间历来就有元宵节悬挂彩灯的习惯。1991年成立了县彩灯协会,有力地推动了民间彩灯艺术的发展。除此之外,在泥塑、砖雕、社火、演艺等方面,各种民间团体也蜂拥而出,成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一个山城小县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也就不显得突兀了。
  垃圾沟建起文化城
  六盘山下的文化宝库,使隆德先后荣获“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书法之乡”等国字号殊荣,民间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年产值达1200万元。但也面临着一些危及这些国字号荣誉的危机。
  宁夏社会科学院《宁夏社会科学》主编薛正昌是一位出生于六盘山下的本土学者,早在2006年,他就提出了隆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问题。他指出:隆德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宁夏具有代表性,剪纸、农民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6类基本处在断层状态。
  那么,隆德县文化城的建成便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保护、抢救、利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
  谁又能想到,这个汇聚了隆德县民间艺术精品的文化城是从垃圾沟里建起的。
  曾经,在隆德县城,一个土沟因常年被倒入垃圾形成了一个大的垃圾沟,它将县城分成了东西两半,历届政府花了很大功夫治理也未见成效。2006年,隆德县考虑将土沟填平建设商业步行街,由于投资商的资金链一度中断,商业街始终未能建成。2008年初,新任县委书记李鸿儒在县人大会议上提出了“文化兴县”战略,得到人大代表的支持。
  隆德县城建局局长张晓虹从城市建设和文化资源利用上如此评价文化城:“这是个垃圾沟上出现的建筑和文化现象,一期建成1万多平方米,在拉动城市建设和利用文化资源上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目前,隆德县文化城已经有100多家本土和甘肃、陕西的民间艺人入住,开发商和县上都实行“放水养鱼”,免收房租和税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