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义珍:口弦,“重生”的民族技艺!

版块: 街头部落 网络大杂烩
标签:
分享

马义珍

马义珍
马义珍弹奏自己用口弦改编的摇滚乐。
    “三寸竹片片,两头扯线线;一端口中含,消愁解麻缠。”过去,在宁夏乡村,口弦曾经是回族妇女用于解烦忧、表心声的随身物件,而现在,口弦在流行音乐的攻势之下,罕见踪影。如今,会吹口弦的妇女大多已年过花甲,会做口弦的人更是屈指可数。为了让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宁夏地方政府与民间共同发力,小小口弦的命运就此改变。目前,灵武市郝家桥镇崔渠口村的马义珍和姐姐马兰花正在传承这一民族技艺。
    竹片片也能入非遗,我万万没想到
    说来巧合,2004年,国家领导人来灵武视察,村上将能演奏民间器乐的村民们集合起来进行表演,我家的口弦表演就是当时的表演项目之一。2005年,赶上非遗申报,口弦被灵武市推选为民间器乐进行挖掘。我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平时用来消遣的竹片片能被列为重点非遗申报项目。2006年,“马氏口弦”申遗有了眉目,我才真的相信祖辈们留下来的竹片片其实是个宝。
    记得2006年6月12日,银川市兴庆区光明广场召开第一次非遗大会,我和姐姐马兰花,还有我的小儿子一起参加。会后,银川市和灵武市的相关领导对我说:“非遗项目我们负责申请,但是你也要有真本事才行,必须会弹、会制作,要是想凭着上辈人传下来的东西糊弄人,那可不行!”也正因为这句话,从此我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继承父亲遗愿,我从木匠改行做口弦艺人
    我父亲和姐姐弹得一口好口弦,以至于后来能将一些民间曲目演绎得炉火纯青,父亲制作口弦的手艺也很独到。
    其实,很早的时候,父亲就劝我学制作口弦,可我总觉得口弦制作成本低、卖的价格也不高,根本没有好的前景。但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为了能将这项要失传的民间艺术传承下去,我从一个每天有几百元甚至上千元收入的木匠,转行成为学习弹唱口弦和制作口弦的艺人。
    弹口弦,我不愁,因为小时候随父亲和姐姐弹过。不过,既然申遗,我就必须改进口弦的弹奏花样,学会如何制作口弦。也许是家族遗传,也许是执着的信念,我很快掌握了口弦弹奏的技巧。而如何制作出音质清脆洪亮的口弦,是我一直研究的功课。
    2007年,我开始制作口弦。口弦有竹片、铜片之分,“马氏口弦”就是传统的竹片口弦。木工活我不愁,因为我初二辍学之后就学的是木工,再加上父亲生前我见过他雕刻口弦,所以制作方法完全没问题。不过,有一天,老母亲在听我弹奏制作出来的口弦后,说音调不对。原来,“马氏口弦”看起来简单,但制作颇为讲究。宁夏本地不产竹子,原材料都从南方选购。把精选的竹子切成长5寸左右的薄片,放到油锅里炸一下,等晾干、定型之后,再用刀慢慢地削、细细地裁。这样做出的口弦,锃亮光滑,结实耐用,且音量适中,清脆柔和。
    努力创新曲目,口弦有了新舞台
    我总认为传统文化走进现代生活,才有生命力。回族口弦年轻人喜欢,才能传承下去。2008年,灵武市政府出资制作了一批适合大众演奏的口弦,并成立了以马兰花为主的马氏家族口弦演奏队伍。如今,这支口弦演奏队伍出现在各种舞台上,还深入农村、城市社区,教授口弦文化,并通过当地政府引导建立起家访旅游接待活动,增收获益。
    为将口弦发扬光大,在曲目方面,我又将曲目创新,进行产品“升级”,采用现代音乐节奏,这样就丰富了口弦旋律。比如,吸收了摇滚和广场秧歌的节奏,创作了口弦曲《欢乐回乡情》《东方红》等。我用口弦吹奏的《小苹果》《最炫民族风》等流行歌曲,也别具韵味。这些创举,为口弦的发展开创了一条新路。
    2008年,我姐姐马兰花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回族民间器乐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我成为宁夏民间器乐口弦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口弦走进校园,将在中小学校普及
    也许有人会问,回乡特有的旋律是否会就此消失,成为文化化石?我的回答是:“不会的。我现在收了两名徒弟,我教他们制作口弦的技艺。”2009年,自治区政府聘任我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每年给我8000元经费,用于培养徒弟,传承口弦技艺。
    同时,自治区政府将在中小学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课,包括口弦在内的民族传统技艺,将通过学校教育的渠道普及。新的生活方式不会让口弦消失,我们会借助新的方式让它留存。
    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马氏口弦”成为灵武市回民中学的校本课程,实现了在校园里的传承。作为全市规模最大的全日寄宿制农村初级中学,灵武市回民中学成为灵武市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试点,学生每周接受两个课时的“马氏口弦”专业系统培训。目前,该校已有上千名学生掌握了“马氏口弦”演奏技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