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作为民意代表,代表委员们着墨民生的议政细节,将公众与媒体的舆论热点,引入会场导向决策层面。让公众感受到强烈的参政议政的现场感。 “两会”,一年一度,但每年不过十来天。在金融危机的阴霾下,2009年“两会”更是打出“会期短、议程简”的口号,当然前提是保证“两会”议政质量不变。
事实上,也确是如此。3月12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闭幕,预示着今年的“两会”落幕在即。以政协会议为例,提案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相对集中,教育、就业、三农方面的提案数量位列前三,提案数量都超600件。(3月12日中国网)揆诸现实,这些热点议题,都能得到最本真的反映,可见“两会”烙下了深深的“民生本位”的印迹。
有多少期待就有多少责任。提起“两会”,公众固然很容易将记忆锁定于,那些高调质询的议政场景。但其实人们头脑中定格的不光是“激烈炮轰”的姿态,更多的是将注意力集中在“硝烟”散尽后,裸露出的极富质地的公共议题上。所以说,“两会”虽然闭幕,但是会场上那些经典的议政细节,却值得铭记;“两会”结束了,但它所激活的公众参政热情,也不会随着会议闭幕而消逝。
公众不忍对这样的“两会”说再见,因为会场上我们见证了,一个基层的农民代表得到国家总理的郑重承诺:“你是人民代表,有要求我的权利。”这话重复的只是一个简单的常识。但当这个常识在我们生活中缺失太久,重申它似乎就平添了一股无限的感人力量。公众在被感动的同时,相关官员则应自省。当一项基本的议政原则,却因为异常稀缺而显得殊为珍贵,这足以让不少官员引以为愧。他们应以之为镜鉴,映照各自执政中对应的瑕疵,并在日后施政中努力改正。
上述总理的一句话,尽显权力谦逊,令人印象深刻。除此,两会上还一句锋芒毕露、掷地有声的话,同样为人称颂:“你都定了,要我们来干吗?”这是全国政协委员宋林飞的反诘之语。此话的背景是,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在“两会”上抛出了一系列“官方色彩”浓郁的“定论语调”,如“个税起征点近几年不会上调”,“消费券没有‘全国计划’”等,对此,宋林飞委员针锋相对地反问:“你都定了,要我们来干吗?”
“两会”会场上面对部委领导的“一家之言”,代表委员们如此直白有力的反问,可谓酣畅淋漓大快人心,也让公众体味到一种参政议政的在场感。代表委员是人民的代表,在会场上敢于向未经广泛讨论、明显有悖民意的“行政指令”说不,才应是代议制下的议政常态。否则,若是“领导在的时候,10分钟的发言8分钟用来歌功颂德”,甘做唯唯诺诺的议政“花瓶”,实在是愧对选民,更是对不起自己的政治身份和责任。
当然,在个性鲜明极具个人英雄主义的“明星炮手”之外,团体努力集体智慧,更是功不可没:“看病不难也不贵”的观点交锋,对公开四万亿投资走向、以及要求尽快出台官员财产公示制的呼吁,都是振奋人心的议政努力。
作为民意代表,代表委员们着墨民生的议政细节,将公众与媒体的舆论热点,引入会场导向决策层面。让公众感受到强烈的参政议政的现场感。勿庸讳言,这中感受平时很难体会得如此真切。因为,即便在“两会”上,那些花瓶建议也不鲜见,这除了说明参政者能力有限,还可能是提议者对自己的会场议政能产生多少积极效用不自信。甚至对提出真问题可能为自己带来负面影响,心存顾虑。参政代表尚且如此,可知会场外的公众,权利稀缺到何种程度。
但是我们也不能就此盲目悲观。因为,只要在可支配的议政空间内,代表委员努力将自己的议政能力提至最高,议政质量日趋理性和专业,就可以不走样地将自己所负载的民意诉求和社会“舆论场”,带进参政议的决策平台。这种健康有力的参政态度,才是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应有的议政面貌。而代表委员是否称职,其议政努力能否发挥最大效用,不能只局限于十天的会期,更应在“两会”之外的每一天得到检验。“两会”虽然结束,但它传导出的全民参政的热情必须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