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回肠奔腾不息的黄河,经历千百次摇摆冲撞,使卫宁平原黄河两岸淤积成无数的黄土坡、中积扇、洪漫地、沟壑险滩码头河湾……造就了宁夏中宁独有的地貌景观、光照温差、引黄灌溉;发源于六盘山麓的注入黄河的清水河。以一段“西乡枸杞”历史故事和“红果子来历”的优美传说,铸就了“中国枸杞之乡”这块神奇的土地;中宁人先祖以人定胜天,化害为益的壮举为后人结下了红宝之缘;和着“春天的故事”与中国改革开发的春风,中宁私营企业的骄傲。在他们中间有一群传承中宁枸杞光荣传统打造枸杞特色品牌的杞乡人,为中宁枸杞走出宁夏、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艰苦奋斗,搏击商海、浪里扬帆……成为领军枸杞产业的红枸杞商人,成为中国杞乡的殊荣和骄傲。如果把他们美喻成璀璨明亮的繁星,周金科,就是其中闪亮夺目的一颗,很多的学者专家,志士同仁称谓他是中国杞乡的“枸杞王”
剪辑周金科人生创业的枝枝叶叶或世人评说,情着对他沉默不语,从不表白,甘美醇香的红枸杞品德的敬仰之情,手中的笔墨在纸上来回结集,总感觉“枸杞王”很有份量,而我的文笔还很浅薄,两年涂画终成此文。相信,任何时代,人格魅力和时代精神都是具有凝聚力和号召力的。
一、回味悠香的枸杞果
1985年盛夏的一天中,因为全县编写《中宁英模谱》一书所需,我和宁安乡的同行找到中宁县城关村农民周金科的枸杞收购加工经销部,我俩都认为可能是个商店一样的门市部,来到畅开的大门口,才知道这是一个凉晒枸杞果的大院子。对枸杞一无所知的我惊呆了:眼前几排整洁的砖房包裹着一个很大的晒场。水泥磨打的大院里铺满红玛瑙一样的红果子,(当时人们习惯叫枸杞为红果子)十几堆小山似的干果在太阳映照下显得晶莹而鲜红,宽畅的大院子里到处是一片一片的鲜红,让人眩目耀眼,灼热提神。长这么大第一次看到小时候让人唾涎欲滴的红果子,竟然有这种姿态,这种面孔,这么众多,这么丰硕……憨睡聚合在这里,真象步入天方夜谭神话里的感觉,我惊奇的不敢向前呆呆地盯着眼前,大院里除了一堆一堆,一片一片的红色小山红色方块外,就是二三十个农工穿梭忙碌的来来往往,比比划划,他们头戴草帽,畅着汗衫,拿着木掀一类的工具,整个大院烤晒的有一种憨睡沉醉的甜香……同事见我张着嘴发呆,把我拉到大门墙角阴凉处,用手指着一个人说:“你看,他就是这里的大老板周金科。”我眼睛赶忙跟着她的手指望去:一位身材高大、走路稳健、畅着衣衫,挽起袖口,头顶草帽,手扶木掀的青年男子和员工们一样围着凉晒的枸杞堆垛忙碌着,他一会绕到东头,一会儿转到西头。比比划划轻声细语地说着什么。同事告诉我“他是怕干活的人用脚踩上红果子,这样转来转去就是检查这些小事,干活的人吃多少他不在乎,就是怕糟蹋一粒……他特别心疼枸杞。
“心疼枸杞”我心里“咯噔一下”,想到每个父母心疼呱呱落地的婴儿……我专注地盯着人群里的周金科。同事抹一下脸上的汗水继续说:周金科当贩子多年了,农户家的红果子都愿意交给他,因为他随时收购随时付钱,不缺斤少两不乱砍价格。种茨的农民把他当成救世主。他本事大着呢,费了好多心血才有今天这摊子……他把咱中宁的好果子运到北京、天津外贸,搞出口换美元,挣了不少钱,有了钱继续收果子,红果子原来一斤才2块多钱。农民倒贴挖园子毁茨,现在卖到八九块比粮食值钱多了,要不是周金科,我们宁安的茨园子可能挖完了,现在挖树的又种树,我家大包干时分了一亩多挖掉种莲花菜了,去年又栽上,今年就卖了钱,队里种枸杞的越来越多。多亏周金科……他给场子起了个“三得利”的好名字,说是想国家,想着茨农,想着让队里人多栽多赚钱……同事的话一点折都不打,带着几分自豪和神秘。我心里却一片茫然,心想干嘛种这玩意,又不当饭吃?宁安乡的农民守城种菜做买卖一样挣钱,栽茨又苦又忙一年四季不事闲,再说,周金科有钱干啥不成,一个农民怎么会和天津、北京外贸,搞出口,挣美元……这些摸不着边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呢?感觉这个人物有故事,尤其是“三得利”的招牌让人联想到“家祖国、大公无私、为群众做好事、勤劳致富利国利民“这些品德高尚的东西,十分符合《中宁英模谱》一书的主题要求,怪不得同事写他怕写不好还要拉上我,同事告诉我刚才的这些事大都是别人说的,道听途说的不算。我执意还是找他本人去谈。同事说她一个去过几次,全家人都忙碌着枸杞,周金科忙里忙外也没搭理她,一次她说明来意,周金科摆摆手说”没啥说的没啥写头“就转身走了。她手里的资料都是收集的或听人家讲的,还没见过周金科的一句话。眼下周金科这个老板有点牛气,根本不会理睬我们。不会吧,我固执地拉起同事的手,朝着大院走进去,一个员工挡住我们并搭话说:“老板忙得一个当两个,大热天哪有闲心和你们闲扯,快回去别来了。他这个人根本不爱扯闲话,这么多红果子顾都顾不过来,还想着帮听们赚钱呢……你们是写他宣扬他呀,劝你们别提这事,想吃红果子就抓上一把赶快走。”这个员工拎起几个尼纶袋子挖我们几眼,转身走了。我再用眼寻找周金科,也没人影了……脚下眼前还是一片片的红,根本没有闲人落脚的地方……后来我才知道院里的厂房还有百十号员工在捡选枸杞包装枸杞……当时满大院子的红枸杞装满我的视线,眼睛里再也没有别的东西可看,大脑里没有别的东西让我记忆,没看见“三得利”公司的招牌挂在哪里,这个大院子的方位在什么地方,也没看清周金科的面孔是个什么样子……只记住烈日下大院里堆成小山的红枸杞,铺成方园一片一片被太阳照晒的红枸杞。回家的路上,同事实话实谈。她对 “三得利”的事情知之甚少,与我一样只是从名字上浮浅的理解了,对周金科其人也知道的不多,只是大会小会听的多,乡村干部党员提得多,茨农夸口称赞的多。
二、苦涩摇曳的枸杞园
1984,历史掀开了中国农业中国农民最崭新的一页,“六月杞园树树红,宁安药果擅寰中;千钱一斗矜时价,绝胜腴田岁早丰。“这是清乾隆年间,知县黄恩锡《竹枝词》称颂中宁枸杞的千古名唱。然而,“宁安枸杞”在全国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农民主宰土地的盛世丰年,依然显得漂摇欲坠,苍白无力。有着多年栽种枸杞历史的宁安乡村,农民唱响的是土地联产承包粮食喜获丰收的田园风光曲。整个中宁毁园趋势有增无减,包产到户把“六月杞园树树红……的宁夏五宝这首枸杞的生存推到这场”土地革命的前沿“,把“绝胜腴田岁早丰”的历史归属卷入中宁枸杞产业发展的风口浪尖,中宁县委政府认谁这个历史优势产业没动摇,识得“千钱一斗矜时价”的农民周金科,就是在选择这个产业中,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
对粮食对土地如饥似渴的农民,在自家的责任田里认谁的是粮食丰收。而宁安乡村的农民对枸杞的渴望如同粮食一样强烈。当集体栽种枸杞划分给一家一户时,上市的枸杞一斤只能买到2块多钱,茨贱伤农……农户栽种枸杞的信心动摇了。开始毁园挖茨,许多上了年纪精心于茨园的农民心疼的像砍了自己的手指头,望着自己栽种的茨园毁在自己的手里,流着酸涩的泪水。周金科就在其中,大集体时给村里经销过枸杞的周金科心里比谁都疼痛,看着别人毁园,他日日夜夜找门路打听住处联系县内外的枸杞贩子,想方设法为农民找销路。他三番五次到县药材公司联系合作销售项目。一次他看到县药材公司收购的枸杞霉变长出虫子到处乱爬,几辆小车把枸杞当垃圾运到农田当肥料,他的心里在流血。一滴汗水一颗枸杞,从种到收付出的汗水他深感伤痛。有的茨农舍不得挖园哀声叹气叫骂诉苦。周金科逢人便劝,一遍一遍解说老祖宗留下的“摇钱树”的不能丢的道理。告诉庄邻四舍枸杞食补的药用价值,枸杞在中国医学界的评论和地位,周金科的力量太渺小。无论“茨粮争地”还是“茨贱伤农”,全县茨园还是毁了不少,周金科内心疼痛并强烈呐喊着。
当他思谋出经销策略,把自己当成一个枸杞商人看待时,眼光首先瞄准的是外贸和出口。他往返千里,到天津外贸,宁夏外贸进行业务联系和洽谈,废寝忘食学习进出口贸易知识,不厌其烦聆听专家教授的建议指导,只要有说话的场合,他就会见缝插针的把“中宁枸杞”的史话讲给客商听。80年代初期的周金科把全部心血都用在寻找枸杞销路上,曾多次遭受商贩蒙骗,扔掉血汗钱的故事周金科至今不愿提起一个字。1984年,周金科倾其全家所有积蓄打通了天津外贸的进出口关系,为中宁枸杞鸣冤叫屈,赢得了天津外贸客商办起了“三得利”枸杞收购加工销售公司。
当时他处在计划经济的风浪尖上,社会上纷纷议论说周金科与国家的药材公司对着干,迟早要倒霉的,一些行政干预也找上门来,固执倔强的周金科没有让流言蜚语吓倒,也没时间与亲朋好友争论,他整天忙忙碌碌早出晚归领着几十年家工,收购枸杞,整理晒场,安排劳力逐粒挑选枸杞,后来他投资50万元购置了筛选机、包装机、自动捆扎机,建造了2000多平方米的厂房,把晒场扩大到1000多平方米。每年加工枸杞从20万公斤增加到410多万公斤,加工有力提高了一倍因而使外贸增加40多万元的收入。1985年至1993年8年里先后向国家纳税75万元,通过外贸创汇120多万元,安排城乡就业人员或闲散劳力200余人,8年支付务工工资100多万元,彰显出使“国家、农民和个人”三者利益。不仅如此,更为喜悦的是茨民卖枸杞不再难了。宁安乡周边区域挖茨毁园现象减少了。枸杞种植辐射到舟塔、新堡、东华、鸣沙、康滩、余丁等乡镇,一个个茂密翠绿的枸杞园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生,枸杞连片种植形成区域,枸杞价值逐年攀升。从每斤5元钱到8元,从8元到10元,精选的特字枸杞每斤买到15元左右。每亩均达到6000元以上,利润4000元左右。中宁枸杞种植业初步形成传统特色优势,逐步向着产业化方向发展,全县枸杞种植面积由1985年的1300多亩发展到1995年的7000多亩,10年新植面积5000多亩。
以周金科为代表的枸杞贩运大户和枸杞深加工企业把中宁枸杞推向外贸走出宁夏,走向世界的1985年——1995年十年里,全县上下围绕枸杞产业的发展循序渐进的探索。中宁枸杞以其独特的品牌和优势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优势,得到世界公认,1998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枸杞之乡”并与1994年获得全国博览会金奖和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接踵而来的桂冠殊荣戴在周金科头上。1995年周金科枸杞商贸公司被列为全国“500家最大私有制企业先进单位”、先后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为“先进私营企业“、“全区股分私有制企业先进单位”、“明星私营企业”、“全区模范纳税户”、“全国质量优质单位,”、周金科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地方私营企业家,现任自治区及市县政协常委,自治区工商联副会长、全国工商联执委等职。从1995年至今周金科被各种荣誉和鲜花包围着,如同“中宁枸杞这个全国品牌一样,得到社会各界的敬重和认可。
一些政界要人和新闻媒体对周金科怀着少有的崇敬看望问慰他并试图采访宣传,周金科表现少有的冷静和沉默。无论什么场合,无论台上台下他都是谦虚的摆摆手笑一笑,简谈一下天津外贸中宁枸杞出口的前途和希望,不免地感叹中宁枸杞挖园毁茨的那个年代,依然满怀深情地为茨农报不平,为中宁枸杞鸣冤叫屈。“三得利”、这个当时很叫的响的公司名字涵盖了一个枸杞商人情系杞乡,惠泽茨农,回报社会,打拼人生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成败得失,展出了周金科必将成为枸杞之王的胆识谋略和智慧才干。
三、风雨沧桑的枸杞路
1989年和1991年周金科先后两次到香港、新加坡、泰国、澳门等地考察,使他对枸杞的出口与深加工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回来后,他投资450万元人民币,在中宁十字广场建筑了一栋1300平方米的金福楼饮食娱乐中心,将枸杞用于菜谱中,如枸杞火锅底料,枸杞银耳汤、枸杞玉米羹、枸杞醪糟汤、枸杞炖甲鱼、枸杞松仁玉米及其他经营一些生猛海鲜等菜谱中。当时如此经心筹谋,以枸杞膳食营养为主体的餐饮服务业在全区也没有几个,周金科独具慧眼以此为荣。虽然是枸杞膳食的一朵浪花,他也引以为骄傲。周金科就是在枸杞商海的浪潮里善于把握航向创新进取。充满自信乘势而上,梦想着做大做强枸杞产业,并以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果回报社会充实自我。
1998年,周金科将公司更名为宁夏红枸杞商贸有限公司,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2002年年底,“中宁枸杞”认证商标获国家工商局批准,进一步提高了中宁枸杞的身价,也更加坚定了周金科又投资1000万元,建成一栋面积达8000平方米的集商业、办公、餐饮、娱乐、住宿为一体的宁夏红枸杞商贸大厦。同时,还将投资8000万元,对现有的1800玉方米的枸杞加工厂进行改建。并新征土地8亩,建设并投产了年产保鲜枸杞原汁3000吨、枸杞发酵酒100号的开发枸杞系列产口的加工厂。项目建成后,年销售收入1.6亿元,利税6000万元,利润3000万元。他就这样靠一步步滚动发展,现已是拥有金福楼美食娱乐中心、宁夏嘉兴化工油料有限公司、宁夏红枸杞商贸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上海分公司4家子公司的大型枸杞生产加工企业。现拥有职工12名,管理人员2名,高级技术员5名。总资产达2500万元,年加工销售枸杞500吨年产值1500万元。公司创办至今共向日本、东南亚及东南沿海等国家和地区销售“杞王”、“杞乡”牌枸杞5000多吨,累计创产值过亿元,创汇150多万美元,上缴税收360多万元。
周金科富了,但他并没有忘记回报社会。他对社会公益事业和扶贫济困一直倾注着极大的热情。从1987年以来,他共为教育事业、扶贫帮困、抗洪救灾等社会公益事业捐款30多万元。
周金科依然沉默着,为了枸杞中宁人承受就意味着吃苦和拼搏,承受就意味着辛苦的耕耘和快乐的收获。解读周金科,又让我想到22年前的85年,同事讲给我的关于周金科的事,至今我依然记忆犹新。周金科是外省人,逃难来到中宁娶了媳妇安了家,他家庭成份高是地主,家里原来就是挑货郎担搞买卖的。家里有钱供应周金科上了高中,老高中生有文化脑子特别灵活。在我们城关村人缘很好,庄邻四舍都很看齐,现在应该是“双文明户”。,周金科大集体时在村里当会计算帐特别麻利,“四清”运动账目最清楚人最清白。许多老人老干部都很敬佩……大包干以来,种茨的农民把他当成上帝,他收茨农枸杞不欠钱不欺负任何人,谁家有困难开口就帮……
这些零星的语言和文字已经不能说明周金科是什么不是什么。只能说明周金科经历了什么?但这都已经成为往事被时间财贸化了,所有的苦难让周金科明白一个道理,时代变了,政策好了,应该干点事业,认准什么就踏实坚定的去做,指手划脚的瞎想不顶用,他认准的就是枸杞。周金科疼受枸杞的一个愿望就是让世人都知道中宁枸杞,让中宁枸杞红遍世界,无论他经营的枸杞膳食大餐还是枸杞发酵酒,无论以品质取胜外贸出口干果“枸杞王”来中枸杞粉、枸杞糖、枸杞果汁……周金科都试图以枸杞医学膳食健康的愿望追求着中宁枸杞的食补医学价值……
周金科为此钻研的太深太沉重太痴情。政界或志士同仁的目光注视周科时,周金科有时热泪盈眶。80年代中期创业的周金科,能摆在桌面上的是工商税务所需的各类证件、说明书、外贸合同、订货单、工资表、借款贷款凭证等……85年到95年的时间里,他每走的一步路,赶乘的一趟车,交流的一句话,签名的三个字……无不倾注了他人全的全部心血和智慧。一个跟随周金科十多年如今也小有名气的枸杞商人说:跟周老板务劳枸杞那么多年,最让我感动的并不是挣了多少钱买了楼房有了轿车,而是周老板的做人和教诲,比如,地上掉一粒枸杞跟过他的人都会把这粒枸杞弯腰捡起来,在他那里每天要完成要包装箱任务,枸杞一颗一颗的精选,一丝一毫粗心马虎都不敢有,多少年来公司没有出现退货事情。
他竖志大拇指说:“跟他的无论当老板还是打工的,都不爱吹牛说大话,都比较吃苦踏实,不争名利、诚信讲义气都很识眼色……我们大家还养成一个好习惯,就是不贪吃贪喝不玩赌……吃喝节俭不糟踏五谷。现在如果有难处,找到周金科就能把难题解决了。如果市场铺货缺枸杞,周金科宁可不挣钱也先把枸杞供给我们这些商贩,按市场论价从不抬价,从不哄骗人,就象枸杞人的老大哥一样,帮人出点子实话实说。我们都很信任他。“周金科的红枸杞商贸公司至今稳步健康的发展,从无侉侉其谈的高谈阔论。
毫不眩耀自己,周金科说:中宁代表着宁夏、代表着中国,代表着我们中国的枸杞之特色名牌的形象。我的“杞乡”、“杞王”、“枸杞红”就是靠品质走向日本,东南亚及东南沿海的许多国家。有“杞王”、“杞乡”的品质我心里一至很踏实。
“杞乡”和“杞王”的甘甜饱满纯正引领了中国枸杞之乡的红色大道闪光之路,真实的印证了周金科必然成为枸杞王的做人风范和儒商气魄。
四、感叹敬仰的枸杞王
周金科枸杞人生风雨路让许多志士同仁牵挂着,几尊敬几多感叹。原写他事迹的作家张永祥告诉我:我采写周金科都是从知情人口里问出来的,有的素材我是从工作总结,人物事迹申报文稿里面整理出来的,老周这个人,别说你我,就是省市县的记者、领导找他谈话,他都不爱说不大爱讲。几次采写他心里的东西就是没能如愿。这个人物真有写头。有个知情的老者谈起他时无不感叹地说:“老周这个人学问深着呢,老牌高中生,脑子活肯钻研能吃苦,当年如果不是他”中宁枸杞走向世界“哪有今天,我可不是吹嘘他,为了中电视机枸杞他付出的太多,老周不愿回忆往事,他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企业家,轿车、楼房、宾馆样样都有,天津、北京、上海有公司而且市场前景很好,他公众场合很少说话从不张扬,吃穿很节俭朴素不浪费。这些,他对谁过?他呀,就是个好老人,现在吹捧他没多大意思……
这此长者、学者的感叹多次迫使我们不能不走近周金科。
2005年秋未,《红枸杞》文学刊物,以其鲜明的主题讴歌中国杞乡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杞乡人物成为《红枸杞》鲜活耀眼的一个主页。县文联主席朱彦荣一次次催稿,快把周金科的文稿拿来评审,要上中宁县“两会(人大政协代表大会)专刊”,一定要写的实在,写不好周金科是我们的缺憾。《红枸杞》创刊以来,周金科是我们首选的杞乡人物,我之所以自告奋勇地承担起采写任务,是因着有两个让我深悟人生的杞乡老人,一个就是我在2005年枸杞节专刊上发表的《春华秋实杞乡人》里写到的枸杞艺人张佐汉。这个带有枸杞历史故事的老人,我于他同乡同事8年之久都没见他一面。从事二十多年的宣传理论工作也未能赞扬张佐汉成了我舞文弄墨的一件憾事。既使中国杞乡对他无言,他也是中宁枸杞史册中厚重的一页。“枸杞西乡”茂密丛郁的枸杞园,早已和他有了春华秋实的对话。
在“中宁万亩枸杞基地”的舟塔乡,人们忘不了张佐汉,在中国杞乡人们忘不了周金科,对内对外宣传,我一直尊称张佐汉是枸杞老人,同时自我认定周金科,是继张佐汉老人之后的又一个枸杞老人。这仅是作为晚辈我个人对他的尊重而已,有个企业经理在一次文学笔会上深有感触地说:周金科就是咱中宁的枸杞王。枸杞王啊,我忽然感觉这个称谓十分贴切、十分形象、十分亲切。我理解的“枸杞王”就是中国枸杞之乡枸杞产业的领军人物。忠于枸杞事业成果丰硕的先辈,也不排除他为枸杞事业傲立潮头勇开先河的壮丽人生,以及为杞乡赢得的声誉,为国家做出的贡献,给予子孙后代留下财富等等一切,周金科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见于这种深悟,县文联主席朱彦荣与周金科多次相邀座谈交流都未能如愿,去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我和朱主席专程去采访周金科……1986年到2006年整整二十年二十个春秋,曾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中年汉子,现在是一个两斑白的清癯老人,岁月的沧桑与事业的厚重印刻在他的脸上,虽然面色清癯神态怡然,却免不了事物的繁杂,生活的烦恼。老人微笑着有点淡漠的看着我们,朱主席便和老人闲聊着家事,话题里引出著名学者教授钱伟昌,他俩从钱伟昌当工人出身到日本深造,又谈到陪周总理到美国访问,在首钢给工人讲学以及邓小平主席72岁高龄专门看望钱伟昌等这些国家大事,我听的出来主席是借他人引誉周金科,语言中几多尊敬和赞叹。周金科坐在宽大的老板桌椅前认真地听着不时点点头,轻轻地接电话手机,业务员来了他动笔签签字,孙子放学了他笑了几下。朱主席看老人心情较好,说明县上的“人大政协”两会要写他这样的政协委员杞乡人物。周金科才不温不火地说:“我没啥说头”。便沉默了,见朱主席诚恳再三,无奈地说道:“再说吧,我不知怎的,最近特别心烦,我不想回忆往事。”我们知其难言便准备告辞,临走时我怀着很茫然很失望的心情想找个话题结尾。于是我说:“周叔叔,上次杨雪因为和你有合作想约我一起来,我上班没时间来,有机会我再和她一起来看你。”话未说完,周金科好像从什么沉默中缓过神来,抬头看着我们,很敏捷地说:“噢,杨雪呀,很长时间没联系了,她和我商量着枸杞全粉、枸杞多糖、枸杞原汁等事项,谈得很不错,有思维有想法,也是个枸杞专家,我准备找她再谈谈,写她的书我也看了,写的真实说了真话,杨雪很不简单。”
从老人对枸杞同行的关心,我好像一下子读懂了老人所有的沉默,他偏爱枸杞一往情深,热爱着中宁枸杞的前途,他漫不经心的慢慢说起来:“中宁枸杞企业,应该事整合资源优势,凝聚各方势力,抱成一团把事业做大做强,现在我们都忽视了这一点。中宁枸杞靠干果可能前途不大,还是要靠深加工。”他话语简短,语意真实不绕弯,也没有结结巴巴的停顿,里面掺杂了几声叹息。一会儿公司一名业务员进来让他签约一个文件,周金科拿起笔边写边说:“是政协会议,想着这届干完了准备让位”业务员笑了笑走了。老人看我眼睛一宁盯在办公室悬挂的各类荣誉牌匾上,笑了一下淡淡地说:“在中宁可能我的地位荣誉也是比较高的,这几年许多活动我没参加,以前的许多事情不想回忆,我一辈子没有表白什么,从来不表白自己,说实话无论到哪里,无论干什么,我的口碑挺好。穷富从不坑骗人。“老人不时捋捋花白的头发,随意地说着:“我大半辈子干事情,宁肯自己吃亏也不麻烦别人,现在65岁了,我感到自己活得很充实,不空虚,人上了岁数有些爱好是对的,你们当干部的有些人退休了无事可做、无聊。我感觉我们中宁人无论做生意还是处人都很实在,几十年做生意,最大的感受就是有文化和没文化有相当大的区别。我要说成功赚了钱,也与文化有关,我是老高中生,看的书多,遇事肯动脑劲难不倒我,我一辈子就服气能干事的人,嘴头子说不顶用,关键时候还是要努力干,把想干的事情坚持干好。”老人说起自己95年有病动手术时,只叹息了一声就过去了,在周金科老人慢慢悠悠断断续续的谈话里,屋子里静静的一根针都能听得见。我和朱主席都在认真听,我整理密密麻麻的十几页笔迹,仅仅就这些文字,我一个字都舍不得落下。
我以为这些就足够了,老人还有一句话象棒棰一们重重地敲在我的心坎上,。他说:“有的人活着确实是为了奉献社会和国家,有的人有了钱,不仅仅是为了他个人……有些人的一生艰辛踏实真是不简单啊!”这个枸杞老人不善言语却内涵深重,缄默不语却掷地有声……
廖廖数语无限感叹,止笔时,我方才感觉我笔下文字显得多么苍白无力?正如有人所说,现在吹捧他已经毫不意义了。但我不是吹捧,真正的人生不需要吹捧。无论这个世界多么丰富多彩,无论我们的人生多么平淡无趣,我们也不能掩饰对高贵优美的尊崇和敬仰。翻开86年《中宁英模谱》一书里没有周金科(我和同事还后悔一阵子),如果归结为我们文笔的平乏或写作的遗漏的话,今天的《红枸杞》和《红枸杞》记事的周金科这不是一本书一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风流,一种召唤,一种昂扬,一种前进的鼓号,一种引航的风帆。
解读枸杞王周金科,我深悟做人的厚重的简单,感叹人生的咸涩和充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