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首山名胜奇观

版块: 联谊版块 中卫街盟
分享


牛首山名胜奇观一:牛首名山


·       牛首山位于银吴平原和卫宁平原之间,中宁县城东部,离县城45公里。主脉南北走向,长约29公里,宽约9公里。有两座主峰,一曰武英,一曰文华。武英峰海拨1781.5米,文华峰海拨1677米,南北对峙,相距约500米,中间有一狭窄的山脊使它们牵手相连。因其有“双峰插云之势,望之如”牛首犄角“,故曰“牛首山”。有专家考证说:牛首山名称是由西夏牛首寺演化而来的。在清初还是个俗名,到乾隆年间才在县志列为山名。

牛首山的山名来历,民间有故事是这样传说的:“古时候,黄河青铜峡有一条凶恶的蛟龙,经常兴妖作怪,淹没良田和村庄,害得百姓苦不堪言。为了治服恶龙,乡民们捐钱筹资,铸造了一个大铁牛,重达十万八千六百斤,放在黄河东岸。人们逢年过节经常烧香膜拜。久而久之,铁牛通了人性,有了灵气。只要恶龙兴风作怪,大铁牛就入水与之搏斗。大铁牛力大无穷,最后终于斗败了恶龙,可大铁牛的一只角也断去了小半截。为了防止恶龙再来残害百姓,大铁牛就卧在岸边守望。后来铁牛化成一座山,人们叫它“牛守山”,后演化为“牛首山”。

·       牛首山,古名望云山、黛黛岭,北魏之前也曾称“艾山”,北魏时称“青山”,唐代称“回乐峰”,亦称“大石山”,宋(西夏)时称“峡口山”,明代称“金积山”,清初又叫“紫金山”,之后称牛首山至今。

·       牛首山早有西夏名胜之说,如今仍是宁夏游览胜地。有此殊荣,首先是因其自然环境优美壮观。牛首山主峰三面临崖,一面临水,视野非常开阔。在睛空丽日、万里澄澈之时,东至吴忠、灵武,北至青铜峡、永宁,西至中宁、中卫,广袤千里的宁夏川区尽收眼底。主峰向南,山连着山,峰接着峰,起伏连绵,千头攒簇。西北是青铜峡水库,睁目凝视,水天一色,心胸自然为之豁然开朗。北面是黄河,波涛汹涌的黄河水在山脚下缓缓绕了一个弓型大弯,而后急急向峡口扑去。先望“黄河从西来”,再看“滚滚东流去:,听黄河拍击之声在山崖深谷回荡,令人浮想联翩,如入仙家幻境。

牛首山风光秀丽,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前人留下的墨迹颇多:“山势岗峦耸秀,岩壁叠翠,青峰峙其上,黄河流其下,秀丽如鞭蓉出水。”且“双峰插云,取其高也”。“盘旋百折山拟登天,遥望四瞻,则情满于河。”“绿树啼莺和梵唱,寒泉引客最清幽”。牛首山吉祥寺碑文载:“自汉唐以来,我牛首西天,山明水秀,景致茂焉,巍峨岚色,可与东土著名佛教诸山媲美。”

·       明朝宁夏佥事督储齐之鸾有诗曰:

生犀饮河欲北渡,海月互来首东顾。
冯夷举手挥神鞭,铁角半摧河上路。

·       诗中的“生犀”指的是牛首山。“冯夷”是传说中的水神名。“铁角半摧”自然让人想起文章开篇外所讲的故事。这些前人留下的文字,足以说明牛首山的景色是何等幽美。因而牛首山被认为是宁夏八景之一。

·       其二因其是宁夏佛教圣地。早在西夏时期,牛首山佛教就占有重要地位。它与西面的贺兰山麓的元昊行宫(又称大佛寺),南面的鸣沙安庆寺遥相呼应,组成一个佛教区域,是西夏王朝重点经营的一个地区。根据文献记载:牛首山早期的佛教应当在西夏之前。中国的佛教是从西域传入的,首先从中国的西北逐渐向东南传播。而牛首山是古代的边防重地,曾是古丝绸之路和塞上通往河西走廊的要道,“世传为小西天”的牛首山佛教可能比四大名山还要早一些。



·       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李贲撰的《重修牛首寺碑记》记载:“天下东有九华,南有普陀,西有峨眉,北有五台……然哉,兹惟我宁夏西南隅河东百七十里,以牛首为名,双峰插云,取其高也。北则根底贺兰黄河,南则联络金积……古佛孤灯,日夜香火不断,老僧野衲晨昏礼诵不休……此山真四镇之灵境,朔方之名刹也。世传小西天,释迦牟尼尝会诸佛众生演法于兹,有大乘经存焉。”李贲当时已把牛首山与全国的佛教四大圣地并列齐观了。此碑说明:一则牛首寺历史悠久。二则此传说当与五台山文殊菩萨现身,峨眉山普贤菩萨廉洁同属于一个时期。

·       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是释迦的左右胁侍,三佛最早排列是文殊在左,普贤在右,释迦居中,而牛首寺三佛座次排列与五台、峨眉相同,亦可说明当属同一时期,因而宁夏牛首山是中国佛教圣地之一。


·       牛首山寺庙众多,以群坐落,且历史悠久。由于各寺庙群始建年代各不相同,又经众多朝代复修重建,古刹名殿,不胜枚举。山高处殿宇全部用青砖、条石采用券拱方法建造,造型独特,结构严谨,气势雄宏。无论砖雕装饰之精美,还是砖刻楹联之古朴,无不显示着高超的建筑艺术。
另有释迦牟尼佛在“小西天”现身说法的传说,令善男信女神往,再有“慈云航渡”、“金牛泉池”、“河曲映日”等胜景新鲜厅特,令游人叹服。牛首山,无论在中国历史文化,宁夏佛教文化,还是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总之,牛首山作为西夏名胜,作为当今宁夏游览胜地,当之无愧也。古人有诗云:

       重峦咫尺斗牛通,碧色连天接远空。
       夜月常收千叠秀,曙星摇落万峰雄。
       丹岩积翠迷烟树,环岭飞云逐晓风。
       欲较晦明频俯北,三农景仰意何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8 10:42:07编辑过]

牛首山

牛首山

牛首山

牛首山

牛首山

牛首山

牛首山

牛首山

牛首山

牛首山

牛首山

牛首山

牛首山名胜奇观二:西寺庙群

阿里云降价50%


牛首山上始建寺庙,年代久远。汉书《地理志》记载: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派大将蒙恬率兵30万,“此筑长成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里,收复河南地”。并就地取石,筑起烽火台。因山上有泉名曰“神泉”,故叫“神泉障”,成为军事屏障。书中有载:“神泉障,蒙恬所筑。”后战乱平息,佛、道、儒三教信徒便在这里军事要塞上筑盖寺庙,以后逐年修建。

据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重建三圣寺碑记》记载:“牛首乃西夏名山古刹故址也,自汉唐宋以来,盖多历年所于兹矣。”清光绪年间《重修滴水寺碑记。说是“创建于唐代贞观,重修于明代万历”。吉祥寺碑文记载:“自汉、唐宋以来,历代修筑。”西夏以前的牛首山寺庙没有文字记载,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一书中说,“牛首山寺创建于汉唐”。从以上记载右知,牛首山寺庙的历史相当久远了。

说起牛首山西寺庙群,首先要谈牛首寺。它历史悠久,名扬八方。在现存的明清碑文中,都认为牛首寺是西夏古刹。明万历年间,广武游击石栋重修佛阁的碑记标题是《重修西夏牛首山寺佛阁记》。清初湖广提督、广武人俞益谟重修牛首山正顶说法台的碑记称“牛首山为西夏名胜”。《重建三圣寺碑记》载:“牛首乃西夏名山古刹故址也……”

明代的牛首寺规模相当宏大,建有12座佛殿,两座宝塔。后来佛殿发展到20多座。寺内还有明太祖朱元璋的十六子朱旃铸造的一尊铁牛。当时住寺的人相当多,山下黄河岸边种寺田400余亩,南面山顶上的大寺坪也是由牛首寺耕种。明嘉靖以后到清康熙年间,曾经受过两次7.25级地震的破坏,后都经过重修,维持采用砖拱结构,荟集宁夏砖雕之精粹,同时,把两个主峰顶上的寺庙分别命名。原来的小西天改名大西天,把原来在文华峰顶的小寺进行扩建,命名为小西天,建筑规模也极宏伟。

牛首山上的寺庙众多,以群坐落。如今以所属县份不同习惯上分为东寺和西寺。位于中宁县境内的西寺庙群现有25处之多,以地理位置不同分为四个群组:第一个群组在牛首山主峰顶部及其周围。以大西天,小西天为主寺,另有清凉寺,净西门寺、地藏寺、三圣寺、倒座观音台、三圣宫、药王庙等。这个群组又是整个牛首山寺庙群的主体部分。从山脚沿大寺沟盘旋而上,一般跋涉3个小时左右,即可到达。若走捷径,可走“尖刀岭”,也叫“莲花梗”。此路山陡涧深,崎岖难行,只能独人攀登,需小心谨慎。第二个群组在牛首山主峰西南,有极乐寺、观音台、大弘庵、小弘庵等。第三个群组在牛首山西山坡。有万佛阁、睡佛寺、百子观音洞、滴水寺、金牛寺、净土寺等。第四个群组在牛首山西北的黄河边上,有地涌塔寺、龙王庙、孙家寺、和尚塔寺、姑姑塔寺等。古寺大部分依山势开凿庙台,或建在山顶悬崖上,或建在山腰险峻处,或建在山脚下,或“深山藏古寺”建在幽谷之中。它们枕山面河,前临深沟,背靠青峰。若站在远处仰视,则见云镇青峦,峭壁嶙峋,寺庙隐现于悠悠白云之中,神秘色彩颇浓。若站在山顶鸟瞰沟内,则古寺庙宇参差,草木葱茏,景致十分壮观。

寺庙“构木成殿,垒石为垣”,建筑用料多半就地取石为基,以砖为墙。然而在海拔1200至170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建寺庙,所用砖木能少吗?怎样运上去呢?有民谣说:“清凉寺有个和尚仙,能叫六畜上高山。猪背瓦,羊驮砖,牛马在槽也出汗。“智慧无穷的人类,就是利用羊能爬山的本领和佛教善男信女的虔诚,把砖瓦木石运上山去,建成美观的寺庙的。民国年间,重修牛首山寺时,采用了砖拱结构、砖雕贴面的建筑形式。飞檐漫砖,雕梁画柱,以及栩栩如生的泥塑金身,其建筑”殿宇崔嵬,金碧辉煌“,确有独特风格。特别是西寺的砖雕,堪称宁夏砖瓦建筑艺术的精粹。

清代中卫知县黄恩锡曾有《登牛首山寺》诗曰:

      文华武英翠相连,并峙兰峰壮九边。
       法藏经储千佛阁,禅宗名擅小西天。
       池留幻迹金牛隐,地涌灵光宝塔悬。
       览胜不辞登绝献,欲凭愿力洗尘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8 10:41:09编辑过]

楼主  2006-6-28 07:20:58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牛首山名胜奇观三:大西天寺

美迪官方旗舰店2016大促


大西天寺建在牛首山北主峰——武英峰顶,是牛首山寺庙群中最高的寺庙。大西天寺古名牛首寺。据后殿中门砖刻文字记载“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重修,改为大西天”。据说,大西天的座基就是秦朝大将蒙恬派兵凿石砌成的“神泉障”遗址。大西天是牛首山寺庙群中历史最为悠久,享誉最高的“西夏古刹”。

明代崇奉佛教,当时的大西天(原名牛首寺)经多次扩建,规模空前。据明嘉靖十四年(1535)的〈牛首寺碑记〉记述,当时的大西天分前、中、后三座大殿,后殿供释迦佛。 同时,还修建了一批陪殿,共有大小殿宇13座以上。且座座“轮翼运,势岩凌霄,所供释迦观音,昔为土躯而已,今铸之以铜,抹之以金,登山纵目,则层台峻宇,复道飞甍,辉煌锟耀,遐迩相射”,十分壮观。此外还有两座宝塔。此寺“皆随形势之胜而布其位,各具美瞻。其斋橱僧舍罔不备具”,“越千百年始大盛于今日”。可知其规模宏大,建筑美观,有“四镇灵境,朔方名刹”之誉。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和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两次7.25级大地震,“牛首一带,寺宇倾颓,佛像损坏,此山之一大劫数”。后虽又重建,但规模不如从前。两次圯毁,两次重建,现在的残存是清同治年间遭兵燹烧毁后再次重建起来的。且绝大部分是民国年间的建筑物,现大西天坐北向南。布局有山门、正殿、斋房等,前后两院组成。

山门正面为三门两室,中门顶上凌空的砖墙上嵌刻着“大西天”三个大字,其下又刻着“阿弥陀佛寺”五个大字。中门、东侧门、西侧门两旁各有砖雕对联。

进了山门是前殿,前殿正门由四孔十字交叉的砖窟组成,交叉处是一座砖拱八卦亭。八卦亭顶部的天窗是2米高的空心八面体,上部是五斗十八升的十六层拱砖支撑的五道圈梁。斗拱之下的八块枋上有四组题词,楷书工整,笔力遒劲,寓意深邃。八卦亭的南墙即是寺的门面,中间有对联。

正殿为起脊弦拱二次双挑檐式的建筑。殿宇为青砖弦拱顶,前拱弦的直径比后拱弦的直径大。拱顶和殿脊挂瓦,殿内佛龛塑有佛像,中间是释迦牟尼,左边是文殊菩萨,右边是普贤菩萨。这种三佛座次的排列与五台、峨眉相同。

大西天的北墙是一道画廊,绘有佛经故事,与前后两院的砖雕、砖拱建筑物组成一个艺术精品。可惜被文化大革命破坏殆尽,造成了无可弥补的损失。
进入后院的两侧门上方,分别有青砖雕刻的“华藏天”和“金轮池”字样。后院有礼佛殿,内塑南无阿弥陀佛,佛龛顶上有天蓝色匾额,用金粉上书“天中天”三个金色大字。两侧写着:“公元一九五三年四月谷旦立”和“在家专修居士同文敬叩”的小字。殿室两侧有佛经故事的壁画两幅。

后院中殿门上刻有“十方共仰”四个大字,两边有砖刻小字,一边是“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六月谷旦立”,另一边是“宁夏财政厅秘书主任魏烈忠敬题”。中殿两侧各有静室,左静室上刻“共悟妙理”,右静室上刻“同登菩提”。后院左侧门上刻“光耀大千”,右侧门上刻“人天师表”,门边各有对联。

通观大西天寺庙,堪称宁夏砖瓦建筑艺术的荟萃。站在大西天通览牛首山其他峰岭,都似俯首听命。如若傍晚向西遥望,这里是观看“牛首佛光”的最佳景点之一。如果晚上向北遥望,那青铜峡水电厂、大坝电厂以及吴忠市区、峡口镇、小坝镇上的灯光如灿烂的繁星接到远处的天边,正如今人吴淮生的诗中所写:“明珠谁撒三千斛?溶作西陲不夜天。”站在大西天寺饱览宁夏山川,无疑是一种至美的享受。明朝人石栋的《登牛首山寺》一诗表达了这种美好的感受:
   
         揽辔登到上方,凌云古刹接天荒。
        云重龙树滋容润,烟锁莲台贝叶香。
        信是瞿昙传钵处,还疑生化炼魔场。
        凭高会得如来旨,秋水长空雁一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8 10:40:05编辑过]

楼主  2006-6-28 07:21:37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牛首山名胜奇观四:小西天寺




小西天寺坐落在牛首山的另一主峰——文华峰顶上,与大西天寺遥相对望,构成犄角之势。整体徒刑与大西天相似,规模宏大,建筑精美。是牛首山寺庙群中,如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寺庙。

文华峰南麓是蜿蜓曲折的大寺沟。沟东岸山顶上有一在片山塬,土层深厚,气候湿润,是牛首寺的耕地,叫大寺坪。明万历李贲《重修牛首寺碑记》载:“寺左有原(塬)一段,从来住僧尺开寸垦,躬耕以资衣钵,公私不得侵扰。”这片耕地多由小西天住僧耕垦,为自然风光原本就十分优美的小西天,又增添了一分秀色。

小西天坐北向南,山门顶部有砖雕楷书“小西天”三个大字。两边有两行小字:“民国二十四年桂月馨”,“建首人王福同具”。呈一长方形匾额,周围用青砖刻对联,雕刻精细。山门王码成不三间式,一门二窗。山门的造型为尖挑拱形,门上边镶嵌有用青砖弦拱顶,下有五级台阶,窗子成相等八边形。山门拱顶上面建有韦陀殿,坐南向北。

正殿有三门,门前六级台阶。内塑西方圣像。两边各塑九尊罗汉,雕塑了喜、怒、哀、乐、坐、卧、睡、站、诵、讲、唱、念、跪、生、死、离、别、苦十八种和尚的动态和神情,栩栩如生,显示了古寺之一绝,是难得的雕塑珍品。正殿两侧是和尚们诵经修性,静坐养神的左右静室。左静室上刻“安养堂”,右静室上刻“净业堂”,门边各有对联。

小西天寺殿宇多、规模大,由于山高路险,全部建筑用青砖和条石采用券拱方法修建,造型独特,结构严谨。尤其是门、窗匾额等处的砖雕装饰艺术,堪称精美绝伦。

“世传小西天,释迦牟尼尝会诸佛众生演法于此”的传说故事,使小西天名望显赫,在牛首山诸群寺庙中地位更加突出。其实,演绎传说中的小西天,并非如今的小西天,而是大西天。然而,人们已经习惯用小西天来演绎释迦牟尼讲经说法的故事,加之牛首山寺庙群原本就是一个整体,大小西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取而代之也就不足为怪了。

故事是这样的:很久很久以前,佛祖释迦牟尼驾着祥云游方传经,来到小西天。他在西天寺讲经九九八十一天,使众僧大开眼界。连慕名前来听经的善男信女也增长了许多佛法道理,因此朝拜的人络绎不绝。

佛祖临走的时候,为感谢众僧及信土们的诚意,就留下了四件宝物:一是他的坐骑金牛,留下来镇水为百姓造福。二是把随身携带的玉石小香炉留下作纪念。这个香炉在万佛阁门前变成一个喷香兽,日夜喷出香喷喷的烟雾,化作茫茫白云,形成“牛首慈云”胜景。三是盛水的金盆,解决牛首寺僧吃水、用水困难。四是地涌宝塔。神话故事吸引着八方游客,善男信女来此一游,必上小西天,都想看看这灵山圣景。

清朝康熙三十九年,牛首山对岸的广武人俞益谟,时任山西大同总兵。为其父莹域归省故里时,一日上山登览,见崖壑迁变,寺址废存,原来是寺庙被大火烧毁,所幸金身不与俱烬。僧人多方筹划布施,还不足修建之资。俞益谟听后,便请寺中含朴、印台和尚随他到大同去,愿以一半俸禄赠予修庙。二僧去后,俞益谟的同僚王公元等人纷纷解囊相赠,得许多银。回来后拓宽了旧址,修复和新建了殿庑、斋堂、台阁、坊表、山门、禅室等等,一应俱全,结果钱还未用完。二僧又告知俞益谟,剩余是否买回经书以开僧众智慧?俞完全赞同。他们就到南京购得三教经书于史百卷,赠于藏经阁,此阁成为当时宁夏地区最大的图书馆。这就是诗人所写的:“法藏经储千佛阁,禅宗各擅小西天。”由此而吸引了四方游客,八方信士,庙会盛极一叶。《重修牛首山寺碑记》上说:“朝山进香者,接踵于道,四时犹一日,而齐声和佛者,百人同一心也是也,古佛孤灯,日夜香不断。

小西天寺也是观赏“牛首佛光”的好景点之一。明代任宁夏总兵的萧如薰路过牛首山,曾借禅榻一宿,漫赋《登牛首山》二律,值得一读:
            (一)
     理楫还登岸,攀萝入紫烟。
     云霄千嶂出,色界一灯悬。
     石藓碑磨灭,金光像俨然。
      不须探绝胜,即此是诸天。

             (二)
     闻道古径台,如来说法年。
     树因藏垢拔,水为渡迷穿。
     人我终无相,空门不二缘。
     岂惟欣此遇,投老要归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8 10:39:15编辑过]

楼主  2006-6-28 07:22:06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牛首山名胜奇观五:观音台与极乐寺



观音台在文华峰南侧,是牛首山的又一高峰,海拔1357米,相对高度200余米。因顶部有寺庙供奉观世音等菩萨,故名“观音台”这里所说的观音台是指观音台寺。


登观音台寺的路是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不但崖壁陡峭,而且崎岖不平。沿着狭窄的山沟,攀登50度的陡坡,几经弯转,顶峰在望。若再向上爬,十分艰险。不过,倒可锻炼人的意志。

登上观音台寺的台阶,便可见山门上的楷书大字:“法相妙庄严,山色彩灿红莲座;世音观自在,河声响彻紫竹林。”这是一副笔力遒劲的砖雕对联,写佛写景,妙笔生花。当你向南望去,只见深沟纵横,群峰林立,岭峰重叠;再回头看山下的黄河,而倾听远处传来的水声;还有那环绕悬崖似莲座的云雾,初受阳光照射辉映出的斑谰色彩,就会感到楹联意蕴绝妙至极。

进入观音台弦拱顶门向前走6米,向北拐90度,再登高3米,才能进入山门。山门拱顶上建有“百子观音殿”。这里供着给善男信女们送子女的神。从此处向东步步登高50米,便进入观音台的“潮音古洞”,洞门坐北向南,有一幅砖雕对联。走到洞底,左右转90度的直角,上13级台阶,便进入大殿正院。正殿下首,即在古洞顶部建有韦陀殿。从正院再登11级台阶,便是坐北向南的正殿,正殿有三门,中门上方砖刻“西夏普陀”,右刻“法无慈船”,左刻“人无依佑”。两边有小字:“民国二千四年清和谷旦立……”说明系民国24年(1935年)新建。中门进去佛龛内有文殊、普贤二菩萨坐像。正殿两旁有左右静室,上刻“静养”、“彗修”各二字。

观音台寺的建筑别具一格,寺、殿、洞皆随山势走向因地制宜,有高有低,且古洞森森,曲径通幽,如同西方圣景,人间净土,在牛首山寺庙群的建筑中可谓一绝。

观音台北面是又宽又深的大寺沟,山寺周围被悬崖环绕,把观音台寺和小西天寺远远隔开。这里可看到另一种奇观:每当群山低云浓雾笼罩的时候,大寺沟里雾海茫茫,此时远望悬挂在云端里的小西天寺,再看云海流动,观音台颇似一叶小舟向小西天航渡。即是“慈云航渡”的诗意所在。

从观音台寺出来,向西望去是滚滚的黄河,弯曲的小路直通河边。可见几万亩河滩森林郁郁葱葱;两岸的耕地一望无际;渠口农场的果园叶绿花红;中宁电厂的烟囱直入九天;黄河如游龙与天相接;鸣沙古塔静立于山水之间;整个卫宁灌区筐机盎然。由此不能不感叹中宁山河如图如画,一派江南水乡景色。更有那采石场炮声隆隆,碎石块夹带着火药味及时代气息飞向云端,可感受到中宁县民营、私营企业及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极乐寺位于牛首山的北山脚下,始建于明代。有一条崎岖不平的山道通向观音台。极乐寺山门坐东向西,偏南25度。寺分大殿、禅房两院,进山上台阶即可进入院内。设有男殿和女殿,男殿骨塑“西方三圣”像,中间塑释迦牟尼。女殿是菩萨殿,骨塑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极乐寺的东北方向是大弘庵,后被拆除,只剩断墙残壁。大弘庵背后的小山包上是小弘庵。小弘庵的山包背后有尼姑塔,现只存遗址。

极乐寺是游览牛首山寺庙群的第一站。每年农历三月、七月过庙会,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善男信女成千上万,都从这里攀登上山,热闹非常。近些年来,又经过多次修复,已有殿堂、房舍百余间,有比较好的食宿条件接纳游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8 10:37:26编辑过]

楼主  2006-6-28 07:22:38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牛首山名胜奇观六:万佛阁寺


万佛阁寺建在小西天西山脚下的椿树沟,也叫吉祥寺。

站在小西天寺向西南俯视,只见几座小山脊像莲花的花瓣一样向四面张开,中间交会处如花心的山峰叫莲花梗。有一个遥远的故事说很久很久以前,牛首山上住着一位积翠仙子,她决心用九彩云霞绣出一千朵莲花。当她绣到999朵时,不慎把绣花针掉到小西天下面的一块大石头上,顿时火星四溅,碎石乱飞。待碎石落地后,竟如同莲花瓣一样把个小西天包围了起来,正好凑成1000朵。后来传说释迦牟尼到此处讲经说法,人们就把小西天叫做莲城了。清朝人姚元之有诗曰:

     明霞不饰封白云,牛首山峰峦障重。
       欲向青天数花朵,千朵莲花来围城。


此诗赞美的是莲花梗,而万佛阁就在莲花瓣中间的香椿沟中,当然也就美丽而带有几分神奇了。有一首《题万佛阁》的诗赞道:

    云隈真佛国,翠嶂似莲城。
       涧底双泉出,峰顶半月明。


万佛阁建在椿树沟莲花梗半山腰的平台上。大殿原为两层起脊楼阁式砖木结构,第一层是青砖三孔窑洞式建筑。在窑洞上面又建起出檐挂瓦楼阁,小巧玲珑,颇显精美。,重建万佛阁碑记》述:“楼上殿内原塑西方三圣,楼下佛龛内塑华严三圣,两旁十八罗汉并有大小不一的各式铜佛。”阁中因塑有大小泥像近万件,所以概称“万佛阁”

佛教信士们认为,人们有48个愿望,所以他们把登万佛阁的台阶修成了48级。这是祝愿人们通过登台阶而达到吉祥如意,实现愿望。这就是万佛阁又叫吉祥寺的由来。这种把佛教教义结合于建筑的形式,在宁夏是独树一帜的。

从万佛阁经莲花梗登小西天,羊肠小道十分奇险。有一个故事说,清朝康熙皇帝访宁夏时,游了万佛阁,还想吉祥如意地登上小西天,高瞻远瞩宁夏山川,以展示帝王的雄心壮志。不料山道越走越陡,手足并用如爬行在刀尖之上,这就是名叫“尖刀岭”的地方。原来此处并无什么路,而是陡峭的石崖壁立,如同石刀刺向青天。且岭脊只有尺把宽,手攀脚登,来回调换着才能慢慢向上。而且眼睛还不敢东张西望,因为两边是万丈深渊。白云在脚下飘浮,山也似在晃动。加之山谷中的劲风一吹,更觉山欲倾倒,吓得康熙皇帝毛骨悚然。往前爬吧?手脚发软,浑身打颤,已失去了信心和力量。向后退吧?下山比上山更难,稍有不慎就会掉下深渊而粉身碎骨。康熙后悔不已,心想:我当皇帝大半辈子,何曾遇到过这等危险?今日若葬身山谷,岂不冤枉?他左思右想,别无良方,吸好趴在如刀的山脊上稍行歇息,而后镇定心神,鼓起勇气,才又继续攀登……

然而住在万佛阁的僧徒们泰然地说:“我们住的是莲花梗,走的是尖刀岭。”对他们来说,似乎是司空见惯的事。万佛阁旁侧就是椿树沟,香椿树枝繁叶茂,香气萦绕。据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重建吉祥寺碑记载:“牛首西天,宁夏胜地,山明水秀,景致茂焉,椿树成林,巍峨岚色。”
还有,重建西夏牛首山万佛阁记》也记述说:“凭栏人览,是为西夏之胜概。”可知当时椿树已成茂林,盖满沟坡,香气盈溢,数里外就能闻到。它以幽雅、静寂的自然环境令游人流连返。清朝王淇,,《书万佛阁西壁》诗,写得很精彩:

     半生萦世网,今始惬游情。
        涧底寻幽径,峰头见化城。
       病躯登亦健,老眼望偏明。
        更喜危要上,恍疑进太清。


俞益谟从湖提督卸任后,告老还乡,游山玩水,吟诗作画,表露出一种超脱情怀,他的,《阁绘万佛》诗写道:

丹岩翠壁倚青山,登阁须将小意攀。
幽刹人稀来野鹤,崇堂象丽自庄颜。
日沉更挂琉罩,风微时敲玉佩环。
聚散浮云无定着,听经龙去又飞还


文革中,万佛阁遭受到严重破坏,但椿树沟的五眼泉水终年不涸。如今,沟里香椿树林双成长起来了,枝繁叶茂,香气浓郁。万佛阁所处的椿树沟双焕发出昔日的光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8 10:53:39编辑过]

楼主  2006-6-28 07:23:08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牛首山名胜奇观七:地涌塔寺



地涌塔寺是牛首山寺庙群的主要寺庙之一,位于牛首山西麓,黄河岸边的两条小山交会处。两条小山顶部的地藏寺和龙王庙,与地涌塔寺成三足鼎立,远望如同“人”字形。

地涌塔寺内有一座宝塔,塔底为方座,直径约6米,塔的二、三层为莲花八角形,塔身为喇嘛式宝石瓶状砖砌,塔刹为平顶,高约20米,名称地涌塔。
地涌塔因“地涌灵光宝塔悬”而取名,其来源是一宗教传说。据清朝康熙《塑方广武志。记载,古代曾有一位黄衣僧人路过牛首山,遇上昏夜雷雨,看见霞光万道,一座宝塔自地涌出。僧人惊奇,以为是大西天的甘南塔飞降到这里。于是,他就把随身带的大乘经译成汉文。保存寺中,并在这里传播佛教。
这个传说于牛首山的一个景观有密切关系。在牛首山西麓,黄河正流从西南向东岸的石崖冲来,绕了一个大弯,双向东转北,流入青铜峡。这样,在河水入峡之前形成两个尖型沙滩。一个朝东,尖顶顺水,一个朝西,尖顶逆水,就像两座宝塔躺在那里。从地涌塔远望,形象确实逼真。清代重建地涌塔寺,就是建在两个沙滩东岸的上游,正好把神活、寺庙、宝塔和景观结合起来。

地涌塔是明代就有的一座宝塔,始建何时,已无可考。从地涌塔寺前的《重建地藏寺碑记》记载可知,此塔“此塔重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后因地震毁坏。又据寺内的《重建地涌塔题名碑记》记载,“大清康熙二十五年”将地涌塔寺双进行了重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又毁于地震。清乾隆丁已年(1737年)再次进行重修。寺和塔命运相连,建了毁,毁了建,可谓历经沧桑。

清朝广武人俞益谟有诗作《地涌浮屠。,对地涌塔作了这样的描述:

       香刹初开日半辉,凌云古塔自巍巍。
       当华谛演中原少,舍利光含化外稀。
       七级清高云独立,两河倒泻水皈依。
       西来共指虚空色,面面灯传照不归。


地涌塔寺是佛教黄龙派的寺庙。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受陕西总兵高孟之邀,佛徒们从陕西榆林定慧寺,请来了临济正宗第33世大和尚独懒到地涌塔寺当主持。他又把大乘经至山译成汉文继续传育,而且补修了地涌塔寺。他还写过〈五更词〉,说是坐禅的禅机。还有一位高释均会禅师,他写了宁夏地区名山古刹的许多和尚的像赞。由此,黄龙派在这里的宗教活动日益发展起来。地涌塔寺的宗教活动,主要是蒙古族,即阿左旗等地的蒙族佛徒。清康熙《朔方广武志》记载:“至今,黄衣僧来者必朝。”道光《中卫县志》记载:“至今,蒙古番僧岁来朝。”本地人有言,说地涌塔寺是蒙古人的寺庙。近几年来,仍有蒙古族的信教群众不断来朝。

把黄龙派引进宁夏佛教胜地牛首山,是清朝统治者的安邦策略。因明朝时期,蒙汉两族一直处于敌对关系,宁夏地区长期战火不断。黄龙派的到来有利于改善蒙汉关系,发展兄弟民族间的友好往来。

中宁县搞文物普查时,从地涌塔下发现一块当年重建的题名碑,是清朝康熙年间所立,正面竖写:“临济正宗第三十三世大和尚独懒讳超一”,“大清康熙二十五年次丙寅如先上浣之吉立”。背面题名是陕西总兵高孟以及宁夏地区51个军事单位诉主要负责人和当时镇守川北的中军副将俞谟等5人的题名。和有关史料记载的完全一致。由皮也可知当时清政府对宁夏蒙汉两族的在好往来是十分重视的。

地涌塔寺的山门外,是悬崖峭壁,中间夹有山水沟,黄河水上涨之时,水可直扑山门下的山脚石崖。加之山门两侧的两条小山呈倒八字形,口向黄河,大有侵吞之势。这种山水搏击的景致,实属罕见。

地涌塔寺后殿的北侧有僧人塔4座,有碑文留存,是为纪念圆寂的有身份的和尚所建。

地涌塔寺前是观赏“牛首佛光”(即“河曲映日”双叫“西河映日”)的又一个好景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8 10:34:24编辑过]

楼主  2006-6-28 07:23:33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牛首山名胜奇观八:清凉寺、滴水寺等



    在武英、方华两峰之间,有清凉寺等一组庙群。清凉寺坐北向南,与大小西天成一轴线。山门上韦陀殿。院骨有一圆形喇嘛砖塔。塔东西两旁各有斋房,二门四窗。寺中门佛龛内塑观世间菩萨。两边有方殊、普贤坐陪。正殿有三门,中门上方有砖雕“慈云普布”四个大字,两侧门上方左为“礼教诸佛”右为“称赞如来”各四字。

    在清凉寺后,是地藏寺,坐北向南,是一排砖拱殿堂。重建于民国31年9月。清凉寺前面的悬崖峭壁上,有“倒坐观音台”。内塑观世间菩萨,两边有善才、龙女站陪。

    清凉寺东北角的山头上,坐落着“三圣寺”。《重修三圣寺碑记》记述了三圣寺的重建过程。三圣寺分前后两院两殿,前殿是韦陀楼阁,后殿塑佛、儒、道三家教主,即“释迦、孔子、老君”。原是土木结构。大殿后有静室、斋房等。重建于顺治丁酉年(1557年)五月,立碑于辛丑年(1661年)四月。

    三圣寺北边的山坡上,就是“三圣宫”,宫门朝东开,比观音台寺还要大一些,门上有砖刻“三圣宫”三个大字,两边有砖雕对联。

    从三圣宫向东望去,就是坐落在山洪沟拱型桥上的“净西门寺”。门开向山沟中间的正西方向,门上有砖刻“净西门”三个大字。内塑护法之神韦陀像。从净西门寺走小西寺的西南山坡上,有“药王庙”。门上刻着“智圆行方”四个大字,两边有“民国二十年桃月吉立”、“主持人王园国敬修”两行小字。

     清凉寺等一组庙群,建筑风格各异,与大、小西天寺组成了牛首山主寺庙群。同时,也正是由于清凉寺等一组庙群的陪衬,大、小西天寺才更显得宏伟、壮观。

     在椿树沟东面的半山腰间,坐东向西坐落着“卧佛殿”。大殿后壁依山削切而成,前墙殿脊为砖木结构,内塑一尊较大睡佛。殿基高出地面近10米,分三层垂直台基,均是用青砖砌护成陡壁。第一层从北侧山坡斜坡小路,正面是砌石而成的垂直即可入殿礼佛。

     下了卧佛殿就是“金牛池”,实际是一个山泉。这里流传着一个故事:庆靖王朱旃带着众多随从到牛首山游玩,远远看见一头金牛在池边饮水,待他们来到池边时,只见它突然跳入池中,不见踪影。他们等了好半天也不见金牛再次浮出水面。此时朱旃一伙人走得人困马乏,干渴难忍,便到池边喝水。不料那池水清澈洁净,甘甜适口,喝了竟然凉爽怡神。尽管池小而人马众多,却任凭怎么猛喝,池水仍不见下降。官兵们甚是惊讶,庆靖王也深感诧异,便向池水深深作了三个揖。顿时,池中浪花翻滚,从水里冒出金光闪闪的一头金牛,向庆靖王点了点头,“哞”一声长鸣,复又沉入水中,于是水平波静,再也看不见金牛现身了。在场的人都称此池为神池,关靖王随即封这个泉池为“金牛池”,并按记忆中金牛的形象,让匠师用铜铸造了一头金牛,运到金牛池旁边放,又在池边盖了一座金牛寺,让人们拜谒以示纪念。清代中卫知县黄恩锡曾在诗中说“池留幻迹金牛隐”,说的就是这件事。现在金牛寺已不复存在,但不足1米见方的金牛池水却依然清凌甘冽。

     出了卧佛殿山门沿小路向北走下椿树沟,便是滴水寺。其坐北向南,山门上书“滴水寺”三个大字。现存《重修滴水寺碑记》记述:“滴水寺即地藏寺也,中塑地藏菩萨,旁列十殿阎君,正悬‘轩辕宝殿’,创建于唐代贞观,重建于明朝万历,”可知滴水寺历史之悠久。

     有一个故事说,原来此处无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有一老和尚诚心修身,神仙赠给他一个宝盆,让他用宝盆盛水。不料水永不干还能增多,且浑水还能变清。老和尚想,若是盆底有个小洞的话,一来水中泥沙可以以流掉,水会更清,二来水滴入沟中可以栽树。此盆果然神奇,真的盆底就开了一个小洞,泉水滴漏有声,于是满山沟长出了香椿树和酸枣树以及其他花草树木。日月久长,茂密成林。滴水的宝盆后来变成了两眼山泉。诗人有诗句:“涧底双泉出”,“树因藏垢拔,水为渡迷穿”。后来人们在此泉水边修建了“滴水寺”,以纪念神仙与老和尚。

     沿椿树沟走向黄河边,顺河向东走约1公里的河岸山坡上,便是“孙家寺”,据说原是彰恩堡“孙探花”的后代家族捐资修建,故曰“孙家寺”,现已废毁。翻过孙家寺大沟,在万佛阁北边即是僧人塔寺。有僧人塔三座,埋葬坐化圆寂了的和尚。从东向西第一座僧塔,高3米,底座直径1.5米,成六角形,顶为圆形喇嘛攒尖,有砖文一块,上书:“吾师山西平遥人也,中年削发奉佛虔山,所作功德碑记,著明高寺古稀有五……”第二座高3米,底座直径1.8米,为六角形,顶为喇嘛攒尖,上书:“和尚系古浪县八里营人氏,于本年二月初八日圆寂,名照修,乃万佛阁主持僧。”第三座塔高3米,底座直径1.5米,顶也为喇嘛式攒尖。上书:“尖头山净土寺和尚,系枣园堡人氏,中年削发,奉佛虔,功德碑记寿登花月,爱生宝塔,日归口口圆寂,特记临济正宗第十四法界纳僧普。庆建修宝塔之矣。”

    椿树沟上下左右万佛阁滴水寺等一组寺庙,是牛首西寺的第三组庙妖。以地涌塔寺为主的一组寺庙群,是牛首西寺的第四组寺庙群。它们虽然没有大、小西天庙群那样身处绝顶,居高临下,但都有着各自的独特之处。由于随山势沟坡而坐落,且各寺庙修建于不同朝代,不同时期,造型建筑风格各有特色,又构成另一种景观,更增添了人们游览的兴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8 10:33:25编辑过]

楼主  2006-6-28 07:24:29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牛首山名胜奇观九:寺庙楹联



楹联艺术间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楹联,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不仅能反映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风土民情,又能表达人们的美好理想和愿望。或蕴含生活哲理,或囊括地方史话,或寄情寓意,或修身进德……精心制作,大有法门。

牛首山寺庙群的一大独特之处就是“砖雕楹联”。各寺无论大、小门洞,上面都有对联,且全用青砖雕刻,镶嵌而成。有的重巧思,有的铸妙辞,有的蓄风韵,大部分对仗严谨,声律和谐,调侃规劝,情真意切,写景状物,蕴意深远,细细读之,回味无穷。最妙之处是它把词赋诗文、书法雕刻、建筑艺术和风光名胜融为一体,形成独具风格的艺术珍品。为人们提供了高尚至美的艺术享受。因万里特设专节,部分列出,以飨读者。

大西天山门,顶有“大西天”三个大字,下方门楣正中是“阿弥陀佛寺”五字,两侧有

      进这个门来要礼世尊要念佛号;
      从此条路去可到极乐可登菩提。

大西天东侧门上刻“至超佛地”,两侧有联:

       休凭自力超三界;
       全仗佛慈登九莲。

大西天西侧门上刻:“普摄群机”,两侧有联:

       莫逐浊流趋东海;
       须坚净念往西方。

大西天前殿有联:

      众善力行毫非无作;
      六根都摄净念常荣。

大西天后院左侧门上刻“光耀大千”,右侧门上刻“人天师表”有联:

      一切众生成觉五始称本愿;
      十方世界诸明圣惟有佛尊。

大西天礼拂殿匾额上用金粉书写着“天中天”三个大字,两侧有联:

      十方广大,慧光普照;
      世门悉除,震国演音。

大西天八卦亭有联:

      观心无常喜无量,观法无我舍无量;
      观身不净慈无量,观受是苦悲无量。

小西天山门,正中上方有“小西天”三个大字,两侧的砖墙柱上有联:

      修福修慧可转金轮之地;
      积因积果当生华藏之天。

小西天前殿有联:

      净悟方能了生死;
      业修便得脱轮回。

小西天陪殿有联:

      寺院有福清风扫;
      山门无法慈云封。

      小西天后殿有三门,正中上额刻有“重光梵宇”四字,左侧为“云峰妙巅”,右侧为“佛海慈航”,两副对联为民国知名人士胡维祯所题“
中对:
诸佛太清闲,不管沧桑惟静坐;
      游人苦烦恼,忽闻钟馨顿回头。

边对:
峰疑海外飞来,天生福地供游骋;
      人到云间纵览,月照银川敞画图。

清凉寺前殿有三门,中门上方匾额写着“慈云普布”四字,左右两侧门上额写着“礼教诸佛”、“称赞如来”,对联是:

      清静妙庄严缥缈云岭宠开连界;
      梅潭妙香洁缤纷雨华供养天尊。

      清凉寺前殿有三门,中门上方写着“共悟妙理”,左右两侧门上写着“十方共仰”、“同登菩提”,对联是:

       牛首凝云云
       河峡映月月光返照菩提心。

观音台山门有联:

      法相妙庄严,山色彩灿红莲座;
      世音观自在,河声响彻紫竹林。

观音台的“潮音古洞”洞门两侧有联:

      南海长春弥漫大千世界;
       西方捷径流传不二法门。

观音台正殿左右有静室,左静室上写“静养”二字,右静室上写“慧修”二字,各有对联:

      左:
除妄断鏖归净土;
      灭尽嗔火见性天。

      右:
求精求微不外是,
      修福修慧即在此。

极乐寺山门有联:

      大哉极乐位居青山重万世;
      浩然大寺门对黄河永千秋。

万佛阁底层大殿有联:

      山径绿香椿五百天桃新种得;
      慈云深翠滴万丈佛光照西夏。

滴水寺山门有联:

      九华道扬袈裟之地起梵刹;
      牛首显圣毫光缥缈度众生。

净土寺山门有联:

西方不远目前即是净土;
山势峥嵘此地何殊灵山。

三圣寺后典,门上匾额有“佛光普照”四字,两侧有联:

佐国佑民普天下风调雨顺;
降魔护教遍大千佛日宏辉。

地藏寺殿门有联:

妙道高超轮回苦;
宏巅誓度地狱空。

三娃宫宫门上方有“三圣宫”三个大字,两侧对联是:

灵山缥渺朝如来;
宝殿巍峨礼世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8 11:11:36编辑过]

楼主  2006-6-28 07:30:30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牛首山名胜奇观十:牛首佛光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在龙则灵。”正是这灵山秀水,造就了牛首山奇观——牛首佛光。这是一个大自然的、十分罕见的、奇异独特的世界奇景。

        ·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它出青海,穿甘肃,到宁夏。流到中宁县下半段牛首山西麓时,又转了一个弓形大弯向北流去。据古书记载,黄河在广武地区曾有九条支流汇集帽子后流入青铜峡口。由于泥沙的大量淤积,在牛首山西麓瑚成了三条主河道和片片芦苇荡及大小湖泊、草滩。这为牛首佛光的形成提供了自然条件。

        ·      1983年7月31日下午,太阳快要落山时,中宁县志粉的三名班干部,在牛首山西麓考察文物。向西望去,看见殷红的太阳似悬在贺兰山顶,库区河谷里雾霭霭朦胧,黄河如银蛇屈曲在滩树野草之间。当他们的目光触到河中的落日景象时,突然发现一个未曾见过的奇特现象——牛首佛光。

        ·      后经一年多的反复观察,县志办公室的班干部和净土寺的僧尼还作了观察记录,初步搞清了这一奇观的基本规律。牛首佛光显现时,多呈三种形态:

        ·      一种是连接东西两岸的正河与岔河,形成了一条几十米宽的金色光带,如同在黄河上架起了一座金桥,熠熠生辉。有时还反射出强烈的金光,把牛首山西麓十多平方公里的峦照得异常明亮。

        ·      二种是河水中有正品字形或倒品字开的三个太阳景象,如金盘入水。有时景象颜色不同,甚至现出“身影”,似乎隐含着释迦牟尼和他的左右胁待显圣的象征。有时河水晃动、又似碎金闪烁或金蛇嬉舞。

        ·      三种是河水中有时出现一长串景象,像一串彩灯落入水中;有时又是一大片光团,宛如天女散花;有时如一条光柱,像独木桥架在河上。

        ·      太阳映入水中,一般呈条带状。“长河落日圆”本不多见,而牛首佛光奇观就更为罕见了。经观察证实,奇观出现须有三个条件:

        ·       一是在每年4月下旬到8月份,这段时间是太阳位置偏北,傍时太阳影子映到水中,金光正好反射到牛首山上,所以光带特别明亮。二是库区上空要有雾霭,列风或微风。天气晴朗时见不到。三是在日落前1小时内,映出的景象,瞬息变幻,经约一刻钟便消失。

        ·      1985年6月,一个日本的黄河考察小组在青铜峡库区考察黄河时,知道了这一景观,竟在牛首山上等了一个星期,才拍摄到一组佛光的照片,走时留给中宁县委宣传部一张。

        ·       佛光是一种自然现象,峨眉佛光比较神秘,那是因为峨眉山空气潮湿,常有云雾缭绕,每当早晚太阳光线斜射到云雾层中的小水珠上时,经过衍射作用,就会映出一圈神秘鲜艳的彩虹,游客们便可把身体投入到彩环中间拍照留念,以示吉祥,如同许多佛像的半身投在彩色的光环里一样。

        ·     牛首佛光形成的道理何在?根据牛首山地区的环境、气象情况分析认为:牛首山下的青铜峡库区盆地呈方形,边长约30公里,东西两山相对高度600米左右,南北两山略低。在这个小盆地里,黄河又拐了一个弯,造成河汊密布,水渚交错,加上两岸灌区的作用,在盆地上空往往形成小气候区。牛首佛光可能是偏斜的太阳光经过盆地上空暮霭的作用,反映到特殊形态的黄河水面上而产生的各种景观。如果没有河谷上空的暮霭,在睛朗的天气条件下,往往是看不到的。牛首佛光与其他各地的佛光不同,所以弥足珍贵神秘,乃世上少见。

        ·      古书上曾对牛首佛光有过片段记载,明朝万历年间的《重修牛首寺碑记》上说:“时而现灯河曲,天花散彩,遇之者恒以遭际难逢”。崇祯六年的,《重建药王殿施茶碑记》中也记载说:“下则河放毫光,常显照应。”有一首,《河带睛光》的诗中也写道:
      天际奔流到此平,日董摇浪色精莹。
      金蛇倒掣鱼龙伏。素练横披水石明。

        ·      牛首佛光奇观出现在黄河弓形主河道处,此处古时名为河曲,即黄河千里一曲之意,所以也有人把牛首佛光叫做“河曲映日”。又因黄河在牛首山西麓,又叫“西河映日”。

        ·      黄山云海、泰山日出、钱塘江潮、峨眉佛光等自然景观都是人们很熟悉的世界奇景,然而牛首佛光的奇特景象与各地的佛光不同,是又一种天下少有的奇观。

        ·      悠久的佛教历史与文化,给牛首山涂上了神秘的色彩,按说“牛首佛光”应该给那些佛徒们开启智慧、坚定信念、净化灵魂、绝断尘思、引发追求、伴随腾飞到极乐世界。然而这里却是山高路险,佛光空对青天,姗姗来迟,直到80年代才被重新发现。但愿牛首佛光的罕见奇观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8 10:29:30编辑过]

楼主  2006-6-28 07:31:13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