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鸣沙塔,又叫永寿塔。位于中宁县鸣沙镇北侧的黄河故道边沿,南距镇政府大楼500米,离长鸣公路30米,北紧临黄河故道,距离只有15米,东与鸣沙毛纺织厂只一墙之隔,西距长鸣河300米/
· 鸣沙塔是一座八角多层、楼阁式空心砖塔,青砖挑檐,白灰抹壁,角挂风铃,宝瓶攒尖。塔基是正方形,边长14米。塔体距塔基5米,进塔的门高1.70米、宽0.70米,塔壁厚3.05米。塔座为一低矮的砖砌八角须弥座。第一至第四层的塔檐下有仿子一层砖砌,上为出一跳的砖砌假斗拱。为一斗三升、角牙子相间的做法,共十层。第一、第二层券门东西相通,第四、第六层券门南北相通,内有木梯登顶,可登高远眺。
门口的碑牌
· 鸣沙塔的始建年代,据《嘉靖宁夏新志》记载:“安庆寺内浮屠,相传建于谅祚时者。”李谅祚是西夏第二代皇帝,在位于1049年至1068年。从塔的造型、风格来看,像银川西塔,可能为西夏所建。不过,后来人们看到的鸣沙残塔,已非西夏之物。
· 据《鸣沙州重修安庆寺碑记》记载:“至于嘉靖四十年(1561年),坤道弗宁,震动千里,山移谷变,寺宇倾颓……”又据,《庆府重建鸣沙州安庆寺永寿塔碑记》记载:“鸣沙额设禄田军校恒产之地,创有安庆寺,壮丽规模,一方顶礼。我列祖明德恤祀,重修葺,香火绵延。嘉靖四十年震劫,梵宇宝塔倾圮,独中殿大佛俨然未动,若有灵光感应。住持洪林颇有僧行,具启。父王发慈悲心,捐禄抡材,命官董事,善类景从,悉输资力。越岁,金碧辉煌,殿广宇朗,伟然改观也,即下今有司撰文立碣。缘宝塔乏匠,年久未建,予心早夜靡宁。自隆庆三年(1569年)以来,屡施营膳之费,工程浩大,未易速竣。万历八年(1580年)三月上旬告完,僧复乞塔名,改曰‘永寿’。记录一十四级,风铎玲珑,倚云突兀,可对小西天第一峰……”由此可知,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鸣沙地区又发生一次7.25级的强烈地震。这次地震损失惨重,灾害情况《乾隆中卫县志》中有详细记载。在这次地震中,永寿塔复崩其半,上七级半无存,剩下六级半,且被震裂,残高27米。时河床南移,鸣沙古城一半被陷,凶猛的河水直逼永寿塔下。然而,永寿塔毕竟经受住了考验,河水“久攻不克,”只好“北撤”。只剩下半截的永寿塔岿然不动,屹立于原风水宝地。这次震灾之后,再也没有人对宝塔及寺庙进行过维修,半截残塔孤零零地矗立在黄河老岸边沿,向天张着大口,达200多年之久。于是,演绎出一段民间故事。
· 故事说,如今的鸣沙,原叫鸣沙州,是座繁华的古城。宋朝时候,从黄河源头下来一条蛟龙,兴风作浪,黄水泛滥,一夜之间,吞没了半个鸣沙城。百姓苦不堪言,向天祈祷求救。于是,飞来一只神雁,扑入水中啄瞎了蛟龙的双眼。神雁去后,蛟龙并未训服,而是变本加厉地逞凶作恶。为彻底制服蛟龙,神雁来到人间,传说就是宋朝大将范仲淹。他把身穿的盔甲脱下来,压在蛟龙头上。盔甲化为一座宝塔,说是鸣沙塔。镇住了龙头,黄水退去,剩下的一角鸣沙城才算保住了。
院落
· 鸣沙地区安然了,但舟塔地区又闹起了水灾。原来,蛟龙并未彻底被治服,它的尾部在舟塔,恶龙摆尾,舟塔倒霉。而且,蛟龙变得十分狡猾,范仲淹一来,它就装得老老实实,范仲淹一走,它就兴风作浪。为了搞清楚原由,范仲俺就装扮成一个拾粪的老头儿。他背着背斗,拿着粪叉,每天天不亮就来到黄河边,边拾粪边暗查。这天凌晨,乌云滚滚,蛟龙又卷尾作恶,拾粪老头儿一粪叉甩去,上半截鸣沙塔就飞到舟塔镇住了蛟龙的尾巴。就是人们后来看到的宁舟宝塔,简称舟塔。从此,鸣沙、舟塔一带再没有遭受水灾。
塔身
· 当然,宁舟宝塔自然不会是鸣沙塔的上半截,此传说不过是因为中宁地区的老百姓对范仲淹崇敬有加,编个故事歌颂他罢了。
· 1963年2月20日,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1963]059号文件,正式确定鸣沙塔为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82年,中宁县人民政府曾上报维修计划。并于1984年下达了宁政发[1984]160号文件,确定了鸣沙塔的保护范围。
· 1985年,自治区文物部门拨出专款,聘请云南省大理古塔维修队,在国家文物局高级工程师姜怀英、杨玉柱两位专家的指导下,对鸣沙塔的整体进行了全面维修。现塔体完整,计高11级,坐落在18米见方,高2米的基座上,塔身净高36.1米。塔尖设三层宝瓶,顶部用绿色琉璃瓦覆盖,内设层梯可供攀登远眺。塔基用青砖包砌,条石封沿,基面用大青方砖铺盖。四周加设了粗钢围栏,美观而又牢固。塔保护区内又砌了长100米,宽60米,高2米的砖围墙。依照安庆寺的结构,1988年以来,不断增添寺庙建筑,上、下院内分别修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陪殿、禅殿、禅堂、净室、斋房等仿古建筑。
· 1996年,又在大殿两侧新建了凉亭两座,大型花池一座。现大门外侧墙壁上镶嵌着由自治区文物局统一制作的保护标志石碑,上刻:“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鸣沙塔宁夏回放自治区人民政府一九六三年公布,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二000年立。”
千百年来,清妆淡雅的鸣沙塔,历尽了沧桑,饱尝了疾苦,经受了考验……它是华夏民族历史文化的见证。
鸣沙塔获得了新生。还必将获得灿烂的明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9 10:23:2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