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陵 探 幽 作者:杨森林

版块: 联谊版块 中卫街盟
分享
[B]古 陵 探 幽[/B]

杨森林


         因为近在身边,认为什么时候想去就什么时候可以去,反而将一些最有价值、最值得去的地方给疏忽了。有时候就是去了,或是不留意或是过于浮躁或是走马观花或是心不在焉,将一些最有价值、最应该属于我们自己发现的一些美好的东西反而给疏忽了,一些外来人往往在有意无意间反倒发现了“新大陆”。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由?比如西夏陵,无论从哪一方面讲,都可以说是最有价值去、也最值得多去的地方之一,我却前后算起来不过只有两次而已。其中的一些探秘首先还是由我陪同的远方客人发现的。
        第一次去西夏陵是八十年代的一个冬天。那时的西夏陵和西夏学还相当冷清,就连生活在西夏故国里的人也很少有人知道西夏国的详情。我是从一本《西夏简史》里略知了一二,当时的心情很是振奋了一番:没想到我们生活着的这片土地原来还有过如此辉煌的过去,贺兰山下的那一大片土疙瘩原来就是那辉煌的遗迹!大冬天,就约了个也对西夏极感兴趣的实习生,各自骑了个自行车,顶着寒风,直朝贺兰山下奔了去,想将那西夏陵看个究竟。
      那时还没有沿山公路。我们沿着一条并不规则的自然车道,骑着骑着就看见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土疙瘩昂首耸立在贺兰山东麓的一片开阔地里。来到土疙瘩跟前,最矮的也要抬头朝上看上好半天。按陵园的布局来看,这些矮的只是一些陪葬陵或大臣陵。真正的大陵墓是一座座高大的土陵台内圈起来的又高又大又尖的土疙瘩。那时候,陵园十分空旷寂静而又苍凉,半腿深的枯草动不动就将我们推行的自行车拌倒。陵墓跟前散落着一大片又一大片琉璃瓦碎片,阳光一照,五彩斑斓,弯腰往起推自行车时,还直刺人的眼。因为读过《西夏简史》,我们就一边看着陵园,一边畅谈着西夏的历史:
西夏王国是以党项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封建王国。从公元1038年在宋朝时正式立国,到公元1227年被元军所灭,前后将近200年,经历了10代皇帝。它的疆域“东抵黄河,西至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十万余里”,包括今天的宁夏、甘肃、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广大地区。开国皇帝李元昊能征好战,智勇过人,戎马一生,称雄一时。今天的银川,就是当年西夏王朝的首府——当时叫“兴庆府”。
       我们边走边看,不时被脚下的砖瓦石头碰撞着。按简史上所说和我们的初步估算,西夏陵东西宽5公里,南北长10公里,总面积在50平方公里左右。园内的帝陵共有9座, 还有253座陪葬陵或大臣陵。可不管我们怎么数、怎么找,也一下找不了这么全。但陵园的规模的确与河南巩县的宋陵、北京的十三陵一样宏伟!
      这9座陵墓的葬法不同于中国历代帝王的暗葬习惯(标明帝王葬于其处,其实后人一下找不到),而是采取明葬——在埋有某皇帝尸体的陵墓上筑起一个高高大大的、如同埃及金字塔一般的陵台。与埃及金字塔有所不同的是:埃及金字塔是用石块砌成,而西夏陵则是先用黄土筑起来后再置满富丽堂皇的装饰,并标明葬的是某某人。周围还配有角阙、鹊台、碑亭、献殿、内外神墙等,每一座陵均组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有的一座面积竟达10万平方米以上,这在中国的封建帝王陵墓中实属罕见!
       简史上还说,当年的陵园内鹊台高耸,碑亭华丽,献殿堂皇,角阙威严,陵台肃穆。如今变成眼前这般模样,与元朝灭夏有直接关系。
       西夏这个民族精骑善战,崇文尚武。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征服了那么多民族、帝王,唯独西夏虽近在咫尺,但5次攻打不是折将就是损兵,不管想尽什么办法,就是攻而不进。成吉思汗早就视西夏为眼中钉,可就是奈何不得。后来就从南、北方向绕过去,待征服了东欧和阿拉伯广大地区后,带着大量的战俘重新回过头来围剿西夏。成吉思汗率军再与西夏交战时,被西夏军的毒箭射中,死在六盘山一带的清水河畔。为了复仇,元军秘不发丧,调集了强兵强将,一面在灵武方向将黄河水堵住,用黄河水直接冲淹西夏的首都兴庆府(就是今天的银川市),一面派大军从贺兰山阙扑过来直捣西夏陵——说是破了西夏祖先的风水,自然会动摇西夏的军心。数万元军打进西夏陵以后,或放火焚烧,或挖陵爆尸,或掘地抢宝。大火焚烧了几十天时间。今天看见的这些土疙瘩,就是元军当年将陵台外面的装饰全都毁掉焚烧后,剩下的黄土高台。掘地也是毁灭性的:陵台有多高,掘地就有多深——说是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断掉风水,让其永世不得翻身。今天看见陵台正前面的深坑,就是当年元兵当年掘出的痕迹。陵台四周散落着的破砖碎瓦,也正是当年元军毁损后遗留下来的。
正因元军对西夏如此仇恨,灭掉西夏后,元军对西夏所有的东西就像这陵园一样,全部毁灭,连史书上也不留只言片语!甚至于连西夏的名字也不让留下来,而改叫为“宁夏”“——意思是为了“安宁西夏”。这就是宁夏这个名称的最早来历,这也就是西夏消亡之迷。但是,世间任何事情都不是以哪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元朝如此这般地封尘西夏,西夏陵仍然向人们展示了西夏当年或多或少的一角。正是有了这残留的一角,当我们第一次来到西夏陵的时候,对西夏当年的辉煌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侧身卧在陵园的野草丛中,静下心来遥想当年的情景,阵阵萧风呼啸而来,似乎能感觉到当年西夏陵内的铁蹄声声。
         第二次去西夏陵是九十年代初的一个秋天。那时候的西夏陵和西夏学已经被海内外炒作得相当热乎了,尤其是陵内出土了一尊人面鸟身、双臂残缺的石雕艺术像“迦陵频伽”(汉译“妙音鸟”)以后,更是名噪一时,学者们撰文说,西夏陵内的“迦陵频伽”石雕艺术像可以与古埃及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和古希腊残臂维纳斯相媲美!一时间,前来旅游观光的人纷至沓来。常言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大多数观光旅游的人而言,来西夏陵大都是来看热闹的,可当时的西夏陵除了几十个土疙瘩还是几十个土疙瘩,就是那个被专家们说得神乎其神的石雕艺术像“迦陵频伽”,也不过是一个断残了的人不人鸟不鸟的石头块而已,实在没有多少热闹可看!许多旅人在大呼上当、深感失望的同时,就从西夏陵最高最大的主陵墓土堆上爬了上去,站立在顶尖上,或欢呼或跳跃或踩踏地发泄一番。久而久之,主陵墓从北面被踩出了一条羊肠小道,陵墓的顶端也被踩下去了几米,踏成了一片小平地。前来旅游的人还在往上攀往上踩,在上面不停地跳不停地发泄,似乎谁来这里旅游要是不上去踩跳一番谁就吃亏了一般。随着西夏陵的对外宣传和游人的不断往来,许多人知道了西夏陵所在的贺兰山下那块地方原来风水非同一般,包括周边省区在内的一些人,将自己祖先的骨尸挖掘出来,迁进西夏陵重新埋葬进去,意思是要沾帝王将相陵墓之风水,企盼自己的后辈人中也能出个帝王将相的大人物来,以便光宗耀祖。西夏陵的土堆是用黄土中间杂着黄蒿一层层夯筑起来的,因而十分坚硬。一些部队在训练新的射击手时,为了省去专门筑厚墙防止子弹射击出去带来的麻烦,就在陵墓的前面直接立上靶心,射出的子弹穿过靶心就直接进入了陵墓的土堆里。日本一个研究西夏学的团体来西夏陵考察时,顺手从地下拣起了几个琉璃瓦碎片,偷偷搴进自己的口袋。我们的陪同人员发现后十分慷慨地告知对方说:这烂瓦遍地都是,你爱怎么拣你就怎么拣。日本学者幽默地说:你能找一块完整的西夏琉璃瓦给我,我就给你一台崭新的皇冠小轿车。当时的皇冠小轿车是国外进口车中档次最高的小轿车之一。没过多久,陵区内大大小小的琉璃瓦碎片就被人捡得一干二净了。
        许多事情像是一把双刃剑:一面是发现、发掘与炒作,一面是观光、践踏与破坏,可发现发掘仍在进行:西夏文字、西夏钱币、西夏佛塔、西夏印刷术……一个个千古之谜从西夏陵发掘了出来,西夏陵真的成了研究西夏古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背影。中央电视台派了一个摄制组专程来宁夏要拍摄西夏陵的专题片。我作为向导和半个西夏“专家”陪同摄制组一同前往。根据多年的摄制经验和对西夏陵的了解,我建议等到黄昏时再赶去摄制:一则游人早已散尽没干扰,二则光线柔和画面漂亮。
       秋日的黄昏,色彩极为丰富。万道金光从贺兰山上方射下来,高高矮矮的山峰和大大小小的陵墓一会儿被染成了金黄色,一会儿被染成了紫红色。陵地紧紧挨靠着的贺兰山脉从远处看,两头凸中间凹,呈现出一个大大的胳膊弯式的聚宝盆形状。别处的山峰只有一层或是两层,而陵墓上方的那块凹形聚宝盆山峰,高高低低共有五层,从前往后看,错落有致,叠嶂玲珑。它们一层比一层厚实,一层比一层高大,一层比一层挺拔,一层比一层险峻。如烟似雾的团团紫气,一会儿散开,一会儿聚拢。散开时,如山涧舞荡着的缕缕彩绸;聚拢时,像半空盛开着的朵朵莲花。如梦如幻,飘浮不定,变幻无穷。当编导将镜头对准山巅的落日时,忽然惊讶地大叫了起来:“快来看,这山顶怎么是一个人睡着的样子?”大伙儿拥向镜头前,发现西夏陵上方的贺兰山巅从南向北真的是一个类似于人形的朝天仰卧着的形象,与一些古寺庙里塑造出来的睡佛的形象极为相似!这尊睡佛头枕北、脚蹬南,头颅、眉骨、眼睛、鼻梁、嘴唇、下巴、胸部、腿脚均显得极为清晰!睡佛横卧在苍天与大地之间,是那样的大度,是那样的自然,是那样的从容,是那样的安详!太阳正好落在睡佛的头部,万道金光从睡佛的头部一束束射出,照耀和沐浴着群山、大地、陵区和包括我们在内的万事万物……
大伙儿被深深地震憾了——
     自然界原来真的竟有如此这般的神奇!
     西夏陵原来真的竟有如此这般的神秘!
     镜头打开后一直没有停机,直到太阳完全落下去,摄制组才怀着十二分的兴奋和崇敬,一步步朝陵区的主陵墓走去。周围静得出奇,尽管我们的脚步很轻,可还是发出了沙沙的声响。走着走着,突然听到了一声接一声的喘息声:“唉……唉啊……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1 10:08:40编辑过]

阿里云降价50%
<P>写得好!!!</P>
<P>了解了一点西夏,西夏王陵!</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