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 魂 永 驻
——忆感动宁夏、感动吉林十大人物我的恩师冯志远
中宁县鸣沙中学 刘世德
1958年冯志远老师响应党的号召,从美丽的上海来到西北宁夏中宁县鸣沙中学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那时的鸣沙中学是一所农村二类中学,条件十分艰苦,冯老师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论吃,夏天吃亲手挖来的野菜,冬天吃用大水泥池腌的咸菜,几乎顿顿是黄米饭;论住,自从他来到宁夏就一直住在一间低洼潮湿的小土坯房间,点煤油灯,睡土炕,做饭、取暖、煤炉共用一个小土炕。文革时期,他的生活状况更是目不忍视。被红卫兵赶进了“牛棚”,从此,吃在“牛棚”,住在“牛棚”,白天进行劳动改造,赶着毛驴拉粪,晚上还让写交代材料,几经折腾。几年时间,一个文气十足的上海书生转瞬间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后来随着政策的变化,他完全可以回到阔别多年的大上海与家人团聚,共享融融亲情,但他情系鸣沙地区的教育事业,深深爱着这儿的一草一木,更舍不得离开这些天真活泼的鸣沙娃。
冯志远老师为他选择离开上海来到宁夏的一瞬间,他已决定了把所有的知识,所有的热情浇灌给宁夏的孩子,灌输给他深爱着的鸣沙娃!冯老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知识学问十分渊博,又有在上海教学的丰富经验,来到宁夏在鸣沙中学任教期间,曾教过语文、历史、俄语、英语等课程,每教一门课程,都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曾记得,我在1972—1973年间,读高中时,他就是我的语文老师,他以独特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经验,渊博的文化知识,熏陶感染学生,激励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在古汉语教学上,更是技高一筹,课堂上,他创设情境,他一边吟哦一边摹仿,学生很快开窍了,积极性高涨,一节课下来,往往老师讲完了,学生也把这篇古文复述的八九不离十了。有些文章,我至今还能背下来。受他的影响,我在教学中采用冯老师的教学方法,很受学生欢迎,这就是我后来一直尝试的情境教学方法。
在那个年代里,农村中学为了适应形势,以常让学生写一些文章来歌颂农村中的一些好人好事,由于我写作能力差,虽然在作文课上,冯老师从题目拟定,结构布局、语言撰写等方面进行了指导,但我还是有些愚钝,冯老师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晚自习时,冯老师常把我单独叫到房间进行指导,耐心细致的讲述了写记叙文主义的要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等,听完冯老师的娓娓话语。我按冯老师的指点写了一篇题为《记模范共产党员史万金》的作文交上去,冯老师看后赞不绝口,经他润色之后,我的作文当范文在全班进行了朗读,效果非常好。这之后冯老师让我小心保存,有机会他会帮我推荐发表,遗憾的是,冯老师调走,我的作家梦未能实现。冯老师在诗歌教学上也造诣颇深,他不仅教会学生欣赏诗,而且指导学生创作诗,在这方面他率先垂范,我们班涌现出很多小诗人,就连原本对诗歌一丝不感兴趣的我也能写上几首,至今我还保存着当年冯老师指导我写的几首小诗。
虽然冯老师有着大学文凭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他从来没有间断过自身业务的进修,和对教学方法的探讨,就是在文革期间,他白天劳动改造,晚上还要坚持在油灯下用放大镜看书,坚持创作,坚持整体资料。
冯老师在鸣沙中学十几年教育教学中身体虽然日渐不佳,但他时时关心爱护着每一位学生。关爱着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为了使学生们学有所用,每位学生都是他牵挂的对象,在他所教的班级里,时常能看到他的身影。为了了解每位学生的学情,他几乎每节课都会早到教室,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一一交流,放学了学生还不愿离开教室,长时间的交流冯老师和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冯老师的房间是一个小的知识宝库,是学生课余生活的场所。经常有学生询问问题,交流谈心,用他的话说“我离不开学生,没有学生我的生活将失去意义。”那时,我每每遇到各科上的疑难问题,到他那都能得到答案。更让我吃惊的是,在冯老师那里,不仅能补习英语,还能学到不少的俄语知识,至今我还能进行简单的俄语对话。冯老师就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走在教学前沿,坚持与学生荣辱与共,更坚持与学生同吃、同学、同探索,因他高尚的师德铸造了一批批杞乡优秀儿女,正是这一批批杞乡儿女,永记冯老师您的恩情,谱写着你的不朽的业绩。
在鸣沙中学工作期间,每到春季,地表水下降,由于水位低,师生用水会长时间发生危机,教师用水也受到限制,井盖每天只开两次,但冯老师却把学生用水问题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总是利用水井开放之际,蹒跚着步子,提上一个小水壶,从井里打上几壶,提到房间用土炉子烧开后,让学生们喝,他还常送给学生们一些学习用品,激励鼓舞着学生。在校期间的我,曾接受过冯老师送给我的支“金星”牌钢笔。我拿着它读完了高中、大学,至今我还珍藏着,每当看到它,我就想起了我的恩师——冯志远。
冯老师调离鸣沙中学时,学生舍不得自己的老师,老师也舍不得这朝夕相处的学生。从宿舍到校门口,100多米的路,一步三回头的走了近一节课,摸摸这个的头,搓搓那个的手,步子就迈不开,有几次狠狠心都上了车子,不知道被哪个学生拽住衣角,只得又下来,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
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了大西北的教育事业,默默无闻的耕耘着。不图名,不图利,不计较个人得失,今天党和人民没有忘记我的恩师,给了他崇高的荣誉,他当之无愧,我也衷心地祝愿我的恩师早日康复,安度晚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0 16:32:2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