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纪事(七)——一个宁夏中宁籍志愿军战士的自述 作者 叶光彩

版块: 联谊版块 中卫街盟
分享

[B]
七、安息吧,烈士们
[/B]
        回到医疗所,工作异常忙碌,接伤员,送伤员,照料他们的生活,供应跟不上,又不能让他们挨饿,工作难度很大,也很辛苦。
        
        这时,我被领导安排为善后组长,所谓善后,就是对那些因伤重而牺牲的伤员,进行登记、掩埋和上报。机关一切勤杂人员,如文书、通讯员、理发员、司号员等等,都是我的工作人员。其中有些工作,如登记上报,我可以单独完成。比如掩埋,必须安排在每天晚上,大家动手,共同完成。说起登记,也有难有易。有些人前方带来单子,姓甚名谁、年龄职务,一清二楚,你只要照单子抄写就行;有的人情况特殊,没有单子,比如担架队员在战场上发现伤员,抬起来就走,送到医疗所,什么也没有,能说话的还可以问一问,遇上伤情较重,讲不成话的,你只好翻开他的衣襟,从衣襟里子上去找。因为战争期间,为防止万一,个人资料都写在衣襟里子上,如不巧遇上个衣服坏了或血染得模糊不能辨认的,事情就更麻烦了。但是,不管怎样,我们都必须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否则,牺牲者的单位和亲属就难以知道情况,“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对不起死者,也对不起活者。
        
        说到掩埋,还有一个条件问题。棺材是没有的,只有预备好的寿衣:灰面白里,又宽又长,好像冬天穿的带帽大衣。我们把寿衣铺在地上,把烈士抬放在上面,两面的衣襟折过来,帽子从头上折下来,下面从脚下折上去包严,腰里有根布带系好,这就是对烈士的装殓。至于对烈士的擦血净面等工作,那是在此前由护士在治疗室里已经做好了的。
装殓以后,一人抬头,一人抬脚,其余人打着手电、拿着铁镐铁锨,到白天已经看好的地方,挖个坑埋好,垒个土堆,立个木牌,写上姓名和时间,回来画成方位草图,连同其他材料,一起上报,以备日后移葬查找。
我没有学过绘图,绘图的基本知识一点不懂,只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画成的草图也不太规范,为弥补这一缺陷,我在每一张草图的旁边,都加注几行文字,作为补充。
        
        停战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在朝鲜修过几处规模很大的志愿军烈士陵园,我不知道经我手埋葬的烈士是否全部移葬进去?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牺牲后,有人建议将岸英的遗骸移回国内安葬,毛主席拒绝了,因此,毛岸英长眠在自己战斗过的那片友邦的土地上。那些许许多多的战友们能够和岸英为伴,也许心里更为幸福。
安息吧,烈士们!


抗美援朝纪事——一个宁夏中宁籍志愿军战士的自述(五) 作者 叶光彩

抗美援朝纪事——一个宁夏中宁籍志愿军战士的自述(五)     作者   叶光彩

作者简介

阿里云降价50%

叶光彩(1928年1月----),宁夏中宁人。1946年毕业于国立绥宁师范学校。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某部文化教员、宣传干事、军报记者、编辑。
  
  1955年转业入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1959年毕业后在固原中学、中宁中学任语文教员。1982年调任中宁县志办公室总编。为中宁县政协第六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委,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民盟成员。1989年6月聘为自治区文史馆馆员。

  自1957年以来业余从事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创作,历年发表各类文章30余篇。主编《中宁文史资料》第三、四、五、六辑。主编《中宁县志》(1994年出版),获自治区地方志编审委员会修志一等奖、自治区社科院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学术简介载入《中国当代方志学者辞典》。2005年获中共中央组织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表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0 11:37:12编辑过]

抗美援朝纪事——一个宁夏中宁籍志愿军战士的自述(五) 作者 叶光彩

抗美援朝纪事——一个宁夏中宁籍志愿军战士的自述(五)     作者   叶光彩
楼主  2006-4-10 18:50:16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美迪官方旗舰店2016大促
<P><FONT size=4>但是,不管怎样,我们都必须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否则,牺牲者的单位和亲属就难以知道情况,“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对不起死者,也对不起活者。</FONT><BR></P>
<P>残酷的战争!</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