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地中卫大石板岩画堪称世界之最

版块: 联谊版块 中卫街盟
分享
  

    新华网宁夏频道4月1日电(记者 武勇 王思维)国际岩画委员会委员、宁夏博物馆原馆长周兴华日前告诉新华社记者,作为中国惟一的世界级"岩画主要地区",大麦地岩画不仅拥有1万多幅距今2至3万年左右的岩画,还拥有一个堪称世界之最的中卫大石板岩画。
    记者30日随同周兴华前往大麦地岩画采访,目睹了中卫大石板岩画的神奇,在一个面积12平方米左右的大石板上,密密麻麻凿刻着数百个图象,有群羊、射猎和骑马打猎等图案内容,一个个惟妙惟肖,寥寥数笔就将远古时代的人类生活勾勒出来,历经万年而不朽。
    凝视这些岩画,其中的人物像画面简单抽象、形态奇异,有的五官俱全,有的只画眼睛,也有的仅有眉毛和鼻子,还有几幅人像似一个站立人形,双臂弯曲,两腿叉开,腰佩弓箭。狩猎图中大部分是表现猎人引弓围猎野兽的场景,有猎人骑马引弓射猎的,也有徒步持箭狩猎的。最为出色的岩画当属动物图像,这些动物形象逼真,有站卧的,也有跑跳的,洋溢出岩画特有的美。
    周兴华说,这块石板上有216个图像,每平方米图像达18个。我参观过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岩画,从来没有发现在这么大的石板上刻绘出如此多的图案,我也将石板上的岩画拓片带到意大利史前艺术研究中心、史前艺术博物馆展出,也得到了国际岩画委员会委员们的认可。1991年在宁夏召开的第一次国际岩画研讨会上,与会的100多名代表到大麦地考察,许多代表还肯定这块大石板岩画是新石器时代的。
    更为奇妙的是,在一块长26厘米,宽22厘米的石头上,竟凿刻着20多个图像。这块石头上的野山羊大多高2厘米,长4厘米。最大的一幅野山羊也仅高4厘米,长8厘米。这块石头上的岩画,也可叫做微雕岩画,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3 10:27:02编辑过]

阿里云降价50%
有没有图片的?

美迪官方旗舰店2016大促
<P> 图来了!!</P>
<P></P>

<P></P>

<P></P>

<P></P>
楼主  2006-4-3 18:28:19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P>看看一位叫<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卡萨诺的</FONT></STRONG>网友写的游记</P><P>
探寻史前文化,领略中卫大麦地岩画

  中卫您是否陌生?一个展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塞外遗梦,一个古丝绸之路的文化重镇。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就穿过它的腹地,滔滔不息,奔流入海。滚滚黄河水,哺育了灿烂辉煌的五千年华夏文明!而回望历史,当我们的目光穿越五千年甚至一万年的光阴,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代,我们的祖先在这大河之畔,在古老的岩石上为我们雕刻或涂写了生命最原始的印记。那就是“岩画”!让我们一起怀着敬畏之心,虔诚之心去触摸祖先的指纹,让心灵和着祖先的乐章舞蹈吧。感受它们曾经鲜活的生命,抚摩他们曾经沸腾的胸膛!透过那些神秘的图画和符号让我们在时空的隧道里和我们的祖先相会!大麦地,一个不会让我们遗忘的名字! </P><P>       这个春天里,我们一路驱车北上,来到位于我市卫宁北山腹地,闻名于世的“大麦地”岩画就在此被发现。而我们此行的目的,并不只是见识和领略“大麦地”的神奇和伟大,更不是酒足饭饱之余的消遣,更希望我们的举动能够被全社会关注和重视,让更多的人知道大麦地,了解大麦地,使她不再饱受风雨沧桑的磨难,不再被不法分子肆无忌惮的破坏。因为几千,几万年来,她一直守望在这里,守侯着我们祖先生活的点滴。。。。。。</P><P>     大麦地,在宁夏卫宁北山人迹罕至的地方,西面是一望无际的腾格里沙漠,东面与巍峨连绵的贺兰山相对,奔腾不息的黄河与之日夜相伴。由于环境恶劣、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远离人烟,大麦地岩画发现较晚。于不熟悉进山路径,即使现在也很少有人身临其境。这就使这里的岩画基本保持了原始状态。大麦地,有许多平整的石面,有适于放牧和狩猎的环境,有硬度很高的铁矿石可作为刻写工具,就形成了数量众多、分布密集、内容丰富、魅力独具的大麦地岩画。这里,牛羊虎狼,日月星辰,手印足痕,寺塔符号,全都“跃然石上”;狩猎,放牧,战争,祭祀,舞蹈,都是创作题材;有的场面壮观,堪称鸿篇巨制;有的寥寥几笔,只能算随笔小品;有的表意直白,令人一望便知;有的含蓄隐晦,叫人久猜不透。有的古朴纯真,有的离奇怪诞。</P><P>     在大麦地那不高的山梁和崖壁上,几乎所有可以作画的石面都被充分利用,所有岩画都是依据石面大小而设计、刻画。石面较小的,便刻上简单的动物;石面宽阔的,便刻上复杂的画面。最大的一块石面长9米、宽1.2米,竟被刻上100多只动物和符号,几乎没有空白。那一笔一画,一凿一刻,都显示出不同寻常的艺术魅力,其艺术成就,更是超出现代人的想象。而那些似文似图的符号,可能具有象形和表意的功能,颇有文字雏形的味道。由这些抽象的符号组合成的复合画面,也许向人们昭示的是先民心灵中神秘的世界。</P><P>     与此前发现的北方岩画相比,大麦地岩画既有与之相通之处,又有自己卓然不群的特色。专家采用丽石黄衣测年方法进行测定,发现早期岩画距今已有8000年,晚期岩画距今也有800年左右。专业人员还在岩画点附近采集到有绳纹、划刻纹、附加堆纹的红陶片和灰陶片。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在大麦地一带生存了。据文献记载,自远古以来,就有十余个氏族部落,、民族在这里狩猎放牧、繁衍生息。许多岩画,可能就出自这些先民之手。 </P><P>     然而我们途中,却发现了一件另人痛心疾首的场面,一个刻有远古时代剑齿虎,我们俗称为“虎王”的岩画,却被不法分子一分为二,周兴华先生回忆说“去年来这里的时候,这副岩画都好好的在这里,今天春天来的时候,他已经被破坏了,估计是有人想偷,可是无法搬运,所以就毁坏了吧,真是可惜啊”。周兴华还回忆起过去外国学者来大麦地后说过的话“有的说,“啊!这么多岩画!”有的说,“这里应该保护起来,建立岩画公园。”有的说,“我们国家的岩画是罩住的,手都不能摸。你们中国的岩画,怎么允许人从上面走过呢?”。  曾有报道说,大麦地岩画因为环境恶劣,人迹罕至的原因,在国际国内的岩画里,是属于保存比较完整的。</P><P>     然而今天我们看到的画面,却极大的加深了我们的忧虑。我们骄傲,我们自豪,是因为祖先把生活的点滴和过去保留和展现给了我们,而今天,我们愤怒,我们忧虑,是因为已经有人经受不住利益金钱的诱惑,将欲望的魔爪伸向了大麦地。在此我们呼吁有关尽快将大麦地岩画列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立岩画博物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护好这些珍贵岩画,呼吁全社会人民一起来保护大麦地,保护祖先遗留的文明。</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3 10:34:22编辑过]

楼主  2006-4-3 18:33:53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P>相关报道</P><P>中卫大麦地岩画探秘<br>
                 更新时间:2005-7-7 新闻来源:宁夏日报<br><br><br><br>  大麦地,很美的名字,是卫宁北山深处的一片荒漠,了无人烟,稀稀落落生长着酸枣、骆驼蓬等一些植物。但是荒芜的大麦地却灵动不凡,因为岩画———那些在一道道山梁上热闹了几千年的神秘图形。<br>  在大麦地约15平方公里的区域里,已经发现了岩石上密集刻画的3000多组、8000多幅岩画,平均每平方公里达到200多组,超出世界公认的岩画“主要分布区”密度标准的20倍, <br>  数量多、规模大、内容丰富,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属罕见。<br><br>[B]寻找大麦地岩画[/B]<br>  很少有人进入这片荒漠,也很少有人能够领略这些岩画。<br>  大麦地所处的卫宁北山,大致形成于3亿年前,西临腾格里沙漠,向东流淌的黄河在山南转向北流。传统上认为,卫宁北山是贺兰山南端余脉,所以大麦地岩画常常被说成是贺兰山岩画的一部分。不过大麦地岩画研究者提出,卫宁北山与贺兰山形成时代不一,山体结构不一。贺兰山形成于约17亿年前,是拉张型地垒式断块山地,卫宁北山是一种晚古生代碎屑岩褶皱构造,形成于3亿年前,所以卫宁北山是独立的山体。他们认为大麦地岩画是和贺兰山岩画既有联系又自成体系的独立岩画群。<br>  大麦地是一种盆地状的山地,其中横亘着东西走向的山梁,四周高山环绕,只有几个山口可以通行。山梁上的岩石排列有序,表面比较平整,成了古代先民的天然画板。很多年以前的大麦地曾经气候湿润,水草茂盛,先民们在这里捕猎动物,畜养牛羊。这里还有大量坚硬的原生铁矿石,提供了创作岩画的工具。丰富的生活题材,合适的岩壁画板,方便易得的刻画工具,加上先民的智慧,产生了今天被人们重新发现的大麦地岩画。<br>  1988年,一位地质工作者在野外调查中偶遇大麦地岩画。消息被宁夏考古所得知,引起了注意。考古所就开始寻找这位发现者,希望让他来带路。几经周折,终于有了消息,可这个地质工作者已经调到河南安阳工作。宁夏考古所人员只好进山自己寻找,用了一个星期时间终于找到了大麦地岩画,遂将进入大麦地的道路作为一个秘密。1989年4月,曾经发现了贺兰口岩画的李祥石,凭着考古所一个司机透露的“向西”两个字和对岩画的热爱,与弟弟一同走进荒漠,开始一次寻找大麦地岩画的冒险之旅。当第一眼看到那里的岩画时,兴奋的李祥石不停的拍照,第一次驻守大麦地。1990年10月李祥石再次带人进入大麦地,对岩画进行线描图整理。从那时到现在,大麦地岩画已经成为岩画研究者的新宠。<br><br>[B]群集荒漠的精灵们[/B]<br>  大麦地的岩画就像一群群精灵。山梁的岩石上,刻着各种各样的图画。这些精灵令每一个来访者震惊和兴奋,其中有人、动物、佛塔、日月、天地神灵、怪异符号等等。<br>  精灵部落中有各种动物,羊、马、鹿、牛、狗、虎等,最多的是羊。岩画中有简单几笔勾勒成的单个的羊,也有众多大场面的羊群及围猎场景,还有羊与其他动物共处的画面,以及各种带着羊角形象的图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羊的崇拜,可见羊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br>  恢宏的场面是大麦地岩画的一大特征,有众人携手围猎,也有寺塔祭拜。大麦地最大的一组岩画,被研究人员命名为“游牧长卷”,长达9米,高约1.2米。这组巨幅岩画里有近百个图形,描绘了游牧、狩猎、舞蹈各种场景,表现了先民多姿多彩的生活,还有上百只动物和各种符号。显然,从内容上可以看出,这些岩画的创作年代不一,有的比较晚,例如有关佛教的图形,就大大晚于那些原始游猎场面的图形。<br>  在这么荒芜的地方,怎么会有如此鲜活的人类印记?这些刻在石头上的作品是什么人留下的?他们究竟在表达什么?为什么而作?又是怎么创作的呢?<br><br>[B]丽石黄衣揭示年代[/B]<br>  岩画的年代断定,是解密岩画的关键,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大麦地岩画的断代,专家们采用了地衣测年法,具体利用的地衣是丽石黄衣。<br>  丽石黄衣是一种鳞壳状的地衣,表面呈黄色或锈红色,对环境适应性强,广泛分布我国北方地区。这种地衣附着在岩石上,靠空中落下的尘埃提供营养,所以不会严重腐蚀岩石表面。它的面积形状规则,一般为椭圆或圆形,长短轴或直径的增长与时间成正比关系,因此只要测量地衣附着面积的长轴、短轴或直径,代入公式,就可算出地衣的年龄。如果岩画上附着有这种地衣,那么这幅岩画的年龄至少和地衣等同。<br>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岩画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祥石利用丽石黄衣计算出,大麦地岩画的创作年代约为距今800年到7000年之间,相当于从中国的宋辽时期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大麦地的岩画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陆续留下的。李祥石已经测出的最古老的大麦地岩画年龄是7331年,不过他说也许这不是最后的结果。<br>  岩画的年代确定后,结合其他学科已有的知识,比如地质历史知识和社会发展知识,就能对画面内容做进一步研究,逐步揭开这些画面里的一个个秘密。<br><br>[B]究竟为什么而作[/B]<br>  根据这些岩画展现的大量人骑、围猎场面,结合断代研究结果,研究者相信原始的狩猎游牧民族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在大麦地繁衍生息。<br>  先民们为什么在岩石上作画?现在的研究者没有一个能和当时的画家对话,他们各有不同的说法。<br>  关于凿刻岩画的动机,国内外有很多种解释。有人说,古代的羊倌看着羊群,长昼漫漫,百无聊赖,顺手拣起坚硬的石头,在岩石上敲凿出羊的形象。这是典型的娱乐说。但是这个说法不为多数岩画研究者认同,因为创作这些作品要花费相当大的力气,尤其是规模比较大的作品,不会是一时兴起所致,一定有特定的创作目的。<br>  我国的岩画研究者比较普遍地接受巫术说的解释,即岩画是巫术仪礼的产物,目的是与神沟通。凭借这些岩刻形象,表达人们的情感、愿望、祈求。比如手印和羊同时出现,可能表达的是对牲畜的拥有。对北方狩猎游牧民族来说,牛羊是他们的衣食来源,拥有肥硕的牛羊是当时的人梦寐以求的。但是,自然条件很恶劣,人们仅凭自己的力量不能保障生活,就希望借助巫术通神,保佑人畜两旺。那些弓箭下的动物形象的作用也是如此。大麦地岩画里能看到许多人手持弓箭,射向猎物。研究者认为,原始人打猎之前,总要向神灵祈祷能够捕猎到丰美的猎物,他们把想要狩猎的动物刻在石头上,再将人持弓箭射向猎物的场景也刻在那里,让巫师作法,期望神灵保佑狩猎成功。岩画里的男女交媾图形,表达的是种族繁育的重要性。有些类似人面的图形,则可能是对神灵的描画。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认为种种事物表面的背后都隐藏着神秘的操控力。巫师刻画出某个神灵的形象,然后对之施法,奉献祭品,就算是对着神灵说话。远古的美术作品,特别是肖像,不管是人的还是动物的,通常有符咒作用,表达作者或好之或恶之的情感和期望。<br>  不管怎么样,这些岩画记录了当时的生活场景,和人们的存在状态,为现代人走进历史隧道提供了一条通路。<br><br>岩画资料的整理方法<br>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岩画研究中心是整理大麦地岩画资料的主力。以往十多年间做了大量工作。因为大麦地没有人烟,交通不便,加上荒漠中恶劣的自然条件,野外工作非常艰苦。今年64岁的李祥石被同事们尊称为“老爷子”,他带领助手多次进入大麦地,仅2003年就分别于5月、6月、10月3次进入,总共野外工作56天,整理出3147组岩画的8000多幅线描图。2004年酷暑7月,他再次进入大麦地,历时半个月,带领摄影师拍摄了大量照片。这些照片已于当年9月下旬集册出版,这是大麦地岩画的第一本画册,收进835幅彩色照片,印数只有200册,供专业研究人员和图书馆使用。<br>  在《大麦地岩画》第一卷(彩色照片辑)之后,大麦地岩画的黑白照片、线描图及拓片辑也将要出版。研究者说,像《大麦地岩画》这样完整的资料记录,在岩画学领域内是史无前例的,并且这也是一项重要的大麦地岩画抢救保护工作。<br>  地岩画远离城市,远离人群,进入大麦地的道路,只有少数研究者和附近居民知道,总体上保持着原始状态。但是,暴露在野外的大麦地岩画自然风化严重,许多宝贵作品最终变成粉末。环境的恶化更加速了这一过程。但目前还没有找到有效的保护办法。有人提出把岩画搬迁到博物馆等地方,或者在岩画原地建造保护建筑,但对于大量密集的大麦地岩画,这个办法缺乏可行性。<br>  研究者提出,应当尽量减少对大麦地岩画的人为直接破坏;对岩画的宣传宜采取慎重的态度;不仅保护大麦地岩画本身,还要保护岩画区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近几年大麦地岩画遭到盗窃的现象也非常令人痛心。有的岩画,李祥石和助手在做过线描图记录以后没几天,等他们再转回来的时候,就已经被盗贼掘走了。<br>  大麦地岩画和贺兰山岩画都面临加强保护工作的重要课题。大麦地以北200多公里的贺兰口岩画区已经在1996年成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仍然没能很好地实现保护。一方面,当地农民似乎并不很在意这些世世代代看惯了的东西;另一方面,随着近20年间宁夏岩画研究的大力开展,仅上世纪90年代就有两次国际岩画研究会在宁夏召开,岩画原件也成了文物贩子的摇钱树。李祥石带人对大麦地岩画所作的抢救性记录和整理特别重要。他们在这些岩画还处于自然状态的情况下,全力搜集和制作大麦地岩画的线描图、拓片、图片、书籍刊物、录像等资料,并且还准备建立岩画的电脑资料库,成立岩画博物馆。(据《中国科技纵横》)新闻来源:新消息报 责任编辑:马江 田丽 实习生:马彦娜<br>                        责任编辑:欣文



[B]宁夏岩画发现----中国最古老图画文字[/B]
<br><br>  (银川讯)宁夏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岩画研究中心披露,在宁夏中卫大麦地发现的大量独立岩画群中,有比甲骨文还要早几千年的中国最古老的图画文字。<br><br>  新华社报道,研究成果目前已经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文字专家刘景云考证审定,并最终认为,大麦地岩画中的发现有可能改写中国的文字史。 <br><br>  宁夏卫宁北山地区大麦地岩画带遗存数量惊人的史前岩画,其早期岩画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2万年左右。经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岩画专家的普查和研究,宁夏中卫大麦地有3172组8453个岩画个体图形,内容包括日月星辰、天地神灵、狩猎放牧和舞蹈祭祀等。<br><br>  研究表明,大麦地岩画区内图画符号有许多象形与抽象符号已具备了古老文字的要素。其主要依据是:这些象形符号具有中国原始文字的基本象形形态,在大致同时期的陶文符号和后来的甲骨文中可以找到相近的形象;由两个以上的象形符号组成的复合体,已基本具备了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等构成文字的要素。更为关键的是,这种象形符号在大麦地岩画中绝非偶然和孤立,而是呈星状分布。<br><br>  据国际岩画委员会委员、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岩画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祥石介绍,在大麦地岩画个体图形中,已经发现有1500多个图画文字,其中能识读的图画文字只有一小部分,绝大部分还不能识读。<br>新加坡早报<br><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3 10:50:55编辑过]

楼主  2006-4-3 18:43:37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神秘的大麦地岩画。
(照片由原宁夏博物馆馆长周兴华提供)
[B]大麦地岩画是图画符号还是图画文字?[/B]
  从1986年至1991年,宁夏中卫地区的文物考古专家和文物工作者,在中卫卫宁北山首次发现大麦地一带遗存有极为丰富的史前岩画。这一新的重大发现,填补了中国没有世界级“岩画主要地区”的空白。前不久,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岩画专家提出了大麦地岩画区内图画符号“可能是比甲骨文更早几千年的文字”的观点,对此,原宁夏博物馆馆长、国际岩画委员会委员周兴华提出了异议。
  [B]中卫大麦地发现丰富的史前岩画 [/B]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世界遗产名录”的资料指出:“岩石上的绘画和图形,正如人们通常所说的岩画,它们产生在人类还不知道如何读和写之前,是开始于智人出现的时候,它们提供了人类在文字发明之前极其重要的历史资料。”“迄今为止,超过10万件史前的艺术作品已被发现出来,并记录下来了。我们所知的史前艺术品99%%是岩画,其全部数量可能远远超过上面所估计的。”
  从以上文字我们可见,岩画研究在整个人类文化史的研究上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然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3年出版的《文化遗产研究报告》中指出:亚洲有32个“岩画主要地区”,分布于12个国家,中国没有一个这样的“岩画主要地区”。
  但是,这一“定论”在公元20世纪80年代后期被中国的宁夏打破了。
  从1986年至1991年,宁夏中卫地区的文物考古专家和文物工作者,在中卫卫宁北山通过大量实地调查考证,首次发现大麦地一带遗存有极为丰富的史前岩画。经初步研究整理,大麦地岩画区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遗存的史前岩画登记在册的已有2137幅,含个体图像8532个,每平方公里图像达568个之多。经岩画专家考证研究认为,宁夏卫宁北山地区大麦地岩画是中国迄今唯一的“岩画主要地区”,其早期岩画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2万至3万年左右。这一新的重大发现,填补了中国没有世界级“岩画主要地区”的空白,给亚洲和世界新增了一个世界级“岩画主要地区”。
  为此,大麦地岩画理所当然地成为社会特别是学界关注的热点。
 [B] 大麦地岩画透视 [/B]
  前不久,有报道说,“经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岩画专家普查和研究,大麦地岩画区内图画符号是我国原始文字,1500多个象形符号具有中国原始文字的基本像形形态,在大致同时期的陶文符号和后来的甲骨文中可以找到相近的形象。”还说“这些符号可能是比甲骨文更早几千年的文字。”而原宁夏博物馆馆长、国际岩画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周兴华认为,此观点值得商榷。
  周兴华作为中卫岩画的最早发现者、研究者之一,出版著作有《中卫岩画》、《宁夏古迹新探》等。曾于1995年应国际岩画委员会等学术单位邀请赴意大利进行学术交流,1996年应克罗地亚米玛拉博物馆邀请举办岩画讲座,国际岩画委员会主办的《国际岩画通讯》、意大利《斯坦巴》等报刊对其学术著作、学术活动均作过评介报道。他在1991年出版的《中卫岩画》中写道:“我国文字由最初的图画演变而来,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陶器上的符号,甲骨文中的图画文字,有些都能在中卫岩画中找到”。同样的观点,他在2002年出版的《岩画探秘》中也做了论述。他将史前岩画、甲骨文、金文中找到的这类“相同相似”的图画符号与原始图画文字进行了类比类推,认为史前岩画是原始图画文字的源头,但尚未演化成图画文字。
  回顾二十年来有关学科对大麦地岩画的探索,大多数学者认为史前岩画是原始人类的语言载体,但不是文字。科学的研究认为,岩画与刻符、陶符、图画文字、象形文字、甲骨文等是功用性质上根本不同的图画符号或语义载体。古文字学家所说的图画文字,是指能够代表“字”、“词”、“短语”和“句子”的图画符号,这些图画符号每一个代表一个“字”、代表一个“单词”,各有自己的读音、含义。几个图画符号组成一个“会意字”,读几个音,或表示一个词组,或表示一个短语,或表示一个单句。几个“会意字”写在一起,读很多音(有些“字”只会意不读音),表示好几个句子。从形体上看,图画文字近似表示语义的连环画,但它在功能作用上与岩画中的图画符号有着本质的区别。
 [B]大麦地岩画是图画符号还是图画文字?[/B]
  周兴华认为,二民院岩画专家公布的这些图画符号,即他们所说的由他们新发现的这“1500多个”“中国原始文字”,观察其形体,既不代表“字”、“词”、“句”,更没有表“音”性质,它们根本不具备原始图画文字的关键要素。就图看图,二民院岩画专家指认的“臣服”、“田园”、“圈养”、“乌云遮不住太阳”等图画符号,并无可识读的“音”、“字”、“词”、“句”作为“图画文字”的立论依据,二民院岩画专家所谓的“字”义识读,纯属个人的猜想。所以,二民院岩画专家公布的作为“中国原始文字”的“图画符号”,实际上就是古老的岩画,它们连原始图画文字的发展水平都未达到,又怎么能将其说成是“比甲骨文更早几千年的文字”呢?
  综上所述,周兴华指出,大麦地岩画的语义是通过二维艺术形象表达的,大麦地并未发现读音与语言结合的“文字”图画符号。所以,二民院岩画专家“在宁夏中卫大麦地发现了距今1.3万年至1万年的图画文字”的说法、发现了“比甲骨文更早几千年的文字”的说法,都是需要慎重推敲的。
  确实,这些沉淀了数千年甚至数万年人类繁衍生息的历史痕迹,是一部难解的“石刻史书”。岩画专家称,岩画的发现阶段还尚未结束,我国岩画研究还基本停留在对图案的表象描述上,岩画研究仍有诸多“秘密”有待破解。
    宁夏日报 马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3 11:00:46编辑过]

楼主  2006-4-3 18:44:54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P>几万年前雕刻的东西了!</P>
<P>能保存下来,不容易。</P>
<P>舆论新闻一报道</P>
<P>如果不加以保护,各路文物贩子就会闻风而动了。</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