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23][em23][em23][em23][em23][em23][em23][em23][em23]
佛教传入中宁,大约在唐代或唐代以前。清顺治年间《重修三圣寺碑记》记载:"牛首及西夏名山古刹故址也,自汉唐宋以来,盖多历年所于兹矣"。该碑记已提到佛教在汉代已传入中宁,但再无其它古籍文献佐证。唐代在中宁地区开凿了"石空寺石窟","就山形作石窟,窟内造象皆唐制"。宁夏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宁夏古代文物》一书,将该石窟列为唐代文物,故中宁地区在唐代就已佛教盛行。
宋代时中宁属于西夏。西夏历代君王均信奉和提倡佛教。县内鸣沙州安庆寺永寿塔,相传即建于西夏毅宗谅祚时代(1049-1067年间);县境东部的牛首寺,经常被人们称?quot;西夏普陀"。
到了明代,石空寺、牛首寺已经形成县内两大佛教中心。明清时代修纂的地方志中有很多描述的诗文。明嘉靖万历年间《重修牛首寺碑记》记载:"天下东有九华,南有普陀,西有峨嵋,北有五台……兹惟我宁夏西南隅,河东百七十里,以牛首为名,双峰插云,取其高也。……古佛孤灯,日夜香烟不断。老僧野衲,晨昏礼诵无休。世传……释迦牟尼尝会诸佛众生,演法于兹,证有大乘经存,似不我诬。"这表明牛首山已与全国的佛教四大圣地并列齐观了。
越清而至民国,佛教依然盛行。据档案记载,当时全县人口不足10万,佛教徒通常在四五千人以上。
僧尼历史也很悠久,明代《牛首寺碑记》中曾列举当时在牛首寺修行的和尚达六、七人之多。清康熙十八年(1679),临济正宗第三十三代大和尚独懒及其弟子数人由榆林定慧寺来牛首山地涌寺修行。今牛首山麓,尚有和尚墓塔10余座。
除牛首寺外,石空大佛寺古来也有和尚住寺修行。1950年全县宗教团体登记时,有僧尼13人。石空大佛寺僧6人,牛首山净土寺僧3人,万佛阁寺僧3人,尼姑1人。另自碑记、志书中看,僧人中除汉族外,还有蒙古族的喇嘛。
由于佛教历史的悠久和兴盛,中宁在历史上自然又是一个香火旺盛、居士众多的地方。居士们在家修行,不削发、不出家、婚嫁照常,在家吃斋念佛,参加生产劳作。至今,居士的分布除一个纯回民村外,遍及全县各个乡村。历史上以两大佛寺附近居多,据史籍民调资料反映,牛首山下原彰恩村(现为青铜峡水库处)解放初有居士181人,占汉族人口21%,1961年占到全村总人口的13.3%,其中五、六两个生产队居士户占总户数的33.9%。1990年有关资料表明:有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三宝居士3000余人;另有未皈依僧的弥陀会二宝居士6000余人。2002年底统计,全县僧尼30人,居士10000人,其中三宝居士4000余人。
居士坚守五戒:戒杀、戒盗、戒谣、戒酒、戒妄语。中宁居士一望而知的明显标准主要有两条,一是吃素,二是念经。念经,一是在家念,叫礼佛,每天早晚先净手、上香,念经时手敲木鱼,念后叩头作揖。二是在庙堂念,通常在庙会时进行。三是若干人约聚在去逝人的家里念,为亡人“超度”。
居士念经之外,还提倡念佛,为最方便的修行方法,即口诵阿弥陀佛。平时在家念,路上也边走边念。念佛时手持佛珠,边念边掐。当了居士后,保留原姓,另起法名。法名按"清静道德回诚佛法能仁指挥本来自信园明行礼大通无血"24字排列辈份。中宁县自民国以来,只有园、明二辈。
居士主要是农村汉族群众,女多男少,老年人为主,文盲占多数。其中一部分只会念佛,不会念经,但都虔诚敬佛,节衣缩食,慷慨布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21 17:41:5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