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文化部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宁夏3人榜上有名,回医正骨传承人张宝玉是其中之一。
67岁的张宝玉是回医正骨第三代传承人,行医50多年来,治愈骨伤、烧烫伤患者60余万人次,在宁、陕、甘、青、滇、黔等地民间口碑中常被称作“张接骨匠”、“接骨神医”、“妙手医师”。经他言传身教,家族中有9人成为第四代传承人。今年经国家立项,回医正骨开始向全区推广。 人物档案 张宝玉 张宝玉出身于吴忠市利通区马莲渠乡“仁宝张氏回医正骨”世家,临床医学本科学历,主任医师,回医正骨第三代传人,“宁夏张宝玉传统回医骨伤专科医院”院长、张氏回医正骨研究所所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张氏回医正骨”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第一批“全国优秀民营中医院院长”。先后获得“2008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奖”、“中国民族卫生医药发展贡献奖”、“中国民间疗法特技人才”、“中国民间疗法特殊贡献奖”荣誉称号。 10岁帮父救人 12月26日中午,精瘦的张宝玉正在“张氏回医正骨”医院为患者换药,虽然上了年纪,但他的脚步仍然轻快。 “在我上小学前,对回药已经有朦胧的意识。”张宝玉说,“当年,在吴忠市马莲渠乡,爷爷和父亲就已经小有名气,村民们只要有个头痛脑热,常跑上门来求医问药。我从小就对回药好奇,喜欢帮着拿药、配药。父亲常常骑着毛驴到周边行医,有时会带上我。” 10岁时,张宝玉上小学三年级。那年夏天,邻村小伙周学江被碾子砸伤了腿。这时,张宝玉的父亲对刚放学的他说:“背上药匣子快走,救人要紧!”“那是我第一次碰见骨伤患者,父亲撕开患者裤子时,鲜血直往外冒。父亲拿出棉花和镊子压住伤口,吩咐我将药匣子打开,将药倒在伤口处,没想到一会儿就止血了。那一刻,我感受到回药的神奇。”张宝玉回忆说。后来,他听父亲说,要不是救治及时,患者就会因失血过多而休克。随后的4个月,患者需定期换药,有时父亲忙不过来,就让张宝玉给换药。“幸运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已80多岁的周学江仍健康地活着。”张宝玉欣喜地说。 1966年,张宝玉还未毕业就辍学回家。从此,父亲将这一行当交到他手中。张宝玉一边随父学习接骨,一边参加劳动。后经当地选拔,他成为卫生员。在吴忠市人民医院进修期间,他掌握了西医、中医的基本知识,将中西医与家传的“仁宝张氏回医正骨术”融合起来为人治病,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父亲活了90多岁,一直跟着我住,平时遇到疑难杂病,他都会指点我,让我受益终身。”张宝玉道。 50年救治60余万人次 “我16岁开始在马莲渠乡独立行医,全凭一双手摸和揣,自己的家后来慢慢变成了医院。”张宝玉回忆道:“当时,上门治病的患者大多很贫穷,我就加盖了十几间平房,免费给患者提供吃住,患者有钱就给,没有我也不要,有的患者实在过意不去,拿着自家种的萝卜、白菜等道谢。” 有一名叫赵金良的患者腿部骨折,病情严重,当地医院诊断后建议截肢。赵金良无法接受,找到张宝玉医治。“当时看到他的病情,我心里也发憷,只能硬着头皮治,每天给换两次药,借用芦苇秆中间的洞往里吹药。用了生肌、化腐、解毒、拔脓等几十种回药,不到两个月,给治好了。”张宝玉笑着说,今年9月,这名患者给他打电话再次道谢。 张宝玉20多岁时,就被民间传为“张接骨匠”,虽然他治过的病人很多,可如今提到他们的姓名和家乡,张宝玉都能记起。张宝玉说:“我的前半生倒贴着给患者治疗,自从建起医院才有了明确的收费标准,但依然很低。” 多年来,张宝玉经过传承和创新,将爷爷时期的四五十种回药发展到现在的几百种。行医50多年来,他治愈骨伤、烧烫伤患者60余万人次。 百年非遗出深闺 改革开放后,张宝玉丢弃乡卫生院的“铁饭碗”,在吴忠市马莲渠乡建立了“张宝玉正骨医院”,使有115年历史的“仁宝张氏回医正骨术”第一次公开获得社会承认。 2002年2月、2004年10月,历经四代近140年传承的“仁宝张氏回医正骨术”走出马莲渠乡,先后在银川市和吴忠市利通区建立了“张宝玉传统回医骨伤专科医院”。自此,非遗项目从深闺走向了社会公众。 2006年,回族医药·张氏回医正骨疗法列入市级非遗项目;2007年,又被列入区级非遗项目。文化部原副部长周和平前往吴忠实地考察,并给予肯定。2008年,该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为了挖掘、整理、发展、弘扬回医正骨医学事业,张宝玉考取湖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本科班学习深造,并把3个儿子和3个女儿送入宁夏医科大学专攻临床医学、中医学等专业,培养第四代传承人。如今,儿子、女儿、儿媳9人都成为第四代传承人。今年,张氏回医公开开办培训班,培养了200多名骨干。前不久,国家立项拿出30万元支持,回医正骨开始向全区推广。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首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张宝玉传统回医骨伤专科医院”名列其中。 携子赴玉树救灾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张宝玉率儿子张金海、张金垒亲临灾区参加救援。“汶川地震时,我就向卫生厅请示想去灾区参加救援,终因地形复杂没去成。”张宝玉遗憾地说。“玉树发生地震后,我带着儿子及医护人员等11人,开着装有价值10万元药品的救护车赶往灾区。到达后,刚好来到宁夏接待站,开始扎营救治。连续七天七夜,救治了近两百名患者。” 因高原反映,医护人员开始流鼻血、呕吐。“幸亏带了一罐氧气,要不然自己人也回不来了。”张宝玉说,“当时儿子认为我年龄大了,不让我去,可我实在不放心。”几天前,张宝玉有幸获得国家颁发的玉树抗震救灾荣誉证书,他感到非常自豪。(记者 陈秀梅 武晓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