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注册 登录
宁夏街盟 返回首页

宁夏的个人空间 https://bbs.jietou.cn/?9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十年过后,2009,谁是当今中国“四大俗”

已有 496 次阅读2009-2-8 19:07 |个人分类:杂七杂八

   1999年,“文痞”王朔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我看金庸》的文章,文中将“金庸小说”、“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并列为时代“四大俗”。王朔从文学、电影、电视、偶像等四个方面对流行文化进行批判和嘲讽,因此,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激烈的讨论,金庸等人也纷纷对王朔的文章做了回应,同时也引发了媒体及大众对流行文化的总结与反思。
  
   王朔在文章中直批金庸的小说“从语言到立意基本没脱旧白话小说的俗套”,并且“很不高明地虚构了一群中国人的形象,这群人通过他的电影电视剧的广泛播映,于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中国人的真实形象”。王朔将自己时代的“四大支柱” —— “新时期文学,摇滚,北京电影学院的几代师生和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十年”和“四大俗”做比较,并发出了一个时代“创作现在都萎缩了,在流行趣味上可说是全盘沦陷”的感慨。
  
   “俗”,本身是一个中性的汉字。但“俗”字和其他汉字组成的词组却具有了不同的词义。“通俗”是一个中性词,而“低俗”、“庸俗”、“恶俗”等却是贬义词。
  
   “俗”,本身与之对应的并不是“高雅”。与“高雅”对应的应该是“通俗”,你有你的阳春白雪,我有我的下里巴人,这两种文化形式本是无高下之分的。然而王朔所列举“四大俗”是在“通俗”、大众的基础上,代表了一种“低俗”、消极的文化现象。
  
   与“俗文化”相匹配的不是“高雅文化”,而应该是一种“积极健康的文化”。
  
   十年过去了,回首过去的十年,不难发现大众文化在过去的十年间的发展方向。当年的“四大俗”此时业已登堂入室,有的已经步入殿堂。而我们这个时代所拥有的“四大俗”又是什么了?
  

金庸小说 vs ???
  
   我很想拿某一个作家,或是一种文风,哪怕是一种文学现象和金庸进行PK,但是很遗憾,当代作家中实在没有一个在影响力是和金庸进行比较,且不论“低俗”与否,但是“通俗”程度,也远无法和金老匹敌。
  
   十年过去了,随着影视、传媒、互联网等行业的飞速发展,“文学”早已不再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首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纸质化的阅读可能是现今人们文化消费的末末之选。
  
   现今不是没有“作家”,不是没有人在写作,但是看看现在都是些什么人吧。先说时下最热门的两位年轻“作家”韩寒和郭敬明。前者头衔很多,你可以称他为“赛车手韩寒”、“新浪最高点击率博主韩寒”、“老徐绯闻男友韩寒”,但是你很难将“作家”这一代表着庄严和责任的头衔冠在韩寒这位多栖发展明星的名号前。而“半明媚半忧伤”的郭敬明已经签约湖南卫视,成为一名娱乐明星,更多知名度则是来自于众多腐女们惦记着的他的“菊花”。
  
   至于一些新兴的文学形式,诸如“晋江文”、“耽美文”、“清穿文”还有起点网站上那些现今流传甚众的YY文、玄幻文,这些文章毫无文字美感,内容荒诞不羁,充斥着大量的色情、暴力、低格调的东西,甚至含有大量的扭曲人伦的内容,称之为为“文字垃圾”亦毫不为过。也许这真的到了一个“会码字就敢自称作家”的时代了。
  
   传统的作家也没闲着,可是十年过去了,却鲜见佳作。老作家们几乎没出过什么优秀的作品,更没出过什么优秀的新生代作家。当然,有些作家的上镜率倒还是蛮高的,比如常在央视“青歌赛”上露脸的余秋雨大师,当然,更为民众熟知的自然是含泪劝灾民要感恩的“慈善家余秋雨大师”了。
  
   曾经的“四大俗”之首金庸,今时今日早已进入“大师级”的行列。先是央视大肆翻拍金庸剧,再是在浙江大学担任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这些都见证了曾经的“俗文化”已经渐渐从被民众认可到被艺术认可,被官方认可。
  
   和现今流行的网络小说比起来,金庸的小说无疑是积极健康的。小说中弘扬的那种锄强扶弱、惩奸除恶,以及“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都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内容和思想。
  
   如果说曾经的金庸小说也算是“俗”的话,哪么如今的那些“小说”可以成为“垃圾”了。
  
   我们曾经有过伤痕文学,有过王小波,有过海子,有过金庸,甚至有过曾经的王朔,曾经的余秋雨,但是现在,我们的作家在那里?我们喜欢的文字在那里?


四大天王 vs 日韩粉&选秀粉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偶像。
  
   十年前,拥有粉丝最多的当属香港的“四大天王”。十年后, 80后、80后后以及90后们崇拜最多的则是那些日本、韩国明星,以及选秀明星们。
  
   四大天王 —— 刘德华,张学友,郭富城,黎明。一个大众偶像,一个歌神,一个舞王,一个深情天王。他们曾经很红,十多年前,这四个男人在大陆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时的他们拥有无所的粉丝。十多年过去了,他们现在依然很红,除了追随他们若干年的铁杆粉丝以外,还能吸引到不少新的生力军。
  
   十多年前我们思想保守,言行保守,衣着也保守,1987年春晚费翔《冬天里的一把火》用劲歌热舞燃烧了整个神州大地。港台文化迅速侵入内地,并在90年代初期出现了追星族现象,正是四大天王的崇拜者们在内地形成了第一批“追星族” —— 这个落伍的词现在早已被“粉丝”所取代了。他们是十年前的绝对偶像。
  
   现在的娱乐文化呈现多元化的状态,有本土明星,有港台明星,有日本明星,有韩国明星,还有各大选秀节目造出来的明星。其中以日韩粉丝和选秀粉的群体最为庞大。
  
   从时间上来看,7、8年前先是的日剧、随后是日本音乐大量涌入中国,造就了一大批“哈日族”(“哈”字正是从那时兴起)。而后是4,5年前大陆大量引入韩剧,以及部分韩国组合在大陆开始走红造就了大批的“哈韩迷”。2005年,湖南卫视模仿American Idol 举办的第一届《超级女声》歌唱比赛,捧红了张含韵等参赛选手,接着是2006年热火朝天的第二届“超女”,捧红了李宇春,张靓颖,周笔畅等选手,造就了大批不同阵营的“选秀粉”(“粉丝”一次正是从那时开始兴起)。
  
   从“通俗”程度上来看,“四大天王”的在十年前可以算是席卷全国,现如今的日韩粉和选秀粉虽然规模没那么大,但人数缺不能小觑。从“低俗”程度上比较,“四大天王”的走红,处于人们对流行文化的启蒙期,当时认为的靡靡之音,让人面红耳赤的舞蹈,现在再看也不过而而;而日韩明星和选秀明星则大不相同。
  
   起初日本风逐渐流行,许多人哈日是因为日本娱乐业较之港台更加发达,更懂得艺人的包装,而且其他国家的文化内容也能给人们带来一定的新鲜感,因此在大陆火了起来。接着后来,韩流来袭,在一个以整容业闻名于世的国家里,更注重艺人的包装,而且滋生出许多有悖于传统审美标准的偶像,如现在很红的李俊基,东方神起,SJ-M ,韩国艺人现在在许多中国民众心里的形象基本被定义为:半男扮女的中性。如果说前面两个潮流的流行是因为光鲜亮丽的包装的话,而选秀明星的走红已经完全靠赤裸裸的炒作。每个参赛选手都拥有自己的粉丝群体,而粉丝群体为了自己的偶像卖力的炒作、拉票,从而赚取更多的眼球,获得更多的支持,赢得更多人的加入,以支持自己所喜爱的选手。最终是电视台获得了收视率,选手获得了名气,粉丝们瘪了钱包但却获得了莫须有的满足感。
  
   娱乐业自然需要良好的包装以获得公众关注度,进而才能从中盈利。但是当别有用心的颠覆传统的审美观来博取眼球,以类似不男不女的包装来“引领时尚”,甚至是可以的满足一些公众的恶趣味的话,偶像就失去了其本应该有的积极意义。娱乐偶像也将时尚,潮流,公众审美情趣朝着低俗的方向带去。
  
   与明星想对应的是粉丝。十年前的追星族们对明星的追捧也仅限于图文,音乐,影视,演唱会之类正常的消费。而如今的选秀粉,为了支持自己的喜爱的偶像,在前期配合电视台的恶意炒作,投入大量金钱,人力,物力,后期为了维护自己的偶像不惜在网络上谩骂,黑,造谣,无间,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粉丝的争斗已经成了一个名利场,上演着种种人性的卑劣。而日韩粉就更恐怖了,由于崇拜的是其他国家的明星,因此,如果谁若是反对了他们所支持的明星,谩骂、威胁、诅咒是必不可少的,还有人因此而仇恨自己的国家,辱骂自己的同胞(前不久的百度仙后事件就是最好的明证)。
  
   曾经的四大天王,现如今刘德华依然是不老偶像,其努力敬业的品德让人津津乐道;张学友处于半休整状态,歌神地位依然无人能撼,而且家庭和睦,成为新好男人的典范;郭富城也已经凭借《父子》贵为金马影帝;黎明依然保持着自己干净、儒雅的健康形象。
  
   而我们的呕吧、思密达、春春们又带给我们什么了呢?


成龙电影 vs 弱智大片
  
   十年之前,成龙凭借着《醉拳》、《A计划》、《警察故事》、《红番区》、《我是谁》享誉整个华人世界,随后逐渐从香港开始转战好莱坞,成为继李小龙后又一个成功闯荡美国的华人影星。那时的成龙已早已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成龙,何许人也?自幼便入武行学武,一生动刀动枪、跌爬滚打,自然难有很高的文化水平。记得我小学的时候,媒体上时常指名道姓的报道某香港影星识字不多,电影剧本也看不懂,还需要助手为其讲解。90年代初,那时候的主流媒体对这些舶来的流行文化还是很抵触的。
  
   可是,成龙最终还是红了,红的发紫。
  
   成龙的电影其实从内容到形式都很简单。成龙扮演的主角永远是英雄,永远有美女环绕,最重要的是永远打不死。情节一般都是自幼饱受欺凌,然后奋发图强,最要要么报家仇,要么报国恨,顺带着抱得美人归。而且成龙式的打斗永远是杂耍式的打斗,在嘻嘻哈哈中将对手击倒,这自然与我们传统印象中讲究一板一眼、硬桥铁马的传统的中国功夫不大一样。这种杂耍式的功夫完全是为了取悦于观众,这样的三脚猫功夫也能击倒坏人?于是乎,一个以玩世不恭的文字成名作家将这个以玩世不恭的武功成名的演员列为了“四大俗”之一。
  
   后来的成龙靠着《尖峰时刻》在美国站稳了脚跟,最终成为了现今中国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影星。
  
   2000年有台湾导演李安指导的电影《卧虎藏龙》在全球上映,该片有点出人意外的叫好又叫座,并且让导演李安跻身世界知名导演的行列。这件事,极大的刺激了国内的“大导演”们。
  
   这小尼姑的头,和尚摸得,我啊Q为何摸不得?
  
   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打响了头炮,到陈凯歌的《无极》,再到冯小刚的《夜宴》,再到最新的吴宇森的《赤壁(下)》,这些本土的导演们充分发扬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人人都过了一把“大片瘾”,充分的满足了自己的“大片欲”。
  
   近些年来,中国制作的票房上亿的大片有近20部,其中光2008年就有8部之多。这些大投入的电影最开始部分影片的票房是差强人意的,但是渐渐的制片方也找到了高票房的秘密 —— 轰炸式的宣传。这一招估计是制片方们从赵本山的小品中学来的,本来身体健康的范伟被赵本山多忽悠几次就相信自己的腿瘸了。于是大肆的宣传炒作,成了高票房的不二法宝。大导演,大明星,大场面,总有一个吸引你。尽管你看玩《英雄》会后悔,看完《无极》会骂娘,看完《赤壁》估计你已经麻木了,但是电影厂商还是有信心下次还能把你忽悠到电影院里来给他们送钱。除了大肆的宣传,近些年物价飞涨,而电影票价一个没涨,也是一个原因。金融危机的今天,看电影反倒成了一种相对经济的休闲娱乐方式。
  
   大导演们的大片梦圆了,高票房也让他们赚的盆满钵满,可以大导演们也沾染上了公务员的习气:无论收入高低,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永远就是那个样。
  
   古语有云: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句话用来形容现今中国的大片是最恰当不过了。大量资金的投入营造出了宏大的场面,能让导演在各个风景名胜地取景,能共为演员们提供精致的服装,能够请来最大的大牌。但大导演们忘记了一部电影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两个要素:优秀的剧情和流畅的节奏。现在的大片们,内容干瘪,完全打着明星的幌子,靠着几个大场面撑着,宛如华丽的衣裳下包裹着一具营养不良的躯干,着实令人反胃。相对而言,我还是比较欣赏《赤壁》的,最起码林志玲小姐还是愿意在自己的胸前挂上两个盐水袋以充实观众的眼球,而《无极》、《夜宴》里的陈凯歌、冯小刚们,连棉花都懒得塞。
  
   成龙的电影是通俗的,而现今的那些弱智大片恶意圈钱,简直可以用“恶俗”来形容。
  

琼瑶电视剧 vs 清宫戏
  
   十年之前,大家都叫她琼瑶阿姨,现在大家都喊她琼瑶奶奶。
  
   九十年代中期,我还是在读初高中那个时候,还没有网络,学习也很紧张,电视也没时间多看,于是在课余看看小说也就成了唯一的休闲方式。那时候男生都爱看古龙、金庸,女生们最爱看的就是琼瑶了。
  
   那个时候,琼瑶奶奶的书应该也只有女生会去看,那种爱来爱去,哭来哭去的书要是有那个男生看了会被大家嘲笑的。我曾近向邻桌的小女生借过一本奶奶的书,在上课的时候偷翻了几页,光就文字来说,并不见佳,我以为。
  
   奶奶的小说销量如何,我是未曾考证的。但是奶奶小说所拍成的电视剧,在90年代中期,则不可谓不红。那时候,每天晚上8点半的“黄金时间”里,各大省级电视台几乎全是在播出“琼瑶剧”。从《青青河边草》到《梅花三弄》再到《苍天有泪》再到《还珠格格》,各个电视台的反复播放让琼瑶剧几乎充斥了90年代整个电视萤幕。
  
   过去的十年,中国电视剧的创作呈现多元化的发展,从内容到表现形式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百花齐放的景象。题材的各异也让观众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是若论那种题材的电视剧拍摄的最多,那非“清宫戏”莫属了。
  
   从《雍正王朝》、《雍正皇帝》到《康熙王朝》、《康熙大帝》,再到《乾隆王朝》、《少年天子》。“正史”讲够了还有戏说,于是乎就有了,《康熙微服私访记》(一连拍了五部)、《铁齿铜牙纪晓岚》(四部)、《还珠格格》(三部)、《李卫当官》(三部)。这些粗制滥造的清宫戏几乎完全占领了各大电视台,对观众的眼球进行着狂轰滥炸。
  
   诚然,在讲究民族融合和谐的今日,谈什么“非我族类”确实不合时宜。但是这些清宫戏质量低劣:讲“正史”几乎是完全对历史的扭曲和篡改,对满清皇帝不知廉耻的粉饰和吹捧,康熙是明君,乾隆是明君,雍正也成了明君,连嘉庆都成了明君,慈溪很无奈,溥仪很悲哀,这种挂着“正史”头衔,看似制作精良的“大剧”,赤裸裸的歪曲历史,为历史的罪人歌功颂德,为汉奸翻案,实在是居心叵测;而那些“戏说”的历史,剧情荒诞,为了逗笑观众完全靠几个演员在电视里犯贱耍宝,几张老面孔几乎每一部电视剧里都会出现在观众眼前,严重的造成审美疲劳。
  
   这些低劣的清宫戏在服装造型上简单粗糙,常常是一套戏服从头穿到尾,从第一部穿到第四部、第五部,甚至不同的电视剧中服装也会出现“雷同”的现象。尽管清朝是距今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但是很多清宫戏里任人物造型也严重和历史不符,编剧和造型师连这点考究的功夫都不愿意做。
  
   这些清宫戏里面的人物一般要么低头哈腰,要么匍匐跪在地上,张嘴必称“奴才”,闭嘴必称“万岁圣明”。一个个人物奴性十足,唯皇帝的马首是瞻。太监如此,格格如此,阿哥如此,连朝廷大臣也是如此。文人的骨气都何在?
  
   以清宫戏为主流的历史剧完全摸黑了中国传统历史在民众心中的形象。中国的历史完全成为一部黑暗、压抑、独裁、奴性十足的“奴才史”。
  
   清宫戏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副作用而完全没有积极推动作用,清宫戏完全鼓吹奴性,歪曲历史,于荼毒老百姓精神生活甚重!
  
   清宫戏这以文化现象,已经不能简单的用“俗”字来形容了!


  回顾十年,我们是否能发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感慨。
  
   曾经的金庸如今已经享誉世界,成为新派武侠小说的代表,步入大师级的文学殿堂。曾经的四大天王如今盛名依旧,继续上演着不老的神话。曾经的承领如今已是世界级的影星,北京奥运形象代言人,整个华人世界的骄傲。曾经的琼瑶阿姨现在也定居台湾、安享晚年。
  
   你能想象,现今流行的网络小说和那些“作家们”能在十年后为我们留下什么经典之作吗?你能想象,那些呕吧、思密达、春春们能再红几年,在十年后继续自己的演艺生涯,续写一个艺术人生的传奇吗?你能想象,中国的那些“大导演”们能集体雄起,真正排出雅俗共赏,兼具票房和艺术性的真正的“大片”吗?你能想象,那些清宫戏何时能正视历史,起到晓民以智的作用吗?
  
   回顾十年,是否感觉到我们的大众的、流行的文化,其审美情趣如江河日下、越降越低了呢?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帐号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