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闲钱后,你会怎么用?对于不同年代的中国人,对此答案会有不同的变化,这正是中国人建国60周年以来理财观念一直改变的结果。闲钱,从无到有,理财方式,从存入银行到多项投资,实现“钱生钱”。 此时,人们发现,赚钱不一定要做生意,投资也是一项可以“生钱”的方式。“劳动创造价值”的传统思维因此改变,财产性收入得以大大方方地登堂入室。
建国至50年代
——解决温饱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施行,生产资料实现公有制。当时,中国初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财政经济管理体制,生产、配给都采用供给制,供给范围包括个人的衣、食(分大、中、小灶)、住、行、学习等必需用品和一些零用津贴,还包括在革命队伍中结婚所生育的子女的生活费、保育费等。
陈女士表示,当时虽然有工资,但工资很少,吃、用以后再给家里一点,已没有钱剩下。“如果家里小孩多,有时连饭也吃不饱!”在温饱问题未解决的情况下,当时人们压根儿就没有听说过“理财”“投资”这些字眼。
50年代至80年代初
——有钱存银行
195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新版人民币,一块钱新币可以兑换1万元旧币,币值分为5种。
但新人民币的发行也没有给人们带来大的投资机会,一方面是物资的匮乏,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购买任何物品不但要有钱,还必须有票据。于是,有少数人工资比较高,但又没有相应的票据时,把钱存放到银行成为唯一途径。
从50年代开始,众多的银行被合并成一家——中国人民银行,具有货币发行和储蓄功能。谢平告诉记者,他从来没有迈进中国人民银行一步:“银行都是拍苍蝇的,很少人有闲钱可以存到银行。”当时,他过的日子是:月底向单位借钱,月初发工资还钱给单位,月底再借,如此循环。
当时偶尔看到有人进出银行,谢平心里的想法是:“这个人好有钱啊,肯定是家里赚钱的人多,吃饭的人少。”
“傍大款”的想法当时也开始出现。“那个年代,只要银行存款有200元,不管其他条件如何,随时都有女孩子愿意嫁给他。”
80年代初至末期
——买卖国库券
1979年、1980年连续两年,国家出现巨额赤字,于是发行了国债,当时叫国库券。
虽然当时购买国库券实行“自愿量力,不要强行摊派”的原则,但扣钱摊派的事情时有发生。谢平很无奈地告诉记者,当时工资54元,其中25元是国库券。当时规定国库券不可用作抵押、流通、买卖,有部分手头紧的人悄悄以9折的价格转让手中的国库券。从此,暗地里转让国库券也成为少数人投资的方式。
直到1988年,国家开放国库券交易,才开始真正催生了第一代投资致富的人。其中,最出名的要数杨怀定。杨怀定问所有亲戚朋友借到14万现金,开始奔走于合肥和上海之间倒卖国库券。一年后,杨怀定变成了杨百万,并尝试到“数钱数到手软”的感觉。
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
——疯狂炒股,暗地炒汇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成立,市民对股票的投资越来越疯狂。在广东,几乎没有股民没买过深发展这只股票。深发展从最原始的摊派任务——处级以上干部每人至少买5000元,到后来的疯狂追捧。当时,人们突然发现,股市里的钱是如此容易赚!
谢平当时从深圳到广州看病,医生听说他是从深圳来的,态度异常热情,甚至帮忙跑前跑后,最后问了一句:“深发展现在的价位是多少?”谢平的回答差点让医生晕过去:“我不炒股,不知道情况。”
因为资讯不发达,许多股民并不了解当时的行情,地摊上、证券营业部门口都有上市公司资料卖。“有人收集到各地的信息,然后汇集成小册子,就非常抢手。”深圳景良投资管理公司廖黎辉告诉记者,当时没有K线图、没有电脑系统,都是跑到交易所下单,而且基本不用选择个股。“一涨就全部涨,看哪个便宜就买哪个,也搞不明白怎么回事,就是乱买。”
因为廖黎辉学过经济专业,自然成为朋友的咨询师。“从早到晚都是回答股民各种各样问题。”廖黎辉回忆说。
除了股票,另一种投资方式也再悄悄地兴起——炒外汇。
80年代中,谢平来到深圳发展。第一天到深圳看到香港电视,发现人民币兑美元长期固定汇率3.8元,但其他外币兑美元却时时刻刻不一样。于是,他考虑如何炒汇赚钱的问题。但当时国内并没有开放炒汇业务,谢平寻找了几年,仍没有找到炒汇的机会。80年代末,许多香港的炒汇公司“潜伏”到广东市场,成为地下炒汇公司,俗称“艇仔公司”。当时,一家香港“艇仔公司”的经纪人无意中联系上谢平,从此,他开始了炒汇的生涯,直至现在。
毕竟“艇仔公司”是地下公司,卷款潜逃时经常的事。谢平也遭遇过3次被卷款潜逃的事。在1994-1995期间,越来越多投资者被“艇仔公司”骗钱,于是纷纷到工商局投诉。工商局三五天就出动一次,把“艇仔公司”几乎消灭光,有部分公司也闻风潜逃了。这就是曾轰动一时的“孖展”事件。
90年代
——期货成未来新星
“5年前你认识我,肯定会怀疑我是骗子,不务正业。”广晟期货公司副总经理王海鸿在采访中不时这样开玩笑地提到。
广东的期货业在国内算“鼻祖”。90年代,南海的有色金属消耗量占全国40%,为此广东成立了南海有色金属交易市场。这个有色金属交易市场,客户可以交易现货,也可以用期货的方式,对远期货物进行买卖。由于交易的便利,厂家、贸易商和下游企业纷纷参与进来,市场发展到1994年底,其交易额已逾1000亿元。
王海鸿表示,之后的期货市场进入混乱时代,特别是发展到炒外盘期货。据悉,当时设立期货公司,只需要工商执照就可以了,期货公司为了寻找客源、增加收入,找了一大帮人来拉客。“几乎所有人都可以来做期货业务,只要稍微培训一下就可以上岗了。”
“当时不少投资者玩期货总是赚不到钱,即使赚到了,也拿不到。”王海鸿告诉记者,当行情好,投资者准备落袋为安时,总被告之“网络故障”,怎么都卖不出去,只能享受“浮盈”;当亏本时,经纪人却要求投资者补仓。清醒过来的投资者,最后将“期货”与“骗子”画了等号。
90年代后期,我国的期货市场进入了整治时期。直到2007年,规章制度、操作规则、从业人员资格等才逐步建立。“最近几年,我国的期货交易发展迅速,今年期货业的保证金翻了一倍,从去年的480亿元迅速增加至今年8月底的950亿元,而广晟期货公司的保证金在同一时期也从5亿增加至10亿多元。”王海鸿说,由于期货的透明化、市场化,懂得行道的人赚钱也越来越多。
新世纪
——理财多样化
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地球村越变越小,人们的理财方式也越来越多了。
除了传统的炒股、炒汇、炒期货,还有炒楼、炒黄金、炒基金、炒艺术品,甚至以前从来不认为是商品的东西,也有人会去热炒,例如汽水瓶、徽章等,并从中获利。
只要有利润的地方就有炒作,相信未来人们理财的产品会更多,被炒作的商品也更多种多样。
60年来,民众理财意识正在逐渐的全面觉醒,投资需求也日益旺盛,中国人已经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家庭财产,也获得了越来越多元化的财富来源渠道。然而,如何让公众更公平、公正地获得和享有财富,更合理地运用财富,也成为考验全社会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