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到钱才有发言权

版块: 生活服务 理财投资
分享
 可以说,中国人理财意识的普及很大程度上是从两个老太太开始的,正是因为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在天堂偶遇时的一段对话,让我们开始反思以前“先收后支”的消费模式,并意识到拼命的储蓄和疯狂的炒股与理财有着天壤之别。西方(主要是美国)的理财理念恰在这时逐渐传到国内。  但如今,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让我们怀疑美国老太太是在忽悠人。也的确有西方的学者和官员称赞中国人重视储蓄的习惯非常好,而近两年炒股巨亏、买房被套的一些人恐怕也后悔为什么不多听听中国老太太的话,至少不会让手中的钱白白打了水漂。
  那么,中国式的理财真的比美国式的理财更优越吗?是理财理念本身有问题还是人们根本就没有树立起正确的理财理念?实现财务自由的关键在哪里?通过对比中美理财的差异,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中国老太太与美国老太太对话的N个版本
  “理财”这一概念显然是舶来品,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从来不缺乏那些朴素的理财思想。而当两个老太太在天堂里那场伟大的对话流传开来后,我们熟悉的西方理财理念开始在中国广泛普及。直到次贷危机让大量美国人失去房屋,我们才对西方人的理财方式产生强烈的质疑。于是,两个老太太的对话也演变出不同的版本,其中比较极端的一个是:
  有一天,美国老太太正在天堂养老院里闲坐,看到门口路过一个老乞丐非常眼熟,仔细一看原来是几年前见过的那个中国老太太,两人就聊了起来。中国老太太很奇怪的问:你不是买了房,而且还完款了吗,怎么住到养老院里了?美国老太太说:我把那套房子给卖了,又贷款买了一套更大的,结果后来房价下跌的厉害,再还贷款太亏了,就把房子退回去了,现在靠401(K)计划的养老金支付这养老院的费用。
  美国老太太的表情更诧异:你不是攒了一辈子钱买了一套房吗,怎么现在讨起饭来了?中国老太太长叹了一声:唉,别提了。我儿子打算结婚,可那未来的儿媳妇说不买房就别想结婚。我为儿子的婚事着急呀,就把老家那套房子给卖了,但你不知道这几年中国的房价涨的有多快。卖房的钱都不够在大城市买房的首付,我又借了一大笔钱总算给我儿子安了个家。结果后来儿子、儿媳妇都失业了,实在支付不起高额的房贷,就断供了几个月,房子被银行收回去了。而我的退休金少的可怜,现在只能靠讨钱来还债了。
  当然,上面的这场对话是杜撰的,但它却真实的反映了近几年中国和美国老百姓理财生活的转变,从中也能感受到中美理财方式的差异。下面,我们就从取得收入——缴纳税款——消费投资——退休养老这几个环节对比一下中美理财行为的不同,中间仍会穿插中美老太太的对话,以便于你有更深切的感悟。
 1、 纳税与节税   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无论是中国老百姓还是美国老百姓都概莫能外。当一个人取得工资收入时,就有一笔所得税(收入税)被划走了,而在商品买卖、投资理财、遗产继承等过程中,还要缴纳消费税、印花税(或资本利得税)、遗产税等。税收和通货膨胀一样,是实现财务目标的最大障碍。我们先来看看美国人收入税的构成:
  美国的个人收入税收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联邦税,州税,及城市税。城市税只有少部分城市有,所以主要是联邦及州税。
  联邦税是累进制,即收入越高,税率越高。2008年联邦税的税率为:
  收入高于此数额 低于此数额 则税率为:
  $0 $15,100 10%
  $15,100 $61,300 15%
  $61,300 $123,700 25%
  $123,700 $188,450 28%
  $188,450 $336,550 33%
  $336,550 无上限 35%
  此税率是边际税率,也就是说,只有收入超过底限,才会交这个税率。
  州税各个州不一样,税率从0%到9.5%不等。例如,阿拉斯加和佛罗里达州没有州税,伊利洛伊州是统一的3%,而加利福利亚州是1%-9.3%。
  此外个人还需交社会养老保险税及医疗保险税,分别是6.2%和1.45%,但收入高出$97,500的这部分不需要交养老保险税。
  比如说,一个年收入为$180,000的家庭,如果住在加州,而且夫妇两人都工作(每人收入$90,000,而且两个人都要付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税),那么这个家庭的总税收负担是:
  养老保险税及医疗保险税:$180,000×7.65%×2=$27,540
  所缴纳的联邦税为: $15,100× 10% + (61,300-$15,100)×15% + (123,700-61,300)×25% + (180,000 – 27,540 - $6,800 –123,700)×28% = $30,189 (注:所付的养老保险税及医疗保险税从应交税中扣除,而且每人有$3,400可以不交税)。

  州税:(180,000 – 27,540 – 30,189)×9.5% = $11,616
  这样算起来,这个家庭的平均税率是: (27,540 + 30,189 + 11,616)/180,000 = 38.5%
  与中国的个人所得税情况相比,美国的个人收入税并不算高。但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要比中国完善。
  除了最重要也是最大的这部分个人所得税(收入税)支出外,其他的消费、投资环节也要纳税,而美国的税制要比中国复杂得多,相应的节税技巧就非常重要。在好莱坞的经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赎》里,主人公就是通过帮助狱警节税而赢得生存的空间,甚至后来出现几乎所有狱警排队来让他报税的场面。可见,节税是多么专业的一项工作。在美国只有拥有CPA(注册会计师)资格才能提供这种专业的咨询。
  下面,我们简单列几种美国的避税方式,相信中国老百姓包括一些专业的人士都会感到新鲜:
  夫妻联合申报纳税对他们是有利的,特别是当夫妇双方收入差距悬殊时;
  如果有大额的灾祸补偿或医疗扣除,已婚夫妇选择填写单独的申报表可能更为合算;
  对于离婚赡养费,支付的一方是可扣税的,而接收的一方则是应税的。而对于孩子的抚养费,支付者要上税,而接受者不应赋税。所以在离婚协商费用安排时,最好自己承担抚养任务;
  奖学金用来支付住房和伙食费,是应税的。而用于支付学费、学习用品则是免税的;
  如果能证明一个人欠你的钱确实不能偿还,已经形成死账,那可以把这部分个人坏账税前扣除;
  ……
 美国老太太:现在不用报税了,真好!以前每年一到报税的时间就头疼,天天跟收据打交道,真麻烦。
  中国老太太:麻烦有啥不好,至少你知道税款流到哪去了。我们纳税倒是简单,就是不知道这些税款是不是又要去修一座白宫。
  美国老太太:啊,中国也有白宫?
  中国老太太:是呀,比白宫豪华的地方政府办公楼还有呢,都是来自纳税人的钱。交了一辈子税,也不知道这些税款都用来干什么了。
  2、 储蓄与消费
  中国人重储蓄、美国人爱消费,很少有人否认这种差异。尽管中国在年轻人群中也出现了不少“月光一族”,但美国社会无论老少,几乎都是“月光族”。每当工资发下来后,中国人习惯性的先做一笔储蓄。美国人则将钱划拨到各种投资账户中,剩下的钱基本都消费了,而且大多数都是透支消费。
  拉开中国家庭房间里的抽屉,里面可能放着一堆储蓄存折,有定期的、活期的,有工行的、建行的,等等。当然还会有几张借记卡和信用卡。而打开美国家庭的抽屉,里面会有一些CD存单,更多的是各种信用卡。
  在美国,CD存单是各个银行发行的,期限不同、利率也不同,一家银行就能发行二三十种CD,卖完一种之后银行系统就把它删除了。而且银行之间可以交叉的卖其他银行的CD存单,甚至有专门的理财机构为客户定做几种CD存单的配置。而国内的存款利率都是由人民银行统一规定,而且每家银行只开立本银行的储蓄账户。
  其实,美国人放在CD存单上的钱很少有超过2万美元的,这与国内个人储蓄账户上一般趴着二三十万元有着明显差异。此外,美国有存款保险制度,也就是银行破产之后,联邦会为储蓄存款提供保障。上限是10万美元,如果储蓄账户中超过10万美元,超过的部分就不提供保障了。中国暂时还没有存款保险制度,个人的储蓄一般是由国家信用做担保的,但随着银行市场化改革的逐渐推进,也会设立存款保险制度。
  美国人不喜欢现金储蓄,他们也不喜欢现金消费。信用卡是美国居民消费的主要手段,其次是支票,极少有人拿着一叠现金去消费,这甚至会引起商家的怀疑。信用消费极大的刺激美国人的消费欲望,绝大多数人都超前消费,入不敷出。在2005年下半年,仅仅是信用卡,美国人未偿还债务就已达到8000多亿美元,相当于每个家庭7200美元。中国近几年信用卡迅速普及,但真正实用循环信用给发卡行带来高额利息的人比例很少,绝大部分中国人是按月全额还款的。这虽然不利于信用积分的增加,但却可以维持收支平衡,只是银行信用卡部的利润就不那么丰厚了。
  美国老太太:我总算把自己的财产在生前全部用掉了,没有浪费。不过也够悬的,有几次都申请了个人破产。
中国老太太:天啊,你真敢花。难道你就没担心过未来会出现经济危机,或想着给自己的子女多留点吗?
  美国老太太:支出上的未雨绸缪是不思进取的白表现。
  中国老太太:我觉得节俭是美德,储蓄是对家庭更负责任。
3、 投资与理财
  用钱生钱、创造被动收入是实现财务自由的关键环节,中国人和美国人这方面的意识都很强。但如果按“储蓄——投资——投机”从保守到激进的不同层次来划分实现资产增值的方式,中国人会偏向两端,而美国人则向中间靠拢。
  中国人喜欢储蓄,同时也有很多人赌性非常强。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美国盛行的一种当日冲销公司的营业厅里,华人非常多。而这种公司完全提供的是当日买当日卖的投机性交易。我们也知道在国内股市的投资者中,散户的比例很高。股指暴涨暴跌的过山车行情都是赌徒式的羊群效应产生的,很少有人真正秉承长期投资的理念,即使是有些机构投资者也不过是个“大赌徒”而已。
  反观美国人,投资的意识也很强,因为他们很少储蓄,收入除去开销的部分,剩下的钱基本都放在市场里,接近90%。根据美国雇员福利研究机构(Employee Benefit Research Instititute)和投资公司机构(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的数据,在401K账户中,直接或间接投在股票市场上的比例是70%。鉴于401K账户在美国人退休后的重要性,这个数据很能说明美国的家庭资产也大部分配置在资本市场中。
  但也是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美国人投资很少是以散户的形式直接面对市场。大部分是在经纪公司开设账户委托专业人士投资,他们只是时而的检查账户情况,而往往不频繁的操作。美国家庭在取得收入后,会先将钱划拨到各类账户中,比如教育计划账户、保险计划账户、401(K)账户中,从这点来看更多是一种理财规划行为,而不是投机炒作行为。美国人的理财方式是先把未来设计好,有一定的退休金、养老保险、教育计划支撑后,再花掉剩余的钱。而中国人则是积累大量储蓄已应付未来的养老和高昂的子女教育费用,至于投资理财,最终大多异化为炒股炒房。
  美国老太太:我那几个资产账户的增值速度还一直不错,没让我在退休养老、子女教育上遇到大麻烦。
  中国老太太:我一直去营业厅和那些老股友讨论行情,后来市场形势不好,亏了不少,幸亏还有挺多储蓄。
  美国老太太:你还每天去营业厅里看盘操作?多累呀,出去旅游多好?
  中国老太太:炒股可以防止老年痴呆,只要心脏没问题,每天盯盯盘还是挺好的。
  4、退休与养老
  退休养老问题是一生理财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养老保障体系都面临巨大的考验。
  美国的个人养老计划由三部分构成——政府的社会保险体系、企业的养老金和个人的储蓄部分。美国人退休后都可以从联邦政府领取到养老金,这和前面提到的养老保险税是挂钩的。但由于收入高出$97,500的这部分不需要交养老保险税,所以高收入的人所领取的养老金并不会比低收入的人高多少。所以政府的这个养老保险计划,对低收入者要比高收入者重要。
  据统计,美国65岁以上的人群,有20%的人完全依靠政府的养老保险金生活,65% 的人生活费的一半依靠政府的养老保险金。另据2005年的数据,65岁以上的人每月平均从政府那里领取$955,一对夫妇平均领取$1,574。而最高领取额是$1,939。
据统计,美国65岁以上的人群,有20%的人完全依靠政府的养老保险金生活,65% 的人生活费的一半依靠政府的养老保险金。另据2005年的数据,65岁以上的人每月平均从政府那里领取$955,一对夫妇平均领取$1,574。而最高领取额是$1,939。
  政府的养老保险金是有风险的:它是依靠现在赚取工资的人所交的社会养老保险税来维系支出,所以整个系统是盈余还是亏损,取决于人口的年龄构成。例如,2003年时,整个系统收入$6,319亿美元,支出$4,791亿美元,所以有盈余。但随着美国人口的老龄化,工作的人越来越少,而退休的人越来越多,那么这个盈余就会慢慢减少。据美国社会保险系统估计,到2018年,收支相抵,而到2042年,早年积累起来的盈余将被完全耗尽。社会保险体系将破产而无法支付退休金。
  而企业年金部分是一些企业为达到一定工作年限的员工提供的退休保障,通常在员工退休后按工资的一定百分比支付给员工,但现在已经很少有企业提供这种退休金了。所以美国家庭未来的养老保障主要靠个人储蓄部分,要强调的是这里的个人储蓄部分不是中国的那种银行存款,而是像401(K)这样的个人储蓄计划。

  401(K)是政府搭建的鼓励个人为退休攒钱的平台,其本身是由企业提供的,个人把一部分收入放在401(K)账户里,通常企业会按1:1的比例在账户里投钱。是否参加401(K)计划是自愿的,但几乎每个有条件的人都会参加,企业会寻找投资公司帮助管理账户,而这个账户里资产的增长是免税的。在美国对一般投资账户的资产增长都要征税,所以401(K)账户是复利增长的,这也是政府为养老计划提供的税收福利。
  既然401(K)计划是为了保证资产增值,就一定也面临着风险。如果管理不当,401(K)计划也会变成201(K)(美国人的一种戏言,指账户里的钱从4数量级缩减到2数量级)。此外个人每年放在401(K)账户里的钱是有一个上限的,政府也不想把这个篮子做得太大,毕竟这个账户是免税的。而个人要想从401(K)计划里提前支取资金要交纳10%的罚金和相应的所得税。尽管有种种限制,但401(K)计划在过去20年里发展迅速,在美国全部就业人口中,有70%的人参加401(K)计划。一般认为,美国人退休后的主要收入来源将是401(K)的积蓄。
  构成美国个人养老计划的这三部分,近几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是社会保险体系占重头,个人储蓄部分最少,企业年金给予补充。而现在这个“金字塔”倒过来了,最大的部分是个人储蓄(401K)计划,最上面是企业退休金——几乎没有了,中间是社会保险体系——濒临破产。这种转变让美国社会孕育着很大的矛盾,因为养老问题过分依赖于脆弱的金融市场。
  中国的养老保障体系也面临很大的考验,限于篇幅,在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本刊2008年第九期的《20年后,拿什么养老》。应该说,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更严重,社保体系的窟窿更大,所以中国人拼命的储蓄或者热衷于买房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美国老太太:政府和企业给的退休金越来越少,只能自己往401(K)里多放点钱了,幸好这个账户没出现大问题。
  中国老太太:交了一辈子养老保险,到头来养老金就领那么点,真不如不交了。
  美国老太太:养老规划还是越早做越好。
  中国老太太:是呀,所以一辈子都在努力攒钱,不敢消费呀。
中美理财的差异源自哪里?
  尽管“理财”这一概念是从西方国家引入的,而且中国和美国遵循的基本理财理念是相同的,当通过上文的对比,我们发现中、美两国老百姓的理财行为和理财方式的差异还是相当大的。如果我们不理解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而单纯的比较两种理财模式孰优孰劣,就没有什么意义。那么产生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
  美国是一个成熟的经济体,消费成为拉动GDP的主导力量,整个社会从财税、法律、金融体系等方面都在鼓励消费,自然人们也敢花钱,从而反过来拉动经济。只是当信用消费一旦过度,也会产生危机。中国的经济很大程度上一直是靠投资和出口在拉动,国强而民不富,消费受到抑制。另外中国的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还不成熟,这影响到人们的理财行为。
  二是财政、金融体制的差异
  美国在税收上鼓励民众进行未来的教育、养老规划,并通过市场化的金融机构帮助其实现财务目标。而中国则倾向于由国家大包大揽,但又发现力不从心,最后还得靠民众自己的储蓄积累。其实从理论上可以说,美国是一个对未来规划好的社会,正是在有未来保障的支撑下,美国人才敢消费。但实际情况却是对未来市场过于乐观,信用消费泛滥,破坏了本来很稳健的体系。
  另外,中国的金融体制依然是以国有银行为主导,垄断力量必然抑制竞争,无法建立多层次、差异化的金融体系,也就无法为民众提供专业细分的理财服务。则老百姓理财更多的局限于买房炒股,金融提供的理财服务更多的是销售产品,而不是真正的财务规划。
  三是在国际货币体系所处的地位不同
  美国人之所以那么能花钱,除了整个社会体系的鼓励以及消费信贷的发达,还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有很大关系。美元的霸主地位支持美国维持巨额的经常项目赤字,也支持美国民众的过度消费,因为有出口能力强,储蓄率高的其他国家购买美元债权供美国人消费。而当次贷危机爆发,美国人的信用消费泡沫破灭,这一危险的平衡才被打破。但是,如果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没有改变,美国人疯狂的信用消费很可能故态复萌。>>更多内容欢迎访问MSN理财频道
  四是法律、信用体系的差异
  美国的法律体系完备,对私人财产以及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到位,这能为个人理财行为带来安全感。所以美国人习惯于在经纪公司开立账户委托理财,而中国人不习惯于将钱交到别人手里,往往独立面对市场风险来操作,户的心态也导致市场的大起大落。

  美国人有世界上最完备的征信体系,而且征信机构完全私有,这与中国和欧洲大陆的征信机构由中央银行和政府来组织不同。美国的征信机构具有完全的独立性,信用报告在美国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出售,信用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商品。这鼓励了人们对信用的需求,通过频繁借贷来积累信用,在扩大信用消费的同时也孕育着风险。而中国的信用体系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信用制度不完善不利于理财市场更深入的发展。
 五是社会文化的差异
  美国人的消费习惯来源于他的移民传统,最早的移民来到美国的船票都是以分期付款的形式购买的。他们敢于把过去的一切抛在脑后,无惧未来,有钱过及时行乐的生活,没钱继续创业。美国人的消费习惯还来自于他们的自由经济理念,福利国家理念在美国没有市场,美国人不崇尚平均主义,露富和奢侈的消费是很自然的行为。不过,美国也有如巴菲特一样清教徒式的富翁,这俩种消费习惯能在美国共存的确是一种有趣的现象,这也可以从宗教与文化中找到根源。
  中国的文化是内敛的、守成的,因此在理财习惯上也会偏于保守。另外对于乡土中国来说,土地是最稳固安全的东西,因此中国人对房产有一种偏执的占有欲。尽管土地的所有权不属于个人,尽管多年来的对外开放,中国人也逐渐接受了更积极进取的海洋文明,但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仍然让储蓄和房产成为中国家庭资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于象股票、基金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资产怀着深深的警惕,只有赌徒式的跟风炒作,而缺乏理智的分析判断。
  中国的社会体系是以“家”文化为中心,道德与关系有时会冲淡法律的严肃性,令契约意识缺失。因此“诚信为本”的中国人却往往不信守承诺,这让社会的信用体系往往很难建立起来,所以无论是信用消费还是委托理财都很难充分扩张。对于未来的财务规划还停留在多储蓄、多积累的较低层面。
  关键是要跑在钱的前面!
  比较完中国式理财和美国式理财的差异,并简单的分析了一下这种差异的原因后,也许你更糊涂了,到底两种理财方式哪个更好呢?我们的答案可能会让你失望,两种方式分不清孰优孰劣。
  近一年来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资产价格大幅缩水,于是有人觉得还是多储蓄,把现金放在手里稳妥。但是如果一味的储蓄,抽屉里的存折一放就二三十年,退休后你会发现,这些钱根本就满足不了你的生活,你甚至都会后悔不如把钱早点花掉,至少痛痛快快地享受了生活。这就是通货膨胀的可怕之处!二十年前五万元钱是笔巨款,现在什么都不是。即时你拥有自己的房产也一样,因为如果房产用来自住,那只是一件消费品,你除了眼睁睁的看着它折旧,丝毫感受不到财务上的安全感。所以中国老太太的做法不可取。
  一味的储蓄从长期来看是非常愚蠢的一种做法,那是不是超前消费就可取呢?显然不是,美国人过度消费给世界经济和自身财务带来的危害已经暴露无遗。但这并不是理财理念本身的错,中国人和美国人共同遵循的理财理念都是强调节俭,然后通过不断的积累,适当的时候利用财务杠杆,合理的配置自己的资产。理财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在具体的理财行为上,中国人整体上偏保守,美国人整体上偏激进。如果美国老太太在消费上节俭点,是完全可以尽早实现财务自由的。
  过度的储蓄和消费同样不可取,中美老百姓习惯性的理财方式都需要做出调整。但最终的理财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实现财务自由。如何实现财务自由?关键在于严格执行基本的理财理念的同时,要尽可能的让自己跑在钱的前面。
  钱如管道中的流水一样,从世界范围来看其总闸门在美联储,在关键的节点还有一些闸门,比如各国的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如果你跑在钱的前面,那么当钱流涌来的时候,你就会感到充盈并且你的财富被钱流推着向前。如果你始终落在钱的后面,那么等待你的只能是大水冲刷过后的一片狼藉。
 回想一下,如果你在五年前,当流动性泛滥刚刚显露出一点苗头时,就提前的布局资产,一定会获利颇丰,至少不会受到这波通货膨胀的侵蚀。而如果在去年流动性已经泛滥成灾、潮水即将退去的时候,你依然在随波逐流,那就相当的危险了。钱流所到之处,资产价格就会上涨,所以一定要跑在钱的前面,布局各种资产,而在钱流退潮后,及时抛出资产。
  怎样跑在钱的前面?如果单纯的比速度恐怕很难,因为钱流动的速度太快了。不过你完全可以寻找洼地,等着钱流过来,因为毕竟水往低处流,只要你提前布局处于价值洼地的资产,总有一天会满载而归的。那如果没有发现明显的洼地怎么办?象巴菲特一样,什么也不做。
  也许你担心,钱流的方向不会经过你所找到的洼地,因此会感到长时间的干涸。这很可能,那怎么办?不妨在钱可能流到的多个方向都寻找洼地,也就是实现多种资产的有效配置。当然,如果你有高超冲浪的本领,能在钱泛滥成灾的时候依然能游刃有余,那你可能就无需提前布局资产。但是对于大部分理财者来说,这种方法并不适合。

  如今,泛滥的流动性已经退潮,留下一片狼藉,市场中的洼地效应随处可见。而同时,美联储和各国央行都在打开闸门放水,只是去杠杆化的过程还没结束,而且在经济放缓、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闸门也没有充分打开。所以当前是寻找价值洼地,提前布局资产的良机,等到下一波钱流涌来的时候,跑在钱前面的人就会离财务自由的目标更近。
  无论是美国的阿甘还是中国的许三多,都是通过执着的努力取得最后的成功。在追求财务自由的道路上,成功者的气质也是相同的,都要求理性、耐心、坚持、果断。所以从这点来看,中美理财其实殊途同归,如今,一个绝佳的起点摆在你得面前,你出发了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