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碗飘香的银川羊排小揪面

版块: 街头部落 鼓楼大家乐
标签:
分享

羊排小揪面

羊排小揪面

  回银川,常常选择折扣低的夜航飞机。从北京起飞,一个小时四十分钟的航行,落地银川的时候,往往都接近午夜了。无论是朋友还是亲人接我,我都会说,我好想去吃碗羊排小揪面。

  羊排小揪面不是哪个城市都有。只有银川,每个烧烤摊、大排档,你说来碗羊排小揪面,肉或多或少,面片或大或小,口味或浓或淡,但是,就是那么一碗,用汤勺盛了吃,溜滑的面片入肚,嚼着细碎的肉丁,真就好吃。

  银川的美味,只有在银川长大的人才懂。

  父亲是山东人,喜欢吃煎饼卷葱;母亲是东北人,喜欢吃高粱米水捞饭。作为支边宁夏的他们,永远不理解宁夏人怎么可以把面条当晚饭,而不加块饼子之类的硬货,更不理解,为什么所有的面条里都要放西红柿,要用辣椒炝锅,之后让汤里红红地漂着一层辣油。

  每个人的口味,总是伴随着家庭成长,于是我也并不多吃地道的宁夏餐食。直到有一天,我有了干妈,宁夏人的饮食才走进了我的生活,也成了后来的我在外漂泊最渴望的美味。

  那是高二的时候,母亲去世,父亲变得更加郁郁寡欢,我也愈发地渴望家庭欢笑的氛围。司丝是我的高中同学,坐我前桌,细高的身材,但却诱人地丰满。她的脸上永远荡漾着开朗的笑容,脸上小小的雀斑,也显得分外可爱。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成了闺蜜。虽然两家分住在银川的城西城东,但我仍然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她家玩,比如中午放学,比如周末放假。

  她家住在带有小院的平房里。那时的平房院落没有什么排列规矩可言,每家自己添盖煤房或者厨房,甚至鸡窝也可以占据一些位置。于是院落之间随意地七拐八拐由过道分开,每家都以院门圈地为户。

  司丝家就是这样。院子里有自盖的大大的厨房,厨房里有大大的面案。司丝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四个孩子,她排行老三。当我第一次在她家里呆过之后,就不可救药地喜欢上了这里。于是司丝家多了一个女儿,我多了一个干妈。

  司丝家里永远充满欢声笑语,父母和孩子都会调侃笑闹,中午司丝爸一定是要把收音机开到最大的声音,听单田芳的评书。晚饭,干妈会做我至今难以忘怀的喷香的羊排小揪面。

  面是干妈自己和的,面光盆光,软硬合适。面揉成团,用一米长手腕粗的擀面杖将面团一点一点从一端慢慢推开,擀平。面皮要擀得厚薄适中,再用面杖当了尺子,沿边切出适中的宽条。当用辣椒炝过锅,羊肉丁、土豆丁已经翻炒过的肉汤开始翻滚的时候,几个人就会围着滚开的汤锅开始揪面。

  揪面真的是技术活。三四个人,围着锅,把厘米见宽,两尺见长的面条,绕在手臂上,将面的一头留在指尖,一只手一点点地推送手臂上的面条,另外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均匀地将面条揪成拇指大的面片,随着一块块揪出的面片跃进锅里,沸腾的汤锅里肉丁和土豆丁在面片的掺拌下,上下翻滚,香味四溢。

  我也努力学过,但总是揪了面片,却忘了搓送手中的面条,所以速度之慢,常常被司丝一家人笑话。

  实际揪面之前,那锅煸炒的肉汤也是十分讲究。必是用肥瘦适中的羊肉,切成指头见宽的肉丁,配以相同大小的土豆丁、豆腐丁,西红柿丁,在油热之后,用辣椒炝锅煸炒,之后添了热水,等着开锅下面。揪了面片,滚熟之后,再将细切了的韭菜末或蒜台段等撒在锅里调味。于是一锅翻滚着红的、绿的、白的、黄的羊排小揪面就可以盛碗开吃了。

  每次赶上司丝家吃羊排小揪面,我都会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直到最后刮到锅底,自己才肯交出空碗,收筷作罢。后来干妈家搬了楼房,我也出外学习多年,未能再吃过干妈家的羊排小揪面。

  羊排小揪面的确美味。有的时候,美味也是美在了那一份难以忘怀的绵长的回味。(张立杰)

匿名  发表于 2016-11-25 11:27:27 阅读模式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