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降息冲击中长期理财产品

版块: 生活服务 理财投资
分享
在降息周期,中长期理财产品不失为投资者追求保值增值的资产配置路径之一,然而事与愿违,受市场投资风险加剧及进入降息周期等因素影响,近期中长期理财产品几乎全面“隐退”,有闲钱的投资者,已很难买到1年期以上的稳健型产品。


  在此背景下,短线产品日趋走俏。

  理财产品短期化趋势明显

  越来越多的理财产品开始“按天计息”,短期化趋势明显。如农行“本利丰·安心得利”理财期限短至28天;工行“灵通快线”更是超短期,无固定期限,封闭期后投资者可在每个工作日申购或赎回。


  据WIND资讯最新统计,本周起至年底,在售的银行理财产品总数达120款左右,投资期超过或等于一年的产品仅18款,其中1年期以上只有9款,并且大多数都是风险相对较高、与利率、石油等挂钩的结构性产品。

  本周在售理财产品中,投资周期最短的仅7天,分别是招行的点金公司理财稳健计划、交行“得利宝”新绿人民币7天产品,两款产品投向均是银行间债券市场中信用级别较高、流通性好的票据和金融债、国债及3A以上级短期融资券等,预期收益上限为2.3%,认购门槛都是50万元。

  短期理财产品中,信托贷款类及债券类理财产品仍“唱主角”,发行数量和市场占比不减反增。专家表示,由于风险因素,近期QDII等高风险产品发行急剧萎缩,激进型产品被市场看淡。据观察,目前较多见的是一个月左右的短期产品。短线投资成了“主流”,但预期收益普遍不高,多在2%到3%。专家认为,在行情不确定的大势下,短线产品是回避风险的过渡投资工具,适宜有短期闲置资金者。

  降息冲击信贷类理财产品

  一直备受追捧的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受降息冲击,收益率不但迅速下滑,且发行数量呈萎缩之势。据分析,信贷类产品收益率与银行利率呈正相关,贷款利率下调,势必影响到期收益,同时再度降息可能性很大,不排除有更多信贷类理财产品提前终止。事实上,市场上已出现因降息,理财计划所投资的信贷资产借款企业提前还贷,造成相关产品提前赎回。
 统计显示,本周在售信贷类产品3个月期产品平均收益率3.6%,3到6个月产品平均收益4.4%,6个月至1年期产品5%左右。相比上半年均有所回落。目前较有竞争力的信贷类产品有交行“得利宝海蓝78号”,资金投向交银国信的资金信托计划,投资期265天,预期年化收益率5%。此外建行推出四款“利得盈”信贷型理财产品,投资周期1年,预期收益率都为5.16%。

  债券类产品仍以短打为主,但收益率普遍不高。相对而言,浙商银行最新推出的“永乐理财”6号人民币产品,收益率较具竞争力,该计划投向银行间市场高收益债券,特别是长期债券,期限3个月,预期年收益率可达3.60%(认购金额超300万元为3.8%)。

  降息令收益支付风险大增

  专家分析了近来长期产品锐减的原因:目前理财计划多投资银行间市场的债券、票据,一般期限在半年左右,所以在债券、票据产品成为主流的背景下,产品普遍开始具有短期化特点。

  此外,与利率、商品等挂钩的结构性产品,虽具有中长期投资特性,但在目前市场行情下,投资者避险需求明显,难以成为主流。本周在售理财产品中,只有几家外资银行推出了期限3到5年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渣打银行“今赢财保理财计划1号”投资周期5年,本金85%投资于与利率挂钩结构性存款;15%投资特定代客境外理财计划,该产品设最低收益下限3.47%。荷兰银行则分别推出期限为4年的“动态初始定价系列结构性存款第二期澳元(美元)款”产品,及“石油黄金”挂钩结构性存款第三期澳元(美元)款产品,4款产品都为浮动收益,风险相对较高。专家介绍,目前短期产品盛行的深层原因,源自市场多次发出极强的降息信号。如果央行再次降息或降息幅度较大,那银行中长期理财产品就存在着收益支付的风险。因此银行纷纷采取“回避策略”,以避免降息带来的风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