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红宝”美誉的枸杞,无疑是中国枸杞之乡宁夏中宁县最值得骄傲的土特产。曾几何时,它与许多传统区域特色农副产品一样面临衰败的严峻考验。近年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这项地方特色名品迅速摆脱困境并迎来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俗话说,世界枸杞在宁夏,宁夏枸杞数中宁。枸杞原产地宁夏栽培枸杞已有600多年历史,特定的生态地理环境和优越的水土光热条件,使这里出产的枸杞品质远远胜过国内其他省区所产。宁夏枸杞是惟一被载入新中国药典的枸杞品种,中宁枸杞又是宁夏枸杞中的上品。
在改革开放后的十多年里中宁枸杞的田间生产却深陷“种了挖、挖了种”的怪圈难以自拔,规模和产量一直徘徊不前。据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挖毁枸杞的狂风曾三度袭卷中宁县,最严重时全县枸杞园只剩下2000亩左右,以致有人发出“红宝呆呆看夕阳”的感慨。
从2000年开始,一切像变魔术般发生了变化,枸杞规模和产量成倍增长,效益持续看好。据中宁县枸杞产业管理局介绍,2004年全县的枸杞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干果总产量1.8万吨;近20万农民人均靠枸杞产业获利1118元,占当年纯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中宁枸杞是怎样“起死回生”的呢?
在舟塔乡上桥村农民张维忠家,当问他是否再挖过枸杞树时,这位60岁的老人扑哧一声笑了:“这几年枸杞不愁卖,价格也相当好,连有些外国人都吃起了俺们中宁的枸杞。现在大伙想多种都没有地方去种,谁还会再毁树呢?”他家5.7亩承包地,有4亩多都栽种了枸杞。
中宁枸杞是一种地方特色产品,本地的消费量十分有限。中宁县枸杞产业管理局局长孙发宁介绍说,过去因外销渠道严重不畅,面积稍有增加就卖难,农民十种九赔只好毁树;而当大片枸杞园被毁掉后,市场货少价格开始上涨,农民又盲目跟风拼命种植,很快再次跌进卖难深渊。
农产品只有卖出去才是硬道理。在过去五年间,中宁县的决策者改变只做种植文章的思路,更多地考虑起了产后服务等深层次问题。随着“以销促产”思路的落实,县内涌现了48家年销售枸杞百吨以上的民营运销企业。每年枸杞上市季节,这些企业从农民手中大量收购,简单筛拣分等包装后,再通过大连、上海和广州等沿海大城市设立固定的销售窗口,推向全国乃至国际大市场。
走进早康枸杞有限开发公司的车间,只见上百名女工正忙碌着挑拣枸杞果实中的杂物,一边十几台选优机器响声隆隆,不断吐出各种等级的半成品。老板朱彦华说,枸杞经过挑拣、分优、包装后,在南方市场上每公斤能卖到40多元钱。去年,这家企业共销售枸杞干果1300多吨。
如果说疏通销售渠道为农民的种植撑起保险杠,进而催生了枸杞数量扩张的活力,那么,品牌保护则使中宁枸杞的质量得到显著提高。2000年3月,中宁县如愿以偿地拿到中宁枸杞原产地证明商标。枸杞证明商标启用后,使用者必须先登记备案,并由县里的质检人员对货物详细检验登记后方可获准。县里还相继在全国20多个大城市设立了100多家专卖店。
保护名牌产品的声誉,关键还在生产源头。从2001年起,中宁县致力发展枸杞无公害生产。现在全县所有的枸杞园里都推广了无公害综合生产技术。为减少制干过程灰尘等造成的污染,县里正以资助部分资金的办法,引导传统的自然晾晒方法向热风烘干操作转变。
昔日一次次的教训如同当头棒喝,中宁人明白了这个理:彻底把枸杞拉出卖难深渊,还必须通过加工增值改变单纯出售干果的局面。在政府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下,短短五年时间,中宁县就雨后春笋般冒出宁夏红枸杞集团等10家枸杞深加工企业,开发出了以“宁夏红”为主的枸杞保健酒、枸杞叶茶和枸杞浓缩原汁等十多种高附加值产品,部分产品已经成为全国名品
活流通、护品牌、深加工,中宁县的枸杞产业生机日益显现。在过去五年间,尽管全县农民户均枸杞种植面积由不足一亩快速增加到了近两亩,田野里上演的却是“枸杞红了,农民笑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4 8:26:2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