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涨工资,明年将恶性滞胀

版块: 生活服务 理财投资
分享
去年售价680元的皮鞋,前天在商场里的标价是1680元,上涨150%;去年标价240元还打七折的裤子,前天的标价457元而且不打折,上涨120%.相比这些东西而言,面粉和大米上涨的幅度还不算大,分别上涨了25%和30%。色拉油年初每市斤4.8元,前天的售价是每市斤6元,上涨20%。蔬菜的价格上涨了将近80%。鸡蛋的价格有小幅度的上调,日前是每市斤4元。
还好,咖啡的售价一直没变,这是我最担心的。猪肉的价格也让人倍感欣慰,因为最近两天有所下降,仿佛黑夜里的一线光明、严冬里的一缕春风。物价上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生活消费品价格暴涨的同时,居民工资收入不但没有同步增加,反而却在同步下降,两者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剪刀差。虽然报纸上不断给我们灌输高薪雇用农民工这样的信息,然而真实的情况却是企业工人工资在普遍下调。
比如说餐饮行业,中等档次的餐馆去年给服务员的报酬是管吃管住月薪八百,提成另算,几天前涨贴出来的招工启事却说,管吃管住月薪六百,提成另算。建筑行业因为工资下调,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农民工都回乡务农去了,另有三分之一民明年也不打算再来了。
实体性质的民营企业也同样是这个问题。东莞所以出现用工荒,就是因为工资下调,遂被农民工用脚否决了。
不用举更多的例子,仅以上这些数据,加入人民币贬值因素,最直观的感觉是,经济危机在中国开始了。当然,即将公布的第三季度GDP增长率会超过8%,这一点一定是有保证的。但这能说明什么呢?难道这就说明中国经济出现了良性好转的迹象吗?笔者的观点是否定的,而且还认为,中国经济形势将急转直下迅速恶化。
第一、国外正在对中国构建贸易壁垒,在未来一到两到时间里,如果欧盟和美国经济不能有根本的好转,中国将有更多的产品被拒之门外。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欧美各国出于保护本国企业和给失业人员提供工作的目的,一定会千方百计地限制中国产品入境,除非是他们不能生产的东西,但是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我们已经看到,奥巴马就任总统后,美国的传统产业也就是制造业又开始上马了,他们显然是在做着制造业产品最终摆脱严重依赖中国的打算。而在中国,无论是学者、各级政府还是企业,至今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以美国现有的工业实力,即便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里恢复昔日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但在生活消费品供应上做到自给自足则是很容易的。保守的估计,在奥巴马第一个任期结束后,美国就能做到这一点。而从长远看,如果美国重新恢复制造业的话,将成为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
第二、中国保8成功靠的不是消费拉动,而是投资拉动。同时我们更要注意的是,这种投资是非常集中的,资金主要集中在路桥建设上,这等于把活钱用死了,只有投入没有产出。虽然从长远观点讲是有收益的,但对当前刺激生活消费品市场的繁荣几乎不起任何作用。不久前发改委提供的数据说,居民消费指数增长了4.5%,而我看到的是,这个增长完全是物价上涨造成的,具体来说,虽然居民购买力下降了,但支付的货币数额却相对多了很多,所以才有了这个4.5%的增长率。如果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居民消费指数至少下降了20——25%。因为物价普遍上涨了30%。
随着严冬的来临,消费会有短暂的扩大,居民会在短时间里集中购买一些防寒用品和冬储食品。但这种消费不会持久,最晚到11月中旬,消费市场就会再次陷入低靡状态。那么明年的形势又会怎样呢,不作分析也能知道,面对物价上涨、收入下降、货币贬值同时并存的局面,居民消费将会变得格外谨慎。
第三、中小民营企业的形势并不因温州和东莞的一些厂家接到了欧盟订单就有了好转,这只能看成是偶然的现象,因为来自欧盟的订单多是一些临时性的订单,很可能是在严冬来到的时候他们的库存和企业产能一时无法满足骤增的需求,才不得不让中国厂家来弥补这部分不足。
以上的分析虽然简略,但也足够得出于一个正确的结论,——如果在未来三个月不较大幅度的增加居民收入,最晚从明年第三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就会陷入深度滞胀。国务院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中国普通老百姓没有多少储蓄,绝大多数人家的存款,仅够供子女上大学用而已,也就是4万元左右。而这笔钱家长们是宁肯饿死也不会动用的。
几天前斯蒂格利兹说,明年美国可能出现温和的滞胀,这绝对是胡说八道,增发了那么多纸钞,仅仅导致温和的滞胀,诺贝尔经济学奖得的也忒容易了吧。明年的滞胀是全球性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有因必有果,通胀过后肯定是滞胀。问题的焦点是,滞胀的严重程度究竟有多大?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懂,通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通胀过后的滞胀,这种报复性的滞胀,对经济的杀伤力比通胀要可怕几十倍。
那么什么叫滞胀呢,滞胀就是物价下跌、再下跌,但老百姓还是买不起。中国如果要避免这种恶性的滞胀,从现在开始,就要实行货币紧缩政策,不是把钱交给银行放贷,而是把钱发到老百姓手里。否则,假如继续目前这种货币宽松政策,等到时候银行把钱用光了,那可是连救急的钱都没了,又何谈给居民涨工资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