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情报部门最不愿意读到的新闻:墨脱出了大事

版块: 联谊版块 爱心联盟
分享
中广网4月27日消息(记者郭海涌 通讯员张涛 魏智 陈鸿圣)连日来,在我国最后一条通县公路——西藏墨脱公路工地,武警交通部队打响了嘎隆拉雪山隧道的施工攻坚战。

墨脱,被称为“高原孤岛”,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因为嘎隆拉山阻隔,成为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1万多名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在刀耕火种状态,一半人没见过汽车;为打通扎墨公路,50年来,有200多名修路工人长眠于此。

去年9月,“筑路铁军”----武警交通部队300多名官兵率先吹响征战扎墨公路的号角,承担了全线施工难度最大、工程技术要求最高、生活环境最苦的唯一一座隧道----嘎隆拉山隧道建设任务,目前隧道已掘进420多米。交通官兵以敢于牺牲、勇于奉献、拚死战斗的精神,正把墨脱人世代梦想变成现实,他们用热血和忠诚谱写了一曲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壮歌。



交通铁军挺进“死亡地带”

一座嘎隆拉山,这边是现实,那边是历史;一条扎墨公路,这边是生活、那边是梦想。

打通扎墨公路,是墨脱人世代期盼,也是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民族团结的现实需要。

从60年代开始,党中央、国务院和西藏自治区政府先后5余次修建这条“天路”。由于地质构造极不稳定,气候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修成的路被毁坏贻尽。目前,只有一条在悬崖绝壁上开造出的“土坯路”,每年7至9月才可通行,车毁人亡的惨剧时常发生。

改革开放30年积累的物质和技术,让中国人民有了和大自然抗衡的实力。为了改革开放成果惠及西藏各族群众,去年9月,国家正式立项,投入近10亿元将扎墨公路列入西藏“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并把最难啃的“硬骨头”——打通3300米长的嘎隆拉山隧道任务交给武警交通部队,工期只有两年。



这是对武警交通部队官兵的信任。近年来,他们先后参加铁峰山、二郎山、鹧鸪山、海子山隧道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先后荣获建筑行业最高奖“鲁班奖”和土木工程最高奖“詹天佑奖”,10多项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为了把党和政府造福西藏各族群众的伟大壮举变成现实,武警交通一总队奉命出征。政委刘根水在动员大会上动情地说:嘎隆拉隧道是死任务,就是死也要头朝着墨脱的方向!

作为高原老兵,没有人不知道此次任务的艰险。总队党委先后5次召开专题会议,明确规定:在家是独子、身体有病、没有高原施工经验的官兵不能去。

三天后,当申请参战官兵的名单放到每名常委面前时,他们惊呆了:要求参战人员近80%是独子,九成以上是二级士官、技术骨干。最后,不得不从中挑选出300名官兵。他们来自全国12个省、市的36个施工点,有的战斗在南方省市,不得不脱掉短袖穿上棉衣;有的参加完海子山隧道群会战,刚下川西高原又上青藏高原……

俗话说:“嘎隆拉,伸手把天抓。”要征服嘎隆拉山并非易事。

嘎隆拉山海拔4800米,地势陡峭,地形复杂,山顶常年积雪平均厚5米至6米,从波密到嘎隆拉山仅24公里,要翻越10多处泥石流、塌方多发路段,冬季雪崩随时可能发生,被称为“死亡地带”。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年至少有10人、几十头牲畜葬于山腹。2004年2月的一次大雪崩,就吞噬了11个人的生命。

这是一场战斗还没有打响,就要时刻面对死亡的战斗。

去年8月20日,工程师刘九林带领10人勘测小组和1名向导进入嘎隆拉先期实地勘测,开进到16公里处时,隐约从前方传来“哗啦啦”的响声。“泥石流来了!”刘九林赶紧指挥调转车头躲避,但便道上只容一辆小车通行,根本无法调头。情急之下,他们只好弃车向旁边的一处高地爬去。当最后一名战士赵天明刚刚站稳,泥石流挟着石块、大树,翻腾着倾泄而下。



事后,记者在电话里采访刘九林,这位曾在川藏线、青藏线和阿里无人区征战多年的老高原仍心有余悸:“真悬啊,走过了墨脱路,才知道人的生命是多么渺小。”

为了隧道早日贯通,武警交通指挥部决定实施从嘎隆拉山南北两侧打通的办法。南侧官兵必须赶在10月份大雪封山前,把所有装备物资、近百人一年的给养全部抢运到位。此时,还有不到一个月时间。

挺进嘎隆拉山,真正的凶险才刚刚开始。

作为高原老兵,没有人不知道此次任务的艰险。总队党委先后5次召开专题会议,明确规定:在家是独子、身体有病、没有高原施工经验的官兵不能去。

推荐文章:美国高官竟以性命担保:中国军队已经装备歼14战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