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政心深——压砂田里又丰年

版块: 联谊版块 中卫街盟
分享
丰收已成定局。
  7月中旬以来,中宁县喊叫水乡白圈子村杨兴海就没睡过囫囵觉。
  每天半夜醒来,轻手轻脚拉开门,径自往山上走———听瓜。
  漫山遍野的硒砂瓜正是膨大期,如果白天吸足了阳光和水分,一晚上能长半公斤。仔细听,能听到“嘣嘣”的细微生长声。这声音令杨兴海久久沉醉。
  “活了61年,没听过这么好听的声音,”老人说。
  记者从中卫市农牧林业局了解到杨兴海如此兴奋的原因所在:
  今年硒砂瓜的总产量预计可达7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过5亿元。这就意味着,祖祖辈辈吃救济粮的中部干旱带群众,开始抱着西瓜奔小康。
  善政心深。
  环香山别无选择
  海原县兴仁镇拓寨柯村许进兰,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和乡邻的偶然实践,成就了一个产业。
  在许进兰压砂种瓜13年后的春天,记者与她在中宁县喊叫水乡相遇。此时,她作为技术人员,被白圈子村的村民恭恭敬敬请到了自家的田里。
  许进兰生性好强,可守着几亩薄田的她似乎没有把日子过到人前的资本,这位聪慧的农村妇女开始存储窖水在香山边缘压砂种瓜。
  “天旱的时候,娃娃都舍不得让多喝,全饮瓜了。”正是凭着这种惊人的毅力,许进兰一家在当地过上了“上等”生活。10多年来,这种在极度干旱条件下创造出的旱作种植模式不断为环香山地区的群众所效仿。
  两年前,中卫设市之初,她的压砂地被一次次造访,许进兰也成为中卫市一班领导的老师。“他们比老百姓肯学习,”许进兰笑着回忆。
  中卫环香山地区十年十旱,资源匮乏,年均降雨量189毫米,生态环境、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尽管大人孩子人均20亩地,却换不来一年的油盐钱。但这个种啥啥不成的地方却能靠砂地保墒,种出上好的压砂西瓜和甜瓜。
  只是,如果没有组织和引导,仅凭少数群众村口路边的提篮小卖,终究成不了大气候,也难以富裕大多数人。
  环香山别无选择。
  中卫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分析、科学论证,将硒砂瓜确定为山区群众摆脱贫困、治穷致富的农业特色支柱产业。
  去年春天,中卫市委、市政府组织群众积极压砂,初步形成了香山、兴仁、高崖、喊叫水、鸣沙、白马6个规模较大的压砂硒砂瓜种植基地。
  尽管去年我区中部干旱带遭遇50年不遇的大旱,但在畜草枯黄旱死、传统粮食作物颗粒无收的情况下,环香山地区的压砂硒砂瓜基地却呈现出了“春夏灼灼草木枯,香山濯濯惟瓜绿”的景象。
  这年,环香山的压砂硒砂瓜总产2.1亿公斤,实现收入1.2亿元,瓜农人均收入达到2400元。
  2400元,对宁夏的城镇居民来说,也许只是一个家庭的月收入,但香山人从2400元里找到的是尊严,是另一种生活。
  白圈子村村支书杨彦国告诉记者过去这里的老百姓比的是谁家穷,谁得到的政府救济多谁就是能人,现在比谁家压的砂多,谁种的硒砂瓜收入多谁才是能人。
  从以下这组数字,我们可以想见,最初的2400元收益,激发了环香山群众怎样的激情和创造:
  如今,硒砂瓜产业已由建市前的不足10万亩发展到目前的51.2万亩,比2003年增加41.6万亩,增长4.3倍。压砂种瓜农户达到8463户、7.61万人。
  由自发零散种植到全市13个镇(乡)、60个行政村集中连片种植,由无序开发种植到有计划的科学种植,由自身生存式种植到惠泽子孙持续发展的种植,由松散营销到集约营销,由解决温饱的被动发展到脱贫致富的主动发展,由群众单独小量投资到多元化大量投入,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干旱带近10万回汉群众致富受益。
  温总理点水种瓜
  5月6日这天,温家宝总理在中宁县喊叫水乡白圈子村点水种瓜的镜头早已定格在太多人的记忆中。
  这天,温总理叫车队临时停车,趟着砾石,径直走向田丰鹏家的压砂地。
  得知田丰鹏在点水种瓜,温总理颇有兴致地接过小铲子,边请教边与田丰鹏一起种起了压砂瓜,并一遍又一遍地说:“我种的瓜肯定能活,咱们再种一个。”
  此次调研是临时动议。温家宝总理在看到一份宁夏中部干旱带遭遇大旱的报告后,拨冗赴宁。
  从银川下了飞机一路行来,车窗外枯黄的草色令大家越走越沉重。但在环香山地区,田丰鹏对硒砂瓜的介绍扫去了温家宝总理的一脸凝重。
  此次调研,温总理得出这样的结论:“中部干旱带产业结构调整大有可为。”并要求有关部委大力支持。
  环香山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其实牵动了太多人的心。
  2005年4月8日至9日,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在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下,不顾降温大风天气,前往环香山地区调研。
  “1亩压砂得投资多少钱?”陈建国问。“700块钱。”香山乡党委书记贾自华答。
  得知一年就能收回投资,陈建国接着问:“种西甜瓜得倒茬,能种几年啊?”
  “换行倒茬,能种15年呢。”见陈书记问得专业,贾自华也不敢含糊。
  似乎仍不放心,陈建国一行又驱车前往海原县兴仁镇。信步走向正在压砂田里点种的薛明海。
  “你去年种了几亩瓜?1亩收入多少?”陈建国和善地一句句问。
  “1亩能收入500块钱,比种粮食强多了。再说,这种地方只能种压砂硒砂瓜,种别的连苗都不出。”薛明海本本分分地答。
  “尊重山区群众的创造,是最大的实事求是。”陈建国说,“香山群众的富裕不成问题了。”
  在中卫干部群众中采访,谈到对硒砂瓜产业的支持,从中央各部委到区直部门,鲜有他们不提及的。千言万语表达的都是两个字:感谢。
  对环香山地区的群众来讲,最令人欢欣鼓舞的莫过于引黄补灌工程的竣工。
  每到大旱之年,中部干旱带的群众买一立方米水要花30元,运距远的达到上百元。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是办法,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干旱带群众的生计问题,”陈建国指示说,“没有水永远摆脱不了贫困。”
  水利系统的职工在香山上度过了2006年的春节。
  今年4月15日,从甘肃省兴电扬黄工程渠系取来的黄河水接到了压砂地里。
  采访中,环香山地区的群众争先恐后向记者描述当时的情景。
  那是怎样的快慰啊,五颜六色的脸盆、叮铛作响的水桶被村民们从家里倾数拎出来,舀得满满的,一粒粒地点种着新的年景。
  也有迫不及待的村民,顾不上黄河水混浊,先美美地喝了一肚子。
  半大孩子在积了数寸尘土的乡间小路上疯跑,把一股股烟尘带过来又带过去。
  怎能不感慨呢?有了黄河水,种一亩硒砂瓜所需要的水费不过一个瓜钱。这项工程,可是为环香山地区19.8万亩硒砂瓜解决了抗旱补灌水源。
  3个乡15个行政村的4万人将仰仗着这项工程彻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硒砂瓜香飘万里
  4月23日,一条中卫市市委书记刘云“卖瓜”的新闻抢了厦门日报头版。
  4月22日,刘云抓住宁夏党政代表团到中埔果蔬市场和厦门台湾水果集散中心考察的机会,不失时机地吆喝起娴熟的“卖瓜调”。
  “我从一位普通市委书记的身上,看到了宁夏干部的务实作风。”抢到这条新闻的记者孙丽萍事后这样说。
  如果不是亲临、如果不是见证,常人难以了解我们的干部有着怎样的深心。
  香山乡一村民保存着去年6月的一张《中卫日报》,这张报纸上刊登着中卫市市委书记刘云、市长李锐与群众一起拉水饮瓜的照片。每当有人来,总会拿出来炫耀,很显然,他为中卫市有着这样的干部自豪。
  也是去年,天正旱的时候,中卫市副市长刘慧芳端着盆子浇瓜,端到晚上8时,还不走。有群众说:“副市长,你回吧,我都不急你急啥呢。”
  5月20日凌晨4时,噼里啪啦的雨声恍然入梦。中卫市市委书记刘云的手机就开始响个不停。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自治区主席马启智先后指示抢墒播种。
  与此同时,市长李锐已经在电话中筹划硒砂瓜的营销事宜。
  沿着所有人的盼望,香山硒砂瓜而今香飘万里:
  2003年,中卫市香山硒砂瓜经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查监测,产地条件和产品质量完全符合绿色食品要求,被认证为A级绿色食品;
  2004年,香山硒砂瓜基地被自治区确定为首批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在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农产品博览会上受到国内外客商的高度关注;
  2005年,正式注册“香山硒砂瓜”商标,并投入市场运作,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东等30多个省区,并成功进入深圳沃尔玛、美国山姆会员等高端消费市场;
  目前,中卫市组建硒砂瓜专业协会,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立流通服务公司,在各大中城市设立经销网点33个。并制定制度,广泛招徕外地客商:凡年内销售硒砂瓜达到1万吨的流通组织、经纪人或外地客商,给予1万元奖励,达到10万吨的给予10万元奖励,达到20万吨以上的,按递增比例给予重奖。
  从中宁县白马乡白马村村民胡茂林身上,记者感受到了中卫市一系列营销活动的影响力。
  前几天,一位经销商找他订瓜,出的价格是1公斤0.8元。去年每公斤硒砂瓜的批发价格是0.8元-1.0元,按这个价格比照,瓜农似乎并不吃亏,但胡茂林还是果断地回绝了。
  这位憨厚的农民,一张嘴透出了面对崭新生活的自信和精明:“今年硒砂瓜的价格肯定比去年高。”
  正像胡茂林预言的,今年中等个头的硒砂瓜订购价格已经涨到了1公斤0.84元,比去年高出了4分钱。
  “老百姓把硒砂瓜叫做贵族瓜,”一位当地干部如是说。

  众志终将成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