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纪事(十四) ——一个宁夏中宁籍志愿军战士的自述 作者:叶光彩

版块: 联谊版块 中卫街盟
分享
[B]
十四、战地生活
[/B]
        
        战线基本稳定后,部队轮番整训,这时国内祁建华速成识字法传到朝鲜,文化学习也被志愿军各级领导机关提到日程上来。不过军医院文盲不多,军医和助理军医,文化都比我高,护士也是有文化的,支前民工组成的担架队已经回国,需要学文化的,只有炊事班和几个行政勤杂人员,人数不多,任务有限,我这个文化教员,基本上是不务正业的。
不务正业,那么干什么呢?其实,可干的事情很多,比如给大家读报呀,编节目呀,组织文体活动呀,搞宣传呀,做思想工作呀,战争中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就怕你忙不过来。
        
        上甘岭战争期间,大家都很忙,顾不上看报,再说也没有那么多报纸,人民日报,东北日报,解放军报,志愿军报,各军自己印的小报,听起来很多,其实行军打仗,居无定所,很多情况下不能按时送到。报纸是消息的载体,不看报便没有消息的来源,感到封闭和寂寞,甚至影响工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便找些报纸,把报纸上的消息综合起来,如上甘岭打得怎样了,麦克阿瑟为什么下台了,李奇微(麦克阿瑟的继任者)又耍什么花招了,板门店谈判进展如何了,前线又打什么胜仗了,国内有什么新的动态了,等等,在开饭时利用大家蹲在炊事班门前围着菜盆吃饭的时间,读给大家听,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有时连炊事员也走出伙房来听。一顿饭,肚子吃饱了,消息也听够了,各自高高兴兴地夹着饭碗回去干自己的事情。有时读给伤员听,也能 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还给报纸写稿,写稿是这样引起的:有一次,一位志愿军战士坐在山头阵地上休息,美军侦察机飞来侦察情况,山上树多,不可能一目了然,它就转来转去地盘旋,而且飞得越来越低,战士生了气:“他妈的,你也太欺负人了!”于是仰卧在地上,端起步枪,等飞机转过来,瞄准一枪,恰巧打在飞机的要害部位,飞机着火下坠,这位战士也立了大功。这件事登在报上,开饭时我读给大家听,大家听了又兴奋,又解恨,把平常受飞机的气一股脑儿发泄出来。一位医生说:“小米加步枪,过去打的是蒋介石的飞机加大炮,这回可轮到美国佬了。”有几位护士说得也很形象,我把这些反映搜集起来,写成一篇稿子,题目叫做《胜利消息在一所》,派通讯员送给军报,不久登了出来,我又读给大家听,大家一听自己说的话登了报纸,都很高兴。我也被军报聘为通讯员,从此写稿成了任务。
        
        虽然作战紧张,可是战士们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旺盛,有的战士把自己的爱国激情和战斗决心写成诗歌,贴在枪托上,叫做枪杆诗,有的枪杆诗登在报上,大家读了非常感动。有一位护士受枪杆诗的启发,也写了一首诗,采用第二人称,好象和她的挎包(药包)谈心:你和我一同来抗美援朝/人民对你的寄托地厚天高/各式各样的药包/塞满了你的腰/曾记得五次战役/你的功劳可不小/救死扶伤/汉江南北逞英豪/如今搞谈判/美帝耍花招/战场上 丢掉的/谈判桌上想得到/一边谈/一边闹/阴谋诡计真不少/咱俩可要商量好/不上当/不装孬/急起直追准备好/再为人民立功劳。她没有枪,就贴在挎包上,叫做挎包诗。从此,战场上又多了一个文艺品种。我把她的诗抄寄给军报,也被发表了。战争时期生活丰富多彩,可供写稿的素材很多,我写了很多稿子,大多都被军报采用。后来军后勤部也要办油印小报,集著名书法家舒同(当时任第三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的“战”“勤”“报”三字为报名,又调我去当记者兼编辑,行政职务是宣传干事,我又编了很长时间的小报。
        
        我还写过快板、活报剧,在联欢晚会上演出,不过我缺乏艺术才能,写的都很一般,演罢就丢,稿本无存,不值得详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0 23:37:35编辑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