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高龄的叶光彩回想当年欣然一笑。
他退休时也没有想到,渐入老境,还能在历史的书页中翻出自己事业的第二个春天。
当宁夏中宁县委、县政府把修志的任务交给他的时候,正值叶光彩刚刚退休准备颐养天年。
老人告诉记者,修志虽然很苦,但要做好了,不仅能填补中宁无县志的空白,而且对帮助中宁现在和今后的各级领导班子,深入了解中宁情况,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科学决策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二话没说,第二天就到县志办公室报到了。”他说,“虽然身体不好,但想一想自己还是一名军人出身的教师,想到战场上牺牲了的战友,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油然而生。”
编县志的确很苦,一方面资料匮乏,另一方面,又必须要获得翔实的县情资料,除了跑业务部门采访,还要进行社会调查,更要翻阅大量的档案资料,必须风雨无阻,夜以继日。面对这些叶光彩没有退缩,他顽强的挺了下来。
当时中宁黄河段没有大桥,叶光彩就坐羊皮筏子,走土路就骑自行车。他和年轻人一道探古寻幽,访贫问苦,采访笔记写满了30多本,积累资料数百万字。
一次他骑自行车下乡采访,被手扶拖拉机撞翻,脑袋撞了个大包,到医院抽出了好多紫血。“可是躺在病床上,心里老是想着修志的事情,挥之不去,好象着了魔似的。”叶老说。不等痊愈,他就违背医嘱回去上班,“儿子不放心,每天接来送去。”寒来暑往,功夫不负有心人,到1990年,200万字的《中宁县志》终于编纂完毕,通过终审。
叶老是一个善于动脑筋的人,就在他搜集文史资料的时候,另一个想法在他脑中萦绕着:我还能为咱宁夏做点啥?
1994年,叶光彩到原中卫、中宁两县交界的天景山寺口参观考察,在那里他发现有座苏武庙。庙内塑像是持节牧羊的苏武,两旁一边塑一只狗,一边塑三只羊。苏武在北海牧羊时,孤寂难耐,狗是他驱狼护羊的助手,那三只羊则代表他的羊群。
然而,只听说长安有一座苏武庙,陕西扶风有一座,为什么寺口子会有苏武庙呢?叶光彩经过详细考证,终于得出结论。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封他的第十五个儿子朱旃为庆王,庆王来宁夏就藩时,朱元璋把寺口子一带香山封给他作牧马草场,于是庆王就在这里养马养羊,也盖起了这座苏武庙,以保佑羊群平安、繁盛。
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为什么不把他撰写成文章,对宣传宁夏有利呀!于是,叶光彩把它整理成一篇文史稿《宁夏山中苏武庙》,寄给了香港大公报,很快在7月22日刊登了出来。
叶光彩告诉记者,此后他还给香港大公报寄过不少稿子,都是宣传宁夏的。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宁夏在全国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多少年,叶光彩不计名利、不图报酬,主持并执笔编写地方志6部,350万字,撰写文史文章22篇。2005年,他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受到了表彰,获此殊荣的宁夏只有两人。
他的故事,因为追求,所以美丽。
稿件来源:宁夏网★宁夏日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0 11:59:2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