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祖国情结
提起抗美援朝的胜利,就不能不说到祖国人民对志愿军的支援和爱护。单是“最可爱的人”这个响遍960万平方公里的称呼,就凝聚了全国人民无以伦比的深情厚谊。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解放区人民用独轮车推出来的,换言之,没有后方的支援,就没有前方的胜利,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解放战争如此,抗美援朝又何尝不是如此?鸡蛋送不到前方,就制成蛋粉;粮食背不多,就作成压缩饼干;听说缺少飞机大炮,马上搞捐献运动;听说长了虱子,马上送去盒装DDT,闻风而动,有求必应。写慰问信呀,送慰问品呀,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仅大型赴朝慰问团,就先后派去过3次。
第一次赴朝慰问团由廖承志同志率领,那时还是抗美援朝初期,美军的海空优势比较明显,志愿军以劣势装备和武装到牙齿的美军作战,虽然打了胜仗,但处境十分困难。廖承志同志回国后向祖国人民汇报,说志愿军缺少飞机大炮,全国人民立即掀起增产节约和捐献飞机大炮的高潮,老年人捐献防老的积蓄,年轻人捐献结婚的首饰,豫剧演员常香玉,一人捐献了一架“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价格为旧版人民币15亿元,折合1954年后的新人民币15万元)。在中央的重视和全国人民 的捐献支援下,年轻的志愿军空军迅速壮大成长,到1951年底,志愿军空军的米格战斗机已经能够在清川江以北迎击敌机,并且取得出色战绩,那里被美军称为“米格走廊” 。1952年2月10日,年轻的志愿军空军驾驶员张积慧一举击落美军王牌驾驶员戴维斯。从此美军飞机行动收敛,再也不敢像战斗初期那样耀武扬威了,我们在前线切身感到了祖国人民捐献飞机大炮的威力 。
第二次派慰问团慰问时战争正在紧张进行,对士气鼓舞很大。第三次赴朝慰问团是1953年10月去的,由贺龙同志率领,当时已经停战,行动比较方便,慰问团规模很大,包括40个文艺工作团在内,人数近5000人,按当时的行政大区,分为6个分团,我们是由西北去的,接受了西北分团的慰问,观看了西北地区几个文艺工作团的精彩演出。慰问团赠送的礼品中,有写着“赠给最可爱的人”字样的白色搪瓷茶缸,还有抗美援朝纪念章和印有毛泽东和彭德怀司令员肖像的笔记本。这些纪念品现在都已经具有很高的文物收藏价值。
至于慰问信和慰问袋,多得没法统计,数十万大军,每人都收到过祖国人民寄去的慰问信和慰问袋(由部队政治机关分配)。慰问信大多是中小学学生写的,他们那稚嫩的童心和火辣辣的语言,一口一个志愿军叔叔,读了真叫人为之感动。慰问袋大多是农村豆蔻年华的大姑娘做的,大小如书本,袋面绣着精美的虫兽花草图案,口边穿个带子,牙具和其他小件物品放在里面,带子一提,袋口收拢,行军时提在手里,住下时挂在墙上,这些闺中精品,既能实用,又具有欣赏价值。
也有不好的事情。再纯净的纯净水,也不能保证一瓶里不带一个细菌。当时全国工商业还没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有的不法奸商利欲熏心,想趁机发财,把坏棉花做成药棉,把坏纱布做成绷带,还有劣质药品,趁机卖给国家,志愿军用了这样的药棉、绷带和药品,伤口感染,伤势加重,造成不良后果。这些信息反馈到国内,全国人民群情激愤,这又引发了建国初期那场全国性的轰轰烈烈的“三反”“五反”运动。可见,对于伤害志愿军的行为,中央决策层不能容忍,全国人民也不能容忍。
祖国人民关心志愿军,志愿军也思念祖国,朝思暮想,日子久了,连语言习惯都改变了。比如“中国”,本来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汇,但它从志愿军的口中消逝了。凡是该说这个词的时候,都变成了“祖国”,一天“祖国”长,“祖国”短,仿佛把祖国说成“中国”,就轻慢了祖国,疏远了祖国。
志愿军在朝鲜,每天所看到的都是朝鲜人,慰问团一来,乍一见祖国人民,亲热得没法形容,拥抱呀,抬呀,抛呀,那热烈的场面,真不知道谁在慰问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