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期的宁夏先民 作者:胡学祥

版块: 联谊版块 中卫街盟
分享
        宁夏历史悠久,早在3万年以前,古人类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宁夏灵武的“水洞沟遗址”向人们揭示了“旧石器时代”的奥秘。“水洞沟文化”比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文化”要早1万多年,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大概在1万年前左右,宁夏地区的先民们结束了原始群居的状态,开始按照血缘关系组合起来,形成了氏族社会。在氏族社会阶段,人们开始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从调查和发掘的资料看,宁夏地区自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起,先后历经了“仰韶文化北首岭类型”、“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马家窑文化店河——菜园类型”、氏族社会晚期的“齐家文化”等各个原始文化发展阶段,前后达2.8万多年之久,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起,宁夏地区开始进入阶级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

[B]
灵武水洞沟文化
[/B]

       远古的时候,滔滔黄河水就流经今宁夏地区。宁夏历史的发端、发展与黄河密切相关。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也哺育了宁夏历史的文明。
*      
       3万年前,在黄河东边今宁夏灵武水洞沟一带,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那时候,水洞沟背靠广阔无垠的鄂尔多斯台地,气候温暖湿润,近似现在的热带或亚热带地区。有茂密的森林,辽阔的草原;有碧波荡漾的湖泊,绿色的湖水;还有绵延不断的沙漠和金字塔般的沙丘。这里生活着巨大的披毛犀、野马、野驴、原始牛和羚羊、鸵鸟等等。这就是史前水洞沟人所处的生态环境。
*
      有一位学者,通过其丰富的想象力,运用生动但不夸张的文学语言,为我们描绘出这样一幅3万年前水洞沟人的生活图景:
*
      红日在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三万年前的宁夏灵武水洞沟一带,充满宁静和安谧的气氛。湖面碧波荡漾,周围草木葱茏。犀牛、野驴、原始牛在湖边茂密的草丛中悠然地吃着青草,羚羊、转角羊在湖与沙漠之间的灌木丛中觅食着饱含露珠的肥美嫩叶,成群的鸵鸟在沙丘中急速行走……突然,一声呼唤,打破了早晨的宁静,只见一群身披兽皮、手持上端安装有尖状器棍棒的人,从附近的各个住处朝这些动物飞奔而来。……他们抬着猎获来的羚羊,兴高采烈地返回住地。一群老人和小孩高兴地迎了上来。他们燃烧起熊熊的篝火,用刮削器和尖状器将羚羊的皮剥了下来,将肉切成小块,由一位年长的妇女主持分给每人一份。然后他们在篝火上将肉烤熟,大嚼了起来,欢声笑语连成一片。这时,颈项佩饰有驼鸟蛋皮圆形装饰品的妇女,模仿着猎取野兽时的各种动作,翩翩起舞,充满和谐、友好、欢乐的气氛。
       以上的想象是有科学根据的。经考古工作者对水洞沟遗址的发掘,这里发现了披毛犀头骨、动物化石、鸵鸟蛋壳饰物、骨器和大量的石器。
      在水洞沟西南面不远处有一座山,山上到处是裸露出来的灰岩、白云岩、石英岩、燧石等。水洞沟人已经学会了利用这些石块打制石器。他们有时手握石块,在另外一块平面石板的边缘处打下一些长而薄的石片;有时先在地上放置一块大鹅卵石作为石砧,一手握住放在鹅卵石上的片状石板,另一手拿着石锤,不停地砸击石板,从上面打下一些又窄又薄的小石片。打下石片后,还要根据石片的薄厚、大小、长短再加工成不同用处的石器。若是需要做成用于狩猎的矛头或尖状器,还要在石片的两侧边进行修理,使石器的一端形成尖锋;有时还要在尖状器的两侧边下端左右打出两个对称缺口,以便将尖状器紧紧固定在木柄上,做成狩猎用的投枪。若是需要做成用于切割兽皮、兽肉的刮削器,还要在石片的一端或侧边进行修理加工,以形成锋利的石刃;或将薄而长的石片截短,使之成为“刀片”,然后将这种“刀片”嵌入另一种有凹槽的材料中,这种“刀片”便成为锋利的“刀刃”。刮削器的种类很多,有圆弧形刮削器、新月形刮削器、凹缺刮削器、单面直刃刮削器、矩形刮削器等。根据考古工作者对水洞沟遗址的多次发掘,已发现水洞沟人制造工具的材料和工具达数万件之多。文化遗存之丰富,为我国其它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所少见。
      水洞沟人不但学会了制造简单的工具,而且也学会了使用火。中国有个成语叫“茹毛饮血”。《礼记·礼运》曰:“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茹,是吃的意思。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叫做茹毛饮血。从水洞沟发现的“灰烬”——物品燃烧后的灰和烧剩下的东西来看,水洞沟人已不再是生吃禽兽了,而是用火烤熟了吃。另外,水洞沟人已开始运用磨制技术来磨制一些东西,尽管还没有用到生产工具的制造上,但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重大进步。
      水洞沟人在精神生活方面也有了最原始的追求,他们用动物肢骨刮磨成骨锥,可能是用来缝合兽皮的骨针,或者就是装饰品。他们将鸵鸟蛋壳周边磨光,做成圆形,中间钻一小孔,制成一件装饰品,或戴在脖子上,或挂在身体其它部位上。
       起初,水洞沟人之间没有什么固定的联系,后来为了捕获野兽,许多人才聚集起来奋力合作。猎到野兽,大家围拢在一起分享胜利果实,吃饱以后,剩下的东西谁也不想据为己有,就各自走散了。这种时聚时散的人群叫做原始群。后来,这种群体的结合,是以一定的血缘关系为纽带,即已处于原始氏族的萌芽阶段了,这时的水洞沟人开始进入母系氏族社会。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向有“三皇五帝”之说。三皇者,伏羲、神农、女娲(三皇还有其它说法)。有人在研究关于传说中的“三皇”谁前谁后的问题时,提出了一个饶有兴味的说法:“女娲本来是在最前头的,当是母系氏族阶段的典型图腾。伏羲、神农后来居上,恰是母权让位于父权的写照。……就宁夏的历史而言,‘水洞沟文化’当对应于女娲的时代。”
      “水洞沟文化”离我们太遥远了。水洞沟人最后到哪里去了?我们不知道。不过,学者们还是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一个过程:
      灾难突然降临了,连绵的暴雨使湖水骤然上涨,惊慌的水洞沟人来不及拿走工具,就匆匆地离开了住地。后来湖水和河流淤积的泥沙把这里的一切深深地掩埋下来。又不知过了多少年,洪水所带来的沉积物越积越厚,以至堵塞了整个湖泊。然而,在它上游的一条小河却不愿停息,终年流淌。每当洪水泛滥时,巨大的能量将这淹没的湖泊冲刷出一条深沟。今天看到的水洞沟遗址,正是在一条小河北侧高约8米的断崖上。
      这条小河的作用太伟大了。如果没有它的冲刷,这一远古人类文化遗存可能永远深埋地下,不为世人所知。
      不管水洞沟人足迹何方,最后演化成什么人种和民族,但他们留下的丰富文化遗存,却揭开了宁夏“史前史”文化的序幕。可以这样说,在没有更新更早的关于宁夏远古人类文化遗存的发见之前,“水洞沟文化”当可视为宁夏历史文化的“史前史”的发端。它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之一,是华北旧石器文化“周口店第一地点——峙峪”(峙峪,位于今山西省朔县)系列中的重要一环。水洞沟人当晚于著名的“丁村人”而早于“山顶洞人”。
      水洞沟遗址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人有一首咏颂水洞沟遗址的诗是这样写的:
长城脚下水洞沟,一泓清泉入黄流。
崖前断壁观古址,石器文化遗千秋。
山岭遍是沙丘布,鸦鹊羊群埠上走。
若非地下藏物证,焉知史前山河秀。

       类似水洞沟文化遗址,在宁夏及其相邻的地区还有多处发现。由此可见,在3万年前的宁夏黄河沿岸地区,已经出现了不止一处的人类活动场所。正是他们的活动,为宁夏的历史拉开了序幕。

阿里云降价50%
嗯,仔细看完了,收获不小!

美迪官方旗舰店2016大促
<P 0cm 0cm 0pt;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B> 暖泉细石器文化<o:p></o:p></B></P>
<P 0cm 0cm 0pt"><B><o:p> </o:p></B></P>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大约在1万年前左右,生活在宁夏地区的先民们,在漫长而缓慢地历史演变中,结束了原始群居状态,开始按血缘关系组合起来,进入了氏族社会的最初阶段——母系氏族社会的形成时期。<o:p></o:p></P>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通常被中外学者们看作是人类早期生存技术的两次飞跃。前者以打制粗大石器为标志,后者以刮削与磨制石器为标志。但在近一二百年里对中华广袤大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考古发掘研究中,人们竟意外地发现,在我国的东北、内蒙古、宁夏到新疆、西藏的广大地区,还同时散布着一个以打制细小石器为共同特征的原始文化带。这一原始文化带被称为“细石器文化”。宁夏的“细石器文化”遗址的时间断代大体上距今1万年至5000年。那时的宁夏中、北部,由于黄河冲积平原还处于潴湖沼泽充斥其间的状态,不适宜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从而人类只能选择在贺兰山东麓的洪积坡地周围和鄂尔多斯台地的西南边缘一带居住生活。迄今,考古工作者在宁夏已发现了20余处的“细石器文化”遗址。其中在今宁夏贺兰县暖泉村南6里处的“细石器文化”居民的居住遗址,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组织形态及经济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的材料。<o:p></o:p></P>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暖泉遗址地处贺兰山东边洪积坡地上。这里地势高而干燥,周围有大片的荒漠和草滩,附近还有清澈甘甜的湖水,自然条件很适宜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于是有些原始居民们便拖儿带女地在这里定居了下来。<o:p></o:p></P>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定居下来的第一件事就是修造房屋居室。他们先用石制挖掘器,在地面上掘出一个长宽各约<st1:chmetcnv w:st="on" UnitName="米" SourceValue="3" HasSpace="False" Negative="False" NumberType="1" TCSC="0">3米</st1:chmetcnv>的浅地穴式的方形圆角坑,再在朝东的一面正中掘一条狭长的门道伸向室外。正对着门道的居室正中,修造一个供取暖、照明和炊煮食物用的圆形灶膛。灶膛的后壁嵌放一个口沿饰锯齿状、腹部饰绳纹图形的夹砂圆底罐,那可能是用来保存火种的,因为发现里面有“灰烬”。在灶膛的旁边,放置一块石板磨盘和一根磨棒,这是用来碾碎采集来的充作食物的草籽的,屋内还放有少量的作为工具的细石片。这就是考古工作者在暖泉“细石器文化”遗址发掘的一处房址的情况。有专家说,暖泉细石器文化居地遗址,其结构几乎和黄河中游西安半坡遗址中的房址别无二致,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o:p></o:p></P>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这处只有<st1:chmetcnv w:st="on" UnitName="平方米" SourceValue="9" HasSpace="False" Negative="False" NumberType="1" TCSC="0">9平方米</st1:chmetcnv>的浅地穴式的单间居室,只能适用于对偶婚的小家庭使用,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家庭婚姻单位。不过这时还是母系氏族社会阶段,经济生活除了畜牧狩猎外,采集经济还占有一定的地位。每天,男子总要出外从事狩猎,早出晚归,有时能打些猎物回来,有时则空手而归。这种不稳定的狩猎经济生活,使得男子的社会地位较低。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生产和生活的组织者,受到尊敬。她们在家中从事采集和畜牧,能保证比较稳定的经济生活来源。这种婚姻家庭以女子为主的社会组织状况,正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一般特性。那时人们过着平等的生活,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贫富贵贱和阶级的不同。<o:p></o:p></P>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宁夏境内的“细石器文化”遗存,是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原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著名的考古学<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家贾兰坡">家贾兰坡</st1:PersonName>先生(贾兰坡,著名的古人类学家,周口店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发现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他的《中国细石器的特征和它的传统、起源与分布》一文中大胆提出了这样一条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的理论:“细石器向北分布的途径可能是从我国的宁夏、内蒙古经过蒙古和我国的东北部分布到西伯利亚的,最后通过白令海峡分布到北美。”当然,这一“理论”还只是“可能”,真正回答这个远古文化之谜的结论还需学者们进一步探索后,才能做出。但不管结论如何,仅假设本身来说,就足以令世人对宁夏历史文化长河中从远古旧石器时代经细石器时代传布下来的狩猎畜牧文明当刮目相看。它同样是源远流长且底蕴丰厚的。<o:p></o:p></P>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0cm"><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0cm;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B><FONT size=5>海原菜园村人<o:p></o:p></FONT></B></P>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0cm"><B><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B></P>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也就是距今4500年至4000年之间,宁夏地区的先民们进入了原始社会的晚期阶段。这时居民已经过着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经济生活来源的定居村落生活,他们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聚居在一起,死后埋葬在同一氏族或部落的共同墓地中。这可以海原县西安乡菜园村这一原始氏族社会晚期阶段的遗址来解读。<o:p></o:p></P>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菜园村遗址地处南华山北麓。南华山,古名莲花山,是宁夏南部南西列弧形山地的组成部分。主峰马万山海拔<st1:chmetcnv w:st="on" UnitName="米" SourceValue="2954" HasSpace="False" Negative="False" NumberType="1" TCSC="0">2954米</st1:chmetcnv>。主峰北侧五桥沟内五泉环列,众水汇流。北麓古洪积扇多被马兰黄土覆盖,植被以杂类草草甸和长芒草草原为主,部分地区分布着天然次生林。这是现在南华山北麓的地质、地貌。远古的时候,南华山绝大部分坡面被森林覆盖,其间夹杂着大片草地,到处郁郁葱葱。定居在这里的古代人村落周围有平缓肥沃的土地,稍远处有草木丛生的山坡,近处有终年流淌的河水。这样的地理环境,既有利于开垦种植,又利于渔猎、畜牧和采集。这正是早期农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与选择。<o:p></o:p></P>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4000多年前,菜园村人将村落建在一个背塬临水的坡地上。居民们有的把房屋挖成窑洞式的,有的掘成半地穴的。其中有一座窑洞式的房子是在黄土中挖掘而成的,窑门朝向东北,门前有较宽广的场地。窑内宽<st1:chmetcnv w:st="on" UnitName="米" SourceValue="4.1" HasSpace="False" Negative="False" NumberType="1" TCSC="0">4.1米</st1:chmetcnv>,长<st1:chmetcnv w:st="on" UnitName="米" SourceValue="4.8" HasSpace="False" Negative="False" NumberType="1" TCSC="0">4.8米</st1:chmetcnv>,面积约为17平方米。屋顶为穹隆形,窑洞的高度约为<st1:chmetcnv w:st="on" UnitName="米" SourceValue="3.2" HasSpace="False" Negative="False" NumberType="1" TCSC="0">3.2米</st1:chmetcnv>。居室的中央有一个圆形的锅底状灶坑,是用来炊煮食物和冬季取暖的。地面以红烧土铺筑,可能是为了防潮。室内还有4个窖穴,用来储藏粮食或其它杂物。这座窑洞背山临沟,避风向阳,又接近水源,说明先民已注意到居址的选择。这座新石器时代窑洞式房址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好、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古窑洞遗址。中国古建筑专家杨鸿勋先生认为,这座古窑洞是现在黄土地带窑洞民居的“直系祖先”。可谓是“窑洞之祖”了。<o:p></o:p></P>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菜园村人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磨制的斧、锛、锄等石器,播种的时候,用这些工具来掘松土地,播下种籽。还有磨制的石刀或用陶片打成的陶刀,刃部磨锋利,收获时用这些工具割谷穗。粮食作物主要是耐干旱的粟,也就是谷子,去壳后就是小米。除农业外,菜园村人还驯养家畜,主要是羊,除供给居民穿衣食用外,骨骼还可以用来制造骨器,如锥、簪、梳子、箭头、刀、叉、匕首等。狩猎继续存在,不过只是农业经济生活的一种补充。<o:p></o:p></P>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墓葬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反映。菜园村人的墓地有多处,这里以切刀把墓地为例讲讲先民的墓葬习俗。切刀把墓地离居住地不远,在约<st1:chmetcnv w:st="on" UnitName="平方米" SourceValue="600" HasSpace="False" Negative="False" NumberType="1" TCSC="0">600平方米</st1:chmetcnv>的范围内,有墓葬33座。墓坑有竖穴土坑和竖穴侧龛两类。埋葬没有葬具,人的头向朝北者居多,少数朝东或朝西,葬式以屈肢葬为最普遍。墓葬中只埋一人,个别合葬墓也只是大人和小孩的合葬,还没有发现成年男女的合葬。随葬品多为陶器,也有少数还有石斧、石刀、石锛、骨器及饰珠等。墓地中的死者虽然属于同一氏族的成员,但随葬品的数量多寡不一,有的氏族成员生前拥有的财产多些,随葬品也就多些,陶器可放四五十件,再加上石器、骨器等;有的氏族成员生前没有多少财产,随葬品只好放上一件陶器就行了。这也反映出同一氏族成员在氏族组织中的地位已开始发生了变化。另外,从墓葬的随葬品中可以看出,当时制陶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陶器的类型很多,除了钵、盆、碗、杯、瓶、匣等食器外,还有壶、罐、瓮等容器。陶器的外表在制作时还拍印上篮纹、划纹、绳纹等纹饰,有少量的罐、瓶外表还用矿物颜料彩绘出方格纹、网纹、水波纹、鱼鳞纹等图案形花纹。当时的石器制造工艺也有了很大的改进,磨制的石器形制整齐,刃口平整锐利。骨器制作工艺也有发展,墓葬中发现的数以百计的骨质(还有石质)串珠,证明骨器生产在当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相当成熟的工艺。<o:p></o:p></P>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这一时期的遗址在宁夏的西吉、隆德、固原、彭阳等县均有发现,说明当时宁夏南部地区仍处在原始氏族社会的晚期阶段。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氏族社会开始分化,已经孕育着原始社会即将解体的迹象。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我国中原地区已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夏代时,宁夏地区正处于原始公社制的解体时期。<o:p></o:p></P>
楼主  2006-3-22 00:16:33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