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兆娥 - 剪刀舞处纸生“花”

分享

伏兆娥

伏兆娥
伏兆娥和她的剪纸作品。
    ■能“闻”出剪刀藏哪儿
    我出生在海原县兴仁镇,在小时候的记忆中,外婆会剪纸,妈妈也会剪纸,我从6岁开始就跟着她们学着剪。当时长辈们用的剪刀都是大铁剪,不仅重而且锋利,每当看到妈妈坐在窑洞的炕头上剪纸的时候,就乘她不注意抢过来,用小手捏着剪刀模仿。妈妈担心剪刀伤着我,就把它藏在高处,但不管藏到哪儿,我好像都能“闻”到剪刀的味道。有一次,刚好太阳的一缕光照进窑洞里,藏起来的剪刀被照得发光,我心中一阵窃喜,在妹妹的帮助下,踩着凳子把剪刀拿下来。家里缺纸,看到村里有花花绿绿的纸,就悄悄捡回来,窑洞里几乎被这些纸片塞满了。妈妈挑出我剪得好的作品留下,剩下的都用来烧炕。我小时候性格像个男娃,但心细,父母看挡不住我学剪纸的热情,也就不再藏剪刀了。
    1979年,高考落榜,我回到村里干农活,但剪纸仍是我生活中的唯一爱好,每天晚上对着灯剪个不停。两年后,我开了个农家饭店,把剪纸作品贴满四壁,人们既可以吃饭,还可以欣赏剪纸艺术。一个偶然机会,我看到报纸上刊登出剪纸作品,于是我就以自己开的饭馆为题材,剪出一幅题为《饭馆春风》的作品寄到报社,不久,这幅作品竟然发表了。受到鼓舞,我又剪出《中华屹立》《严阵以待》《草原放牧》等作品刊发。
    经过多年磨炼,我的剪纸作品越来越成熟。1993年,作为宁夏民间艺术团成员赴日本进行文化交流。随后在全球妇女大会期间获“中华巧女奖”、央视《黄河一日——山里人家》专题节目对我的剪纸艺术作了介绍、宁夏剪纸协会举办“伏兆娥剪纸展”,让喜欢剪纸艺术的人们认识了我这个山区的妇女。
    ■用巧手剪刀改变命运
    1996年,电影《这女人,这辈子》在镇北堡西部影视城开拍,其中要用到剪纸作品,著名作家张贤亮当即就想到了我。受邀为这部电影创作剪纸美工设计500多幅,受到专家好评。
    第二年春天,在张贤亮邀请下,我进驻影城。从那年开始,为游客剪纸近20年。刚来的时候遇上五一假期,短短3天就挣了3000元。“行啊,照这样下去,比我还强。”张贤亮鼓励我,还拿出2000元让我买纸和剪刀,并提供了三间房。这三间土坯房,改变了我的命运,也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我用巧手和一把剪刀,剪出了全家人所需的日常开销,剪出了3个孩子的上学费用。如今,我的孩子们均考上了大学,有的读研,有的前往日本留学。同时我还依靠剪纸艺术买了住房和小轿车。
    在后来的电影《黄河绝恋》,电视连续剧《大漠豪情》《生死腾格里》,电视片《妈妈的绿窗花》中,影视中所有的剪纸作品都是我剪出来的。
    许多游客慕名前来购买我的作品,有一年春节,天津的一对青年专门来到影城,说要准备结婚,让我现场剪一幅结婚照,拿回家装裱挂到墙上,引来众人赞叹。在影城近20年,我天天不离剪刀,每天为游客现场剪肖像50多幅。
    今年7月19日,一位江苏游客慕名来到影城,花了上百元买了一幅我创作的《水浒传》剪纸作品。“你是属啥的?”“属猴”“家有一只猴,吃穿不用愁。”在短短两分钟内,我又现场免费为游客剪了一幅肖像剪纸,肖像上还签了顾客和我的名字。我已把剪纸开发成了景区成熟的旅游纪念品,有用精美镜框装裱的“花开富贵”系列,民族风情系列;有塑封在硬皮纪念册中的生肖系列、八仙过海系列等。
    ■创作不忘传承推广
    50年来,我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喜怒哀乐,都通过剪纸艺术表达出来。既有人们喜爱的花鸟虫鱼、梅兰竹菊,也有十二生肖以及美丽的民间传说,只要能想到的,没有剪不出来。
    从2000年开始,我开始进行四大古典名著的剪纸创作,把名著读了一遍又一遍,仔细琢磨人物形象,力求最传神地表达。剪出的水浒一百零八将群体,个性鲜明、构图栩栩如生;把《西游记》中的人物按神仙、凡人、妖怪分类汇集成112个艺术形象,全面展示《西游记》中庞大的神话人物群体。
    我花费一年时间创作了《清明上河图》,标价1.8万元,成为所有作品中售价最高的。
    为不让古老的剪纸艺术失传,近年来,我编写出版了6部教材。《怎样学剪纸》一书,对剪纸如何创新,如何剪出受人们喜欢的作品进行了详细讲解。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伏兆娥剪纸集》。今年冯骥才担任名誉总主编、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剪纸精品集》,收录了全国30多位名家作品,其中我的作品占到40%。
    10多年来,我手把手将剪纸艺术传承给3个女儿,女儿李剑帮助我把剪纸艺术发展成了产业;三女儿在日本留学时,业余时间宣传剪纸艺术。我还免费培养高中美术老师,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走进中小学、老年大学、女子监狱等,培养了千余名剪纸爱好者。
    我向游客推介剪纸艺术的同时,总是忘不了宣传宁夏,赞美宁夏。今年3月8日,在宁夏博物馆展出我的剪纸作品200幅,这是我第一次个展,希望通过展出,让更多人认识剪纸、喜爱剪纸,传承这一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我的梦想是办一所专门培养剪纸艺术人才的学校,可喜的是,几天前,宁夏成立非遗发展协会,女儿李剑担任会长,我担任副会长,希望通过协会,通过多种方式培养更多人才。
    人物介绍:
    伏兆娥,汉,56岁,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回乡剪纸第三代传承人,享有“西北第一剪”的美誉。在长达50年的剪纸生涯中,创作近8000幅作品,其中,《老鼠偷油》《西游记火花集》分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银奖和铜奖,《回汉人民奔小康》获第五届国际(金坛)剪纸艺术大展金奖,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同时,她多次代表宁夏及国家参加文博会、世博会,并赴日本、老挝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她的3个女儿李娟、李剑、李婉成为第四代传承人,10多年来她培养出剪纸爱好者千余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