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宁夏)中宁秦剧团在困境中挣扎

版块: 联谊版块 中卫街盟
分享
还未走进中宁县剧团的大门,老远就听见“咚咚咚”的响声,一件件陈旧不堪的道具摆满了不足10平方米的小院,剧团人员正在忙着修补演出所用的道具。
   
  据一位正在修补演出道具的大爷说,这些道具大多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有些已经不能再修补使用了,尤其是木质道具,相当一部分已经开始变朽,稍一用力就断了。当记者问这位工作人员为什么不买些新的时,他笑道,哪有那闲钱啊,现在工资都成问题,只能每年修补一下凑合着用了。
   
  提起中宁剧团,当地老人有着无法释怀的情愫,它伴随着老一代中宁人,成为他们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中宁县剧团负责人王振宇介绍,中宁县剧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4年的新民剧团,是由一些民间老艺人组织的民间团体,当时主要以唱秦腔为主。1970年由于历史原因,该剧团变为文艺宣传队,长年下乡义务搞宣传,直到1978年才恢复成县剧团。此时古典戏放开,加之歌舞、小品、相声、戏曲的演出,1979年到1982年间剧团被经营的红红火火。因为当时电视还没有普及,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主要来自于县剧团的各种演出。1982年以后,随着电视及电影的逐渐普及,群众在家里手拿遥控器就可看到丰富多彩的节目,之后剧团的经营状况开始滑坡。
   
  王振宇告诉记者,目前剧团面临三大困难,即人员工资、更换演出设备及道具、演员后备力量的吸纳培养。1996年以前,剧团人员工资都是政府全额划拨,1996年以后变为差额拨款,人均工资200多元,其余的工资主要靠剧团演出收入来补贴。据他讲,1996年以后,平均每年演出300多场戏,市场主要在陕北、河南、内蒙古、甘肃等地及本县农村,大部分为庙会、交流会等一些群众性的活动演出,每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而这些收入用来补贴剧团50名职工的工资还不够。
   
  王振宇认为,从近几年在外演出的情况来看,农村市场对此类演出需求很大,发展有很大空间,最主要的还是缺资金。剧团服装、布景、道具大多仍然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不过近期文化厅给解决了近20万元的音响、灯光设备,演出终于告别了高音喇叭的时代,但其它设施目前还没有办法更新。
   
  同样因为资金问题,剧团面临后继无人的现状。新人不愿来,老的都面临退休,出现了断层现象。一位剧团工作人员一语道出其中原委:“最主要的是因为剧团效益不好,工资太低,一个月200多元,谁会来啊?”
   
  截至记者发稿时,剧团负责人王振宇仍在为剧团的设备更新奔波着。

(转贴:六盘武生 责任编辑:长安小生)

返回顶部